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六百年的技艺
——大方漆器
2019-06-21本刊综合整理
文/本刊综合整理
在北京市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中,收藏有一件漆器精品——产自贵州大方县的木质彩色漆器咂酒坛。咂酒坛是彝族人民饮用咂酒时的盛酒器具。“咂”即 吸吮,“咂酒”即“用吸管饮用的酒”,借助竹管、芦苇杆等管状物把酒从容器中吸入杯、碗中,或者直接吸入口中。咂酒是一种古老的饮酒习俗,流行于今天我国西南地区的彝、羌、白、苗、纳西、土家等少数民族中。
咂酒坛整身彩绘使用了彝族漆器最常用的黑、红、黄三种颜色,底座黑色,坛身通体红色,上面彩绘纹样为黄黑相间,纹样有火镰纹、牛眼纹、花蕾纹等,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贵州大方彝族传统的漆器工艺。
大方——国漆之乡、漆器之城
漆树是落叶乔木,树皮灰白色,粗糙,呈不规则纵裂,树叶长条形。它是中国最古老的经济树种之一,漆液是天然树脂涂料,素有“涂料之王 ”的美誉,不仅色泽鲜艳,而且防腐、耐酸、耐高温。
1.制胎:即制作漆器工艺的胎身。常用木胎和脱胎两种形式。大方漆器除了皮胎这一古老技艺以外,还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坯。
2.上灰、打磨:成形后的胎坯要经过上灰底、打磨等多道工序制成坚实轻盈的胎体。其过程为“披麻刮灰”。以大漆为粘合剂,用苎麻布或者丝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之后就开始刮灰工艺,灰胎需要根据具体器皿工艺的不同要求决定灰胎的厚度和工序。粗灰第一遍,中灰第二遍,细灰最后一遍。漆灰刮完之后都需要打磨平整,粗灰,中灰用木砂纸打磨即可,细灰后需用水砂纸湿磨,整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平整处,再用牛角刮刀进行修补。
3.制漆:漆器所用的是生漆,又名大漆、土漆、老漆、国漆,从漆树上割取而来。生漆被誉为“涂料之王”,其可称道的特性表现为硬度、耐候性、耐久性等等。在没有现代化工合成漆之前,几千年来都是用的生漆。生漆可直接使用,根据制作需求步骤也要进行兑制或者炼制。
4.髹漆:每一件漆器工艺品都需要用大漆髹漆,需有多个色层组成,每个色层要经过数十遍上漆来覆盖下方色层,而且每遍上漆厚度要一致,每一遍上漆都要在恒温恒湿的地窨中氧化24小时,历经百余天,历经百遍涂漆,才能达到漆器工艺品需要的厚度。
5.装饰:除去描金、填漆等大多漆器通用的技法外,大方漆器还拥有隐花、嵌花的独门技艺。(图②杨文斌/摄 图①③④⑤罗大富/摄)
贵州省大方县位于黔西北毕节地区中部,乌江支流六冲河北岸,大娄山西端,黔西高原与黔中山原过渡地带,境内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漆树生长,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素有“国漆之乡”之美称。大方县栽培漆树的历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尤以海拔1500~1800米地段所产生漆质量最佳,这为大方漆器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大方漆器拥有600余年历史,一度灿烂辉煌。清《乾隆通志》就记载:“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为最佳”。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袭贵州宣慰使期间,在向朱元璋进贡的“方物”中就有许多漆器珍品。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生产从业艺人达500多人,一度繁盛辉煌。各类漆器作坊达数十家,从南到北形成了“漆器一条街”。大方甚至得了“漆器之城”的称号。道光年间的大方皮胎描金等漆器独具特色,与北京雕漆、山西云雕齐名并载入史册。民国时期,大方专门从事漆器工艺的有“万寿宫““义森公”等漆器作坊10多家。其艺人手艺娴熟,尤以造型、整型技艺为高,质量以型准、缝口密合、做工细致而驰名。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运河开通的万国博览会上,贵州大方漆器与江苏扬州漆器双双获得银质奖,随后与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明清时期,大方漆器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作为日常生活中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等的食具,具有不导热,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不褪色等特点。
大方漆器,是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2008年, 经国务院批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巧的制作技艺
贵州省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余未人曾探访过大方漆器及其传人,她在文章中揭示了大方漆器制作技艺的第一步——选漆的奥秘。
选漆很讲究,要考虑到漆的厚度,以便用于漆器中不同的步骤和部位。生长在阴山沟里的漆树,漆的厚度好,适宜做黑漆;生长在阳山的漆树,漆的透明度好,适宜做透明漆。漆酚含量在6分到7.8分的才是上品。选漆制漆是一个漆器艺人最重要的技艺之一,也是他们需要学习的“顶尖学问”。
几百年的时间内,大方的漆器匠人们不断探索和革新。胎坯制作工艺一开始是利用牛马皮脱胎,经过二十九道生产工序,制成烟叶盒,只是当地少数民族自己需用。到了清朝初年,随着技艺升级和走向成熟,工艺流程越发繁杂,主要有制漆、胎胚、灰地、漆地、装饰五大工艺,50多道工序,82道生产环节,也逐渐开始生产皇宫中用度的凤冠霞帔、顶子盒、朝珠和妇女用的花箱、蝴蝶针筒、针红盒以及文具盒、茶叶瓶等。
现代大方漆器将皮制脱胎技术改为用棉麻布脱胎,颜色也由过去单一的黑红两色为主改进为以部分颜料作色。由过去的明花、影花、明光、退光逐步扩大到印漆、银刻等多种工艺,器物的种类也增至9大类400多个品种。
其中,隐花是大方漆器的独特技艺。艺人巧妙地把各种花纹隐衬在漆质与胎胚之间,若隐若现,其状,如深巷基虚静影沉壁;其态,线条装饰自然,挥洒自如,似行云流水,独树一帜。此外,还有细腻纤巧的嵌花技艺等等,正是这些百年凝聚的精华,使得大方漆器达到“朱红推光似珊瑚,黑漆推光如墨玉”的境地,是其制作技艺炉火纯青的标志。
高超的艺术造诣
与其他工艺品不同的是,漆器本身对制作者的艺术要求也极高。漆器艺人需要掌握较高的绘画技巧才能制作出美丽的漆器。只有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能力,所制作出来的漆器才会燿燿生辉。漆器艺人余孟益从小就跟着母亲学绘画,还要练习临摹书法作品。他11岁开始学做漆器,学习绘画却比这更早,也因此才能做得一手好漆器。
大方漆器根植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它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基础也使其拥有了较高的文化艺术性。如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的彩色漆器咂酒坛,其表面的纹样有类似几何形的火镰纹、漩涡状的牛眼纹、花蕾纹。其中,火镰纹体现了彝族人对火的崇敬,寓意火长久不灭;牛眼纹是表现动物的纹样,反映了彝族先民的游牧生活;花蕾纹属植物纹样,是彝族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反映。仅一件漆器中,就可体现彝族火崇拜及图腾崇拜的文化,以及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彝族文化的特色。
如今不少艺术家也参与进现代大方漆器的制作中,使得大方漆器的艺术造诣更进一步。从生漆收割、胎坯制作、工艺装饰到漆器形成,大方漆器所有环节全部由手工完成,每道工序要求很高,只能靠长期从事漆器制作的师傅凭经验来完成,这造就了贵州大方漆器的独到之处,也成为了延续传承的难点。经过多年的保护探索和当地的坚守,一度蒙尘的大方漆器重新以闪耀的姿态站在世人眼前,以其百年传承的工艺征服人们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