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核心素养之科学思维的培养
——弹力概念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再理解

2019-06-21何帮玉

物理通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机械能弹力塑性

何帮玉

(铜陵市第一中学 安徽 铜陵 244000)

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有4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思维这一要素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质疑创新,不盲目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当然,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一项要求难度较大.不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这方面的意识还是很有必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次经历.

1 师生探究

在《物理·选修3-5》(人教版)教学过程中,完成“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如图1所示,滑块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两滑块组成系统机械能不守恒.可是有问题了,滑块在碰撞过程中,它们间作用力是不是弹力?不是弹力又是什么力呢?若是弹力,根据机械能守恒条件,系统内弹力做功,机械能应该守恒,但这与事实不符.提出这一问题的学生是物理竞赛小组的成员.

图1 滑块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示意图

这一疑问,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完全非弹性形变(塑性形变)是否有弹力?然后再讨论机械能守恒条件.物理竞赛小组共有31名学生,将他们分成两组,布置任务:第一组学生上网查资料,有关塑性形变与弹力的问题;第二组学生查找大学普通物理教材或竞赛用书,看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如何表述的.

经过一周的时间,两组学生均完成了任务.第一组学生在网上查找了数十篇论文,并作了整理.第二组学生找到了3本普通物理教材和多本竞赛用书.

笔者专门安排了一堂讨论课(用了2个课时),先讨论弹力的概念,再重新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1.1 弹力的概念

第一组的学生将他们整理的提纲板书在黑板上,逐条展开讨论,然后形成如下共识.

(1)物理课本上所说的“弹力”,一般是指类似于弹簧的弹力(在弹性限度内).发生形变的物体有弹性势能,在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够恢复原状,物体具有这样的性质,就是通常所说的“弹性”.

(2)不只在物体发生形变要恢复原状的时候才能产生弹力,在物体发生形变的过程中,也有弹力的产生[1].

(3)物体发生塑性形变时,在形变的过程中是有弹力的,塑性形变结束后无弹力.这种“弹力”,中学物理课本没有涉及到.

基于以上3点,笔者带领学生大胆的提出一个创新的概念:“塑性力”. 将弹力分为“弹性力”和“塑性力”两个概念,它们的异同点如表1所示.

表1 “弹性力”与“塑性力”概念对比

1.2再认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首先,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选择了一本竞赛用书(中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语言)和中学教材分别表述.

竞赛用书的表述:如果系统内只有保守力做功,其他非保守力和一切外力不做功,则系统内各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但它们的机械能总和保持不变[2].

中学物理课本上的表述: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3].

(1)两者相比较,竞赛用书上的表述没有任何问题,图1中的两个物体碰撞过程中虽然有弹力,但是属于非保守力的“塑性力”,机械能不守恒.中学课本上的“只有系统内弹力做功,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就无法解释图1的情况.

(2)可以想到,中学课本上“系统内的弹力”是指在弹性限度内类似于弹簧的弹力,应叫做“弹性力”.

(3)编写中学教材是要考虑中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像普通物理教材或者竞赛用书上的表述,但也需要科学严谨.可以将“弹力”改为“弹性力”,再利用课本上的“说一说”“STS”等小栏目说明“弹性力”的概念,以及“塑性形变”中的弹力.或者在教学参考资料上增加相关内容,供教师教学备课用.

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气氛活跃,有的学生敢于大胆地表述观点,闪耀出科学思维的火花.教育的本能是培养人的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4].

2 教学延伸

根据“塑性力”概念的引入,教师“趁热打铁”,进一步说明3类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如何变化,以两小球碰撞为例,如图2所示.

图2 两小球碰撞过程示意图

弹性碰撞:第一阶段发生完全弹性形变,两球间作用力是弹性力,球1减速,球2加速,直到两球具有相同速度,形变量达到最大,第一阶段结束,一对弹性力做的总功为负值.

由于弹性形变要恢复原状,弹性力仍然存在,球1继续减速,球2继续加速,球2的速度大于球1的速度,两球开始分开,直到完全脱离,第二阶段结束,一对弹性力做的总功为正值.功能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弹性碰撞功能关系

非弹性碰撞:第一阶段弹性形变伴随塑性形变,两球间既有弹性力,又有塑性力,第一阶段结束时,一对弹性力和一对塑性力做的总功均为负值.

弹性形变对应的弹性力仍然存在,但塑性力消失,在弹性力作用下,球1继续减速,球2继续加速,两球开始分开,直到完全脱离,第二阶段结束,一对弹性力做的总功为正值.功能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非弹性碰撞功能关系

完全非弹性碰撞:第一阶段只有塑性形变,两球间作用力是塑性力,第一阶段结束时,一对塑性力做的总功为负值.

由于两球速度相等时,塑性形变不再变化,塑性力消失,两球间无作用力,球速不变,即两球以共同的速度运动,因而没有第二个恢复阶段,显然这种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多.功能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完全非弹性碰撞功能关系

猜你喜欢

机械能弹力塑性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浅谈“塑性力学”教学中的Lode应力参数拓展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基于Mogi-Coulomb准则的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区分析
金属各向异性拉伸破坏应变局部化理论:应用于高强度铝合金
机械能相关知识解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弹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