APP下载

工笔和写意山水画在陶瓷创作中的表现

2019-06-21刘剑

陶瓷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青绿水墨山水画

刘剑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南京市,210000)

1 我国山水画的发展史

最早出现的山水画,有宋代复制摹本遗存的顾恺之作《洛神赋图》,虽还是人物为主,但己加入了众多的树山石等配饰。初期的山水画基本上都是单纯的勾线平面设色。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随魏晋风骨的文化精神盛行,较为独立完整的山水画出现了。隋唐期出现的山水画家有隋?展子虔、唐?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关系)为代表,在勾线山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青绿山水。以赭石为底配石青和石绿为主体颜料作画,以墨线或金线勾边,具有很强的工艺装饰性。

五代十国时期,山水画进入发展期,并逐步走向成熟。一些画家进而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重峦峻岭和秀丽风光,并形成两种不同风格和画派,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作品多表现重峦峻岭,画风气势宏伟、雄浑壮阔;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作品多描绘江南秀丽风光,画风平淡天真、秀美抒情。出现皴法,唐代的青绿山水空钩无皴,山水画用笔发展到五代,皴法作为一种辅助性用笔逐渐完备,如斧劈皴用来描绘北方山水,披麻皴,用来描绘江南山水。构图上出现全景山水,集高远、深远、平远、于一体。北宋定都汴京,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北宋的的山水画主要延续荆、关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的山水境象。宋初山水主要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尤为负盛名。中期山水名家,许道宁、郭熙、王洗等人皆不同程度的受李成的影响,同时又出现以燕文贵为代表的“燕家山水”,以惠崇、赵伶穰为代表的“小景山水”,以米芾父子为代表的“米氏山水”及赵氏二兄弟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山水画创作的活跃促进了对山水画经验的整理和研究,出现了《林泉高致集》等著作。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绘画中心南移,画家们更致力于塑造江南的秀美风光,山水画的画风也从北方的雄壮浑厚转为空灵雅秀,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奇秀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境界。

图1

两宋山水画风光的演变:北宋山水采用全景式构图,或崇山峻岭、树林繁茂,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笔墨繁而含蓄,爽利而凝重。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域的南移,是南宋的山水画艺术从风格和内容上都有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弃北宋题材以山峰为主,高山流水式的构图,以及繁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的形式。常对两对角远近的对比方法形成构图,使画面中心偏正中构图,在诗意和细节的表达上更为真实。总体来说,北宋以雄浑辽阔为主,南方以秀丽优美为主。

1.1 青绿山水

《游春图》是隋代画家展子虔代表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花卷,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游春图》描绘了游乐山川之中的人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春天气息,显然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游春图》画面采取俯瞰式的构图,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地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画面色彩浓丽,富于装饰性。《游春图》的所展现出的山水技法,展示了中国山水画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萌芽状态逐渐走向成熟。反映出隋唐时期人们对观察认识自然能力的提升。设色上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

《江帆楼阁图》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的代表作之一。《江帆楼阁图》描绘了山水交融,云霞缥缈,峰峦叠嶂,江水激流、宫殿楼台等景象。《江帆楼阁图》线条细而匀,用笔遒劲、风骨峻峭;在赋色上,色浓烈沉稳,富丽堂皇;在画中仍能感受到李思训在追求上仍未走出六朝寻仙寻道的目的,但通过对画面致密的描绘,更着眼于景物的描绘和意境的表达,使其画面具有装饰味的金碧山水画风格。此图在色彩、取景、以及对景物的表现方面较《游春图》有了很大进步,是中国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之作,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青绿山水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明皇幸蜀图》是李思训之子李昭道的青绿山水作品,表现安史之乱,唐明皇避难入西蜀的故事。画面表现在崇山峻岭中,唐明皇及其行从路途跋涉的情景。

图2

1.2 水墨写意山水

唐朝王维发展出了水墨山水,以墨为色,诗画相配,重空灵意境。著名的诗名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突出思想表现力度,力求达到意形同存的境界,从而使中国画从文化、哲学和美学找到了合理的统一。唐?张璪提出了著名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绘画理论。明确地提及自然造作观察与创作意识的关系。皴法:五代?荆浩创造出了皴法,由轮廓线条向笔墨浓淡枯湿组合过渡,扩展了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为中国画立体结构的表现找到了出路。随后出现两大皴法系统:点皴的北方画派和线皴的南方画派。真正到了明?董其昌才根据皴法的差异,正式提出了“南北宗”的理论,他也是极力推崇以文人画为首的水墨写意山水。

2 山水画在陶瓷中的装饰

景德镇陶瓷山水画与其他姐妹工艺品以及中国画虽同属山水范畴,除从工艺技法,材质,器型有异,更为不同的是景德镇艺人大多生长在南方,所画的内容也大多是南方的山林,较北方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呈现关山夹一带之气氛有异,具“山水江湖,风雨溪长,峰峦晦明,林霏烟云”的长江中下游一带自然景色,正所谓“一片江南”。他们都是长期深入研究大自然的奥秘,“外师造化,中的心源”,从而创造了独特风格。

2.1 青绿山水在陶瓷中的装饰

景德镇陶瓷山水画创作中自古就非常丰富,题材多样,其中青绿山水就是重要的一项。在元朝开始景德镇的陶工们就开始在陶瓷上描绘青绿山水,当时只是以陪衬的背景出现。像《鬼谷子下》、《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的青绿山水都是在人物的背后,以背景出现。至明代以后山水瓷画就已经不是以背景的形式出现了,而是形成了独立的陶瓷山水画科,而且得到宫廷和民间的青睐。但是在当时的青绿山水只是形式手法是青绿山水的技法,颜色还是单一的青花,到了清代色泽一样的青绿山水开始出现,这就是源于釉上彩瓷的出现。

清朝时期,釉上彩的出现是青绿山水绘制在瓷面上成为了可能,不但手法可以表现出来,而且颜色也可以达到,阳面加金,阴面加蓝,到达金碧山水的效果。康熙年间,釉上古彩的发展慢慢成熟,珐琅彩和粉彩也相继创烧出来,古彩、珐琅彩、粉彩颜色丰富,国画青绿山水的颜色都可调配。运用釉上陶瓷材料绘画青绿山水已经具备条件并且很快就占据了主流地位。尤其是在清乾隆时期,皇宫贵族们对瓷器绘制青绿山水非常喜欢,这也源于青绿山水原本就是院体画体系,绘制细腻,色泽艳丽,和宫廷装饰完美协调。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浅绛彩的发展和文人诗书画印结合的一派也迅速发展,再与青绿山水相结合,使得青绿山水增添了书卷味。

2.2 水墨写意山水在陶瓷中的装饰

水墨写意山水在陶瓷中的装饰并不多,研究的人也很少,采用山水的水墨意向表现陶瓷水墨山水的研究,丰富山水意象作用的理论知识,使山水意象在陶绘上更体现其艺术价值以及艺术精神。必须了解的是山水意象的营造的氛围的效果,要能巧妙地运用在陶瓷水墨山水中,使得陶瓷山水也具备国画水墨山水一派的韵味,对于陶瓷水墨山水的研是全新的一块领域,陶瓷水墨山水装饰,它区别于其他种类的装饰形式,为陶瓷艺术装饰题材提供了重要养分。也为陶瓷爱好者创造了新的研究空间,和新的陶瓷艺术理论知识。这些年陶瓷艺术市场发展迅速,为陶瓷艺术家提供广袤市场,但这也恰恰让部分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唯利是图,忽视作品中山水意象带来的艺术意义。从资料中了解到陶瓷绘画也可以成为陶瓷装饰,但是文人们画的山水意象并不是陶瓷装饰,而突出笔下的山水意境带来的艺术意境追求,本篇论文主要是研究国画山水对于现代陶瓷山水绘画上的运用,主要诠释山水的工笔效果和写意的笔墨文意。

2.3 浅绛山水在陶瓷中的装饰

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江西景德镇出现了一股粉彩山水瓷画,也就是浅绛山水热。从文献得知,瓷画浅绛主要是借元代名画家黄公望绘山水的技法,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器上绘制纹饰,再染淡赭和少许淡绿,淡蓝等彩料,经低温烧制成(700℃左右),使瓷器上的纹饰与绢、纸上浅绛画相似。画浅绛山水一派的画家主要是清朝取消科举后,科举仕途无门的文人,他们文学修养极高,为了不荒废自己的文学修养,来到景德镇,开始笔耕瓷面之上。他们就是“珠山八友”代表人物有:王琦、毕伯涛、刘雨岑等等,是他们让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装饰具有“诗书画印”的书卷味,开始具备国画的文人气,这也是我国艺术家所追求的。

3 总结

我国的山水画早在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出现端倪,虽然山水画卷尚未考察到实物,但山水画理论的著作是已经考察认定在魏晋南北朝已经出现。比如顾恺之的《画山水序》、宗炳的《叙画》、以及王微的《画云台山记》。可见山水画已有头绪,据考证我国最早的山水画卷则是隋唐展子虔的青绿山水《游春图》,之后山水画就开始从人物中的背景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科。山水画在隋唐也是高速发展,形成工笔细腻的青绿山水一派,代表人物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还有水墨写意一派的文人山水,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张璪。之后中国画的山水画就基本以这两派发展下去,随着陶瓷逐渐成为达官文人宅邸的装饰品后,山水画在陶瓷中装饰,也开始出现,在明朝开始形成,清进一步发展,近现代当代趋于成熟。

猜你喜欢

青绿水墨山水画
熊石望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水墨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明清青绿山水画札记——以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为例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