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在城与乡间亮丽溢彩
2019-06-21王皓
□ 文·图 / 王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总是在周末的昆明翠湖畔响起。许多来自外地的游客,循着欢快动人的旋律,常在翠湖歌舞的海洋中陶醉。
这座位于昆明市中心的开放式公园,不仅汇聚时尚、流行于一身,一到周末更是成为各民族聚集的“歌舞场”和“时装会”。多民族文化在这里共生共融,成为昆明乃至云南一道亮丽的风景和响当当的名片。
事实上,在云南,民族文化激发出的新动能,正不断在城市和乡村间释放着一股蓬勃发展的新力量。
民族文化魅力,从乡村说起
今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恰逢五一假期,楚雄彝山深处的大姚县三台乡热闹非凡。当地如期举办的“彝族赛装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奔赴于此,只为一睹这里别样的彝族风情。
在当天举办的彝族服饰T台秀现场,模特们通过三台彝族传统服饰、现代服饰、配饰的展示,将三台乡彝族服饰美感和变迁、传统和时尚的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彝人美,彝酒香,这里的彝族服饰文化真得劲儿!”在沈阳游客罗涛的眼中,当地彝族将大红大绿的撞色元素巧妙地运用于服饰中,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合为一体,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感。
云南彝绣天地服饰公司创始人李长征说:“我们的服饰改良之后,简便、时尚、大方、得体,得到很多人的青睐,民族服饰已从乡村T台秀进入了国际舞台。”
李长征介绍,彝族刺绣大多源于日常劳动和生活,是彝族群众将生活和对美的追求穿在身上的真实写照。在当地,几乎每家的彝族女性都会彝绣,并且将彝绣长期积淀的精华,以家庭为单位一代代传承了下来。而许多彝绣中的共性美,又在以村为单位的范围内不断被传播开来,形成了特定区域内独具特色的彝绣风格和文化。
显然,以彝绣文化催生出来的彝绣产业,已经成为了不少彝族地区地方经济的一个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楚雄州共有彝绣协会(合作社)近60个,从事刺绣的企业330多家,5万多名绣女依靠手中的小小绣花针绣出了亿元产值。
在楚雄彝人古镇,不少彝绣企业在这里扎根,绣女们通过师带徒等方式,将彝族刺绣不断传承下来,并通过线下传统销售与线上电商销售有机结合的模式,让彝绣走出了彝山,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楚雄索玉文化美学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彝绣成品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能带来高收入。当民族风走入时尚界,当彝绣制品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走向全国,一名绣女一年收入10余万元也就成了可能。如今,越来越多的彝族妇女加入了绣娘的队伍,让传统文化散发出了炫目的光彩。
在楚雄州永仁县直苴彝族小山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村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盛大的“赛装节”,这一习俗传承了1350多年,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在业内专家看来,民族文化除了有效发掘保护外,还要进行合理的开发运用,把文化的力量激发出来,让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省委宣传部等省级部门和楚雄州充分发掘“赛装节”这一古老民族传统节庆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延续“千年赛装节”的文化根脉,立足云南绚丽多姿的民族服装服饰资源,放眼国内外服饰文化演进潮流,已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了“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赛装节”成为全国的知名民族节庆品牌。
在城市中,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融汇,在这里生根,在这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少数民族文化,正助推着民族团结进步在彩云之南亮丽溢彩。
月琴制作
翠湖公园里群众文艺表演 张新民 摄
恐龙谷景区参加活动的群众
楚雄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长徐晓梅表示,自去年以来,依托全省服装服饰设计大赛、云南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发展论坛、楚雄彝族经典音乐舞蹈服饰展演《彝乡之恋》北京展演等活动,赛装文化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宽。据悉,云南民族服装服饰精品展将于今年9月参加纽约时装周,云南民族文化实现“走出去”将迈出坚实步伐。
在宜良县九乡板田冲民族民俗传习馆内,火草编织、猎神节风俗展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猎神文化节”是当地彝族民俗文化的集大成展示,近几年来,九乡先后成功举办了多届“猎神文化节”,通过祭猎神、摔跤、斗牛等民俗活动,全面展示传承了彝族优秀民族文化。
除此之外,宜良县还收集整理了全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发行了《宜良民族》等著作,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其中,重点对彝族古籍文献和民间流传的彝族敬酒歌等进行抢救整理,保存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事实上,乡村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村落的重要标志,是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基础。在这方面,云南找到了切入点,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运用过程中,实现了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
在禄丰恐龙谷景区,景区举办任何大型活动时,都少不了当地彝族群众的身影。恐龙谷景区将当地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元素巧妙地织入了景区当中,彝族祭祀、歌舞、习俗等文化元素的运用,成为了景区营销的一大亮色。
恐龙谷景区负责人指着景区前方的停车场激动地说:“你看,‘五一’期间,这偌大的停车场几乎每天都是爆满。虽然我们的二期项目还正在建设施工当中,但恐龙文化、民族文化以及现代流行元素的有机组合,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来自曲靖的游客张女士一家正在景区观看彝族的原生态舞蹈表演,而她的爱人刘先生早已冲进了彝族左脚舞的人群中开心地跳了起来。“‘五一’4天假,要出远门旅游太辛苦,恐龙谷景区距离合适,全程高速,是短途游的好地方。但最主要的,是这里能同时满足我们一家人不同的喜好,儿子对恐龙特别感兴趣,爱人对少数民族歌舞感兴趣,而我呢,待会到附近的彝族寨子里品尝美味的彝家饭就会很开心很幸福。”张女士说。
在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过程中,云南不断加强乡村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寻找独特的乡村文化魅力,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定位,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出了一批具有高原风物、民族风格、地域风情的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翁丁佤族古村落、基诺山寨、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彝人古镇、建水古城等一大批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好去处,正如同一颗颗散落在云南大地上的珍珠,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民族文化元素,在都市中活跃
要感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滇池畔的云南民族村是浓缩了的精华,能让游客在一天时间内领略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风情。但也有不少人总喜欢到翠湖转转,因为,这里有着民族文化别样的韵味。
来自楚雄州牟定县彝山深处的高从贵一家,来昆明打工生活已经有十余个年头,翠湖是他每周日必定待一整天的地方。
“刚来昆明时,人生地不熟,除了每天打工忙碌外,也不知道去哪里,只能在宿舍待着。但时间长了,总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毕竟是枯燥的。”一次周末休息,高从贵便坐着公交车来到了时常听人提到的翠湖公园。“说来也巧,那天刚好是咱们彝族同胞周末聚集跳左脚舞的日子,还未进翠湖公园的大门,就听到了在彝族村寨中再熟悉不过的弦子声(彝族月琴)。”
俗话说:“听见三弦响,脚杆就会痒,阿哥跳破千层底,阿妹跳烂绣花鞋。”高从贵循着声音,三步并作两步走。“没想到在这陌生的城市里,居然还能寻到乡音,还能有这么一个乡亲聚会的好地方。”
自那以后,一到休息的日子,高从贵就往翠湖跑。渐渐地,他发现,到这里跳彝族左脚舞的,除了在昆明工作和生活的彝族群众外,越来越多的其他民族群众也参与了进来。聚会跳左脚舞的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昆明东南西北不同片区几乎都有这样的聚会场所。
每当特定的日子,大家都会聚集到一起,如同村寨中街天赶集一样,跳跳左脚舞,唱唱彝族歌,妇女们则比拼一下满身的刺绣手艺……走出大山深处的彝族群众们,在繁华的大城市中获得了文化认同,找到了归属感。
如今,高从贵已不再靠打工为生,他将自爷爷那辈传下来的三弦制作手艺也带到了昆明。制作三弦成为了他每天的工作,靠销售纯手工制作的三弦收入,让他和家人在昆明的生活无忧。
在昆明,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在昆明万宏国际,佤族青年艾者经营着一家独具佤族特色的私房菜馆。这位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佤族汉子,总是把佤山深处带来的,最天然的食材烹饪成地地道道的佤族菜肴,供前来用餐的食客们品尝。
一位常来的老食客坦言,再好的食材,天天吃也腻了,之所以会经常来,主要是这里特有的佤族文化气息深深地吸引着自己。“席间的歌舞互动,没有现代的音响设备,有的只是佤族人天然的好嗓子和各式手工乐器。在这里吃饭,不为别的,只为佤族文化的纯粹体验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享受。”
当前,云南省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步履坚实,民族团结进步,离不开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认同。
据了解,云南许多民族地区,依托文化铸魂,助力产业发展,许多村寨中的少数民族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产业发展起来了,人们生活好起来了,反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措施更加有力了,偏远彝寨中的彝绣才有了登上国际舞台的机会。
而在城市中,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融汇,在这里生根,在这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少数民族文化,正助推着民族团结进步在彩云之南亮丽溢彩。
恐龙谷景区民族节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