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隐形贫困人口”的数据调查及伦理成因初探
2019-06-20李月云王韫梅
李月云 王韫梅
“隐形贫困人口”的出现是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的反映。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用当代大学生的视野,初步探求“隐形贫困人口”的弊因,并从伦理的角度给出一些良性的建议,帮助其走出“贫困”,树立美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善自我的消费观,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隐形贫困人口”一词最早源于2018年微博上发布的一则关于“隐形贫困人口”一词的词语解释。对于这一热词的意义界定,笔者采取拆分的方法看待:隐形+贫困+人口。“隐形”一词意为看不见却实际存在;而“贫困”是指一种贫乏状态;“人口”则作为复数概念。由此推出,“隐形贫困人口”是指一群有一定收入,收支不平衡,消费观念超出消费能力的零储蓄者。他们避开公平、公正的伦理消费杠杆,形成心理和实际消费的巨大落差。
就目前来看,对于这一人口的态度各不相同:对传统的抛弃;畸形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笔者认为,在无储蓄保障情况下的消费自信是一种盲目乐观,缺乏对自我正确的认识;作为肩负起祖国希望的青年一代应具备长远目光,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和打算才是真正的人生自信,未来自信。
一、如何理解“隐形贫困人口”
(一)“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背景
数据表明,分期产品为青年提供必要支撑,过半表示使用过分期付款。电商分期平台凭借其便利的操作,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其中花呗和京东白条成为他们首选的透支方式,而信用卡和线下分期在青年客户中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社会角度:“隐形贫困人口”的出现是社会主要矛盾改变所引起的政策着力点变更的产物。隐形贫困人口的产生及流行,是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一种现实表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国家政策也更着重考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快建构社会福利——养老,医疗,保险,为这一人口解决了“后顾之忧”。
文化角度:“隐形贫困人口”的爆红是大众舆论浸染的结果。广告大文化下,各式“种草”使得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来自于大众传媒构造出的世界。高度发达的网络媒体在使得年轻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在紧跟时代的同时,对于贫困的阈值划分不断提高,进而对于消费表现出更大的欲望性和攀比性。
经济角度:“隐形贫困人口”是经济全球化下丰裕社会的副产品。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认为,“隐形贫困人口”背后代表的高消费观念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技术革命,发达的信贷系统和“互联网+”消费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实消费所带来的消费负罪感被网络消费的匿名性、便捷性与便利性所降低,助长了隐贫人口的消费热情。各种电子产品非法转卖用户信息,商家据此进行相应的推送,让消费者无法抵抗。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深入探究“隐形贫困人口”
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共设有15道题,有1道主观题,14道客观题组成。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100%,调查问卷得出的结论与其产生背景息息相关。结果显示:
在隐形贫困人口的自我界定方面,一半的自我界定为属于。该问题的设置用以区分“隐形贫困”这一词条最初的定义:指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非常穷。“隐贫”的形成是过度消费造成的,而并非生产能力的不足或生产资料的缺乏。“隐贫人口”的不良消费观实际上蔓生于社会,他们的父母拥有一定的收入,购买了一定的保险,家境不错,没有负担;而个人也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稳定的收入,消费凭借个人品味喜好。除饮食和服装外,社会交际成为消费的后起之秀。社会交际分为同性间与异性间,同性间的交往大多带有攀比的味道;而异性之间的交往则被看作是一種消费的投资。“消费用于学习或者自我发展的就是积极向上的”,这是大多城市青年的内心写照。现实生活中,自我价值的建构始于消费符号。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大众对于“隐贫人口”的界定还不尚明确,而高消费作为贫困得以“隐形”的工具,则被视为一种自我投资。
二、“隐贫人口”的伦理对策初探
伦理学是研究人类道德问题的科学,是道德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写到,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互相扶助,人群联合的力量才可避免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危难。因此,笔者在此试图从伦理的角度给出一定的建议,帮助“隐形贫困人口”脱离贫困。
(一)思想层面:提高品质消费的意识是幸福生活的捷径
对于走入消费误区的“隐贫人口”来说,了解什么样的消费是有品质的消费,什么是绿色,健康,环保,文明的消费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年代,形成与自我消费能力相匹配的消费观念乃是通往幸福生活的正确途径。
(二)文化层面:更加文明友好的文化环境构建为健康消费提供了载体
较之物质享受,引导青年要注重精神追求,树立起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对于青年进行误导的商家广告,则要予以更加严格的文化清查,夸大了的,不符实际的广告文化予以严厉斥责和教育。
(三)社会层面:社会的公平公正为“隐贫人口”人生态度和观念的转变提供积极健康的源泉
对于“隐贫人口”来说,这个社会是固化了的社会,而他们则被称为“有缺陷的消费者”,传统生产社会中的消费能力总是与阶级地位挂钩。他们的消费方式透露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焦虑。由此,社会应该着力减少社会不公正现象,利用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结语
现象的发生根源于一定的社会问题,“隐形贫困人口”的出现有其社会,经济,文化原因,着眼于客观事实,通过真实的问卷调查数据进一步了解“隐形贫困人口”,对我们寻求解决办法找到较为便捷的途径。笔者试图提出相应的伦理可能对策,以期促进尽快减少甚至消除“隐形贫困人口”现象,使得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舒适则是研究的根本目的和追求。(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2018年学生科研立项《当代青年“隐形贫困人口”的成因及伦理对策初探》校级课题,编号XSKY2018152。项目主持人李月云,成员李莲;指导教师王韫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