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楼船”泊东湖
——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项目施工侧记
2019-06-21官梁斌中建海峡
文/官梁斌 图/中建海峡
福州数字中国会展智慧决策中心
细柳新蒲绿未齐,楼船春泛五湖西。2019年4月,历经13个月的汗水浇筑,美丽的福州东湖畔,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如一艘巨大的钢铁巨轮,以雄浑的气势,带着数字中国的期望,即将扬帆起航!经中央批准,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于2019年5月6~8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而峰会永久性会址即为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项目。
600多年前,郑和从福建长乐出发,率众七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为呼应这段历史,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项目以“海上丝路、数字福船”为设计理念,造型像一艘巨型的汉代楼船,造型简洁、气势磅礴。建筑立面利用凹凸有致的石材肌理,体现扬帆出海的动感和力量,蕴含着“数字经济”与“一带一路”的内涵。
10000个设备监控传感器,当前中国最智慧的建筑之一
作为向全球展示中国数字化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持着“数字、智慧、信息、节能、环保、高效”的理念,各种智慧平台、智能科技在展馆中得到充分运用。在项目第三层智慧决策中心,有一块面积约30平方米的LED大屏幕,屏幕显示着各种信息。“这是整个建筑的‘大脑’,可以远程操控会展中心的各项设备。”项目经理张建银介绍道。
“大型展馆的问题一般为空间大、人流量大、设备多,但相互间联动却较少。”为此,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海峡”)在建设初期,就预先安装了10000多个设备监控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包括了温度、风度、湿度等不同类别,是建筑的“千里眼”,可以24小时、全方位收集数据。同时,项目部配合华为公司,搭建了一个庞大的智能化物联网大数据集成平台。该平台以华为云计算为底座,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涵盖了建筑物几乎所有的智能化系统,能实现大平台、大监管、大数据、大分析、大服务等功能。
此外,项目部还为整个场馆制作了3D模型,利用这些措施,管理人员在电脑面前就可以查看、控制设备状态。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屏幕上会跳出警示,自动通知相关专业维修人员前去处理。
福州数字中国会展中心鸟瞰图
“这是目前中国最智慧的建筑之一。”中国智慧建筑项目华为技术项目经理徐上说。如智能安防系统,场馆范围内有400多个监控,可以迅速识别“黑名单”人员,并自动报警,关闭对应的门禁系统,让“黑名单”人员成为瓮中之鳖。智慧寻人系统,只要有人的头像,系统将能立即根据信息数据,形成该人走过的轨迹,进行寻找。视频巡更系统,则是将安全检查交给摄像头,设定任务后,摄像头自动进行巡检,如发现异物,就会报警,提醒管理人员处理。
福建省最大单体会议室,室内空间全部无柱
项目还有一大亮点是室内空间全部无柱。项目经理张建银介绍:“数字中国会展中心的福海厅是福建省最大的单体会议室,面积达到4600平方米。”
该项目合同总价为12.64亿元,总建筑面积为11.62万平方米,由中建海峡承建。项目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总高32米,整体2层,局部3层,所需钢结构构件总重量约3.2万吨。项目展馆内部还有一个9600多平方米的无柱大型展厅,采用大跨度桁架结构,最大跨度68米,最大桁架300多吨,需要用5台180吨的大型履带吊操作。
如此大型的设备要在地下室顶板桁架区行走,且不会对顶板产生大面积的破坏,这成为项目部的难题。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头脑风暴。一个个方案被提出,又一个个方案被否决。终于,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项目部找到了办法:通过深化图纸设计,精确计算顶板设计活荷载,采用加厚梁板、加大梁截面,并增加配筋等方式,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同时,在顶板施工过程中,采用逐步拆除支撑体系的方式,进一步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总工期仅13个月,智能“加速度”
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是一场国家级盛会,为确保项目尽早交付使用,福建省、福州市有关部门给项目建设设定的总工期仅13个月,而国内类似的工程工期至少需要2~3年。
为了加快施工速度,经过对各项工程数据的收集分析,项目团队使用“跳仓法”施工工艺,将大体积地下室混凝土块分成若干个小块,采用跳跃式施工方法,利用短时间的混凝土收缩变形,将各个小块整合成整体,保证地下室混凝土的完整性。
同时,项目部率先使用“AR+VR”交互模式,整合CAD图纸与三维模型,通过IPAD等移动终端,施工人员可随时查看施工现场,方便施工人员管理现场;应用BIM技术,实现全专业建模,精确设计各项工序、减少返工;所有梁、柱等主体结构构件全部在工厂生产加工,预制后运至项目现场安装;通过工业机器人加工,自动化上下料、自动拼装焊接,实现建筑工业化及智能化。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竟发,勇进者胜。如今在八闽大地,不少如数字中国会展中心一样的“超级工程”,经由中国建筑人的双手,破茧成蝶,为伟大的新时代贡献力量!
福建省最大单体会议室——福海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