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分析
2019-06-20熊艳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它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路一带”建设,未来数年陕西省的文化产业也将以年均25%的增速向前推进,与文化产业利好的发展状态相对应的,却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近年来,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开始兴起,作为一门交叉性新兴学科,人们急需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分析。
一、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研究现状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但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交叉性新兴学科,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近年才开始兴起。
首先,在研究的地理区域上,文化产业大省表现比较突出。例如,华梅、王鹤、华欣2011年在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上发表了《培养天津文化产业人才的机制研究》,针对天津市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提出了联动机制;苏州大学的汤雯发表了《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政府主导型培养机制研究——以苏州市镇湖刺绣为例》(2011年);魏雪莲、陈永洛发表了《借鉴台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优势 培育福建文化产业人才》(2012年)。
其次,也有通过中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探寻可以利用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行措施的相关对比研究。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高盼盼通过《韩中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政策对比研究》(2014年)考察与我国同属一个文化圈并且历史交流源远流长的韩国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异;湖南师范大学的童慧在《中英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2014年)一文中提出辩证地吸纳英国模式的成功经验的方式等。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它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学者开始从多个角度开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唐谢芬的《高等教育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分析》(2009年)、李培萌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0年)、曾繁文和黄丽丽的《基于文化产业人才素质结构的出版人才培养路径探析》(2016年)等。但是,由于专业定位不清、教育与市场脱节,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出现“虚热”的状况。
二、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問题
从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来看,目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下问题。
一是专业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创新。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高校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育具有竞争力、高质量和世界视野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需要结合新任务与新要求,解放思想。
二是媒体融合不强。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传统媒体已经能够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业务,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也使得整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培养过程要打破人才信息传播的障碍,并逐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师资力量不强。教师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主要采用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逐步完善文化产业类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从地区范围来看,一些高校缺乏高水平的文化产业类专业教师,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
三、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
(一)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沟通需要与媒体保持密切的关系,并结合媒体发展的特点,实现高校与各项媒介的有效沟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逐步完善媒体的培训机制,并通过模拟实验室、数字语言实验室、实验剧场等相关培训场所,鼓励学生有效地掌握商务技能。通过广播、微博、数字媒体等培训基地,高校可以开展互动、交叉、实践培训来实践和探索。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需要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为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构建多元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重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观念的创新。新时代,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与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发展相结合。同时,有必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夯实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文化基础。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市场呈现出个性化、快速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观念,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突破传统环境,培养具有全方位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高校要突破传统媒介环境,结合媒介的多样性和形成性,培养出具有全面思维和综合能力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条主导路径,很显然,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解决有关课程体系的问题。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特别强调课程体系的复合性与应用性,符合产业实践性的要求,要加强应用性课程,同时调整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内容。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二是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财务管理学等。这一课程群主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分准备。
三是实践类或者特色类课程。文化产业行业类型多、涉及面广,可以基于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根据自身研究基础、办学特色、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兴趣特色,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不断丰富特色课程或课程模块,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人才。利用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文化产业市场中的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行业服务能力。
(四)教师专业能力的优化
国内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往往缺乏行业的工作经验,严重阻碍了人才实践技能的发展。高校需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教学经验,同时也要认识到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校需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同时,高校要加强和国外新闻学院的交流与沟通,扩大教学领域。
四、结语
由于文化产业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们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在经营模式和分工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只有满足市场和行业的需要,才能逐步提高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指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项目编号:SGH17H2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熊艳(1983-),女,湖北恩施人,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