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经》中的父母亲情诗

2019-06-20孙玉涛

牡丹 2019年17期
关键词:泉水诗经思念

孙玉涛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包含了浓郁的家族亲情。我国古代社会就十分重视孝道,《诗经》中的父母亲情诗运用赋比兴手法,从父母和儿女两个视角赞颂了父母亲情的伟大,对儒家的伦理教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诗经》是我国的文化元典、儒家的“六经”之一,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特别是在伦理教化方面。孔子对其十分推崇,他在《论语·为政第二》里面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即思想纯正,人物的言行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孔子还具体提到了《诗经》的伦理教化作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

《诗经》伦理教化的内容之一就是重视孝道,赞颂父母亲情。《诗经》中描写父母亲情的篇章主要有以下九篇:《邶风·凯风》《小雅·蓼莪》《豳风·鸱鸮》《唐风·鸨羽》《魏风·陟岵》《小雅·四牡》《周南·葛覃》《邶风·泉水》和《卫风·竹竿》。

从创作视角上看,《诗经》中的父母亲情诗主要从正面描写父母的辛劳和通过儿女思念的衬托两个方面来表达父母亲情的伟大。《凯风》《蓼莪》两篇直接表达了父母深沉伟大的养育之恩。《鸱鸮》一诗从鸟类的角度塑造了母亲历经艰辛仍努力保护自己家庭的坚强形象。其余六篇都是从侧面衬托父母的恩情,《鸨羽》《陟岵》《四牡》写儿子因在外长期服役不能侍奉父母的痛苦;《葛覃》《泉水》《竹竿》都是记叙了远嫁在外的女儿对父母、家乡的思念之情。

一、正面赞颂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

《邶风·凯风》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凯风”的意思是指和风,指催生万物的暖风,这里用来比喻母爱;“棘心”,酸枣树刚刚长出的嫩芽,比喻子女;“棘薪”,是用酸枣树来代指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诗歌描写了母亲不辞劳苦地把七个孩子养育成人,而母亲有七个孩子,他们却不能好好地侍奉其母亲,表达了子女深深的愧疚之情。

此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因为此诗,“凯风”一词便成了儿女感念母爱的象征。古乐府《长歌行》有诗里记载:“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其立意选词全出自《凯风》。唐代孟郊《游子吟》里描写母爱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灵感也是源于《凯风》。宋代的苏轼在七言律诗《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有“回首悲凉便陈迹,凯风吹尽棘成薪”的诗句,明显也是化用了《诗经》中《凯风》一篇。

相比《凯风》一篇的“徘恻哀鸣”,《小雅·蓼莪》对父母深情的表达更为直接和强烈。父母不辞劳累耗尽心血地养育“我”,对“我”恩深似海,而“我”却长年行役在外,不能早日回家侍奉双亲,等“我”返回家中时,父母竟然已经去世。父母为“我”积劳成疾,“我”不仅没有成材,也没能终养父母。《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正是此意。父母的养育之恩像苍天一样广阔无边,而自己却不能报答。最后,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喊:“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其喷涌而出的真切感情,读之让人泪下。《晋书·孝友传》记载,王裒其父被司马昭所杀,因此不仕西晋,遂隐居教书,“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齐书·高逸传》记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许多,由此可见,《小雅·蓼莪》一诗所表达的感念父母之情对后世同样影响深远。

《豳风·鸱鸮》是为中国传世最早的寓言诗,它虽不是直接描写人类的父母亲情,却逼真地写出了丧失子女、又遭巢破的鸟禽之伤痛,塑造了一只虽经灾难仍坚持重建“家室”的可敬母鸟形象。

二、在外行役之人对父母的思念

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普通百姓都要承担繁重的劳役和兵役,身体上的痛苦让他们备受折磨,更难以忍耐的却是骨肉分离的痛苦。《鸨羽》《陟岵》《四牡》三首诗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鸨羽》作者所处时代正值晋国政治无道,频繁沉重的徭役使农民终年在外奔波,根本无法安心照顾家中父母妻儿,心中的怨愤难以克制,因此发出了强烈的喊声:“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朱熹《诗集传》点评其创作主旨:“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是诗。”

《陟岵》一诗中,作者长年行役在外,因思念父母兄长而登上高山瞭望家乡。不觉之中,耳畔仿佛响起了家人的亲切叮嘱:“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这就好像亲人在亲切地叮嘱自己:“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早日回到家中!”本诗角度奇特,不直言自己思念家乡,而是通过想象家中亲人对自己的叮嘱、挂念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四牡》一诗讲述了一位官差奉王命在外奔波而思念家人的故事。全诗基本都使用赋的手法,以行途中所见景物为衬托,突出作者的辛苦劳累。末章结句“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揭示全篇主旨,道出了为人子女不能为父母尽孝的悲伤。

三、远嫁他乡的女儿对父母的思念

《葛覃》一诗的主旨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待嫁,一为归宁。但是不管此诗所描写的主人公是颇有德行的待嫁女子还是欲返回娘家的新娘,她在诗中所展现的迫切喜悦之情是毫无疑问的。“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主人公希望赶快把衣物清洗整理干净,早点回家看望父母。

与《葛覃》主题相类似的还有《泉水》一诗:“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此诗开头先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表达自己渴望归宁省亲的想法。后又用赋的手法虚构当年出嫁时与家人分别的场景,然而岁月流逝,如今自己非常思念家人。其心“悠悠”,却不能回到家中探望父母兄弟,只能借出游消解内心思念故乡的悲伤。

再看《竹竿》一篇,其主要內容同样描写了卫国一个远嫁他乡的女儿思乡之情。其写作手法与《泉水》类似,用主人公的想象回忆出嫁之前在故乡的件件往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而结尾处与《泉水》篇同样靠驾车出行来慰藉女主人公心中的忧愁,“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儒家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为百善之首。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应尽的道德义务。家庭是生命存在于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类身体与灵魂的栖息地,注重家族亲情有利于家庭和睦。《诗经》以形象真切的感人语言描绘了上古时代人们的浓浓亲情,并逐步沉淀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这对于人们营造良好家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青岛大学)

猜你喜欢

泉水诗经思念
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思念
泉水与盐水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难忘那眼泉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