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瑞兄弟善后》中对国祥不安的表达
2019-06-20徐贝贝
尤凤伟的小说有一种少见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他关注农村人的生存状况,指出广大农民普遍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处于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他的小说《为国瑞兄弟善后》细致地刻画了国祥还钱路上的言行和心理,展现了人物不安的内心世界。国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用被动接受的错误方式来缓解情绪。他是一个消极的生存者,不能正确、清晰地认识自我。
一、不幸的遭遇与处境使国祥感到不安
面对不幸的遭遇,国祥内心感到极度不安。亲弟弟被判处了死刑,他很痛苦,也自责没有教育好弟弟,他还要面对乡邻直接的询问与指指点点,同时他要在失去教师工作后找到下一个能谋生的饭碗。在此情况下,国祥连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更没有精力去考虑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国祥想逃离当时不安的处境,不安使他将自己弱化。一个人不安时,都尽可能地将自己弱小化,这时也正是这种情绪疏离性显露的时刻,但他同时也怀着一份对优越的渴望。
路上,遇到学生苗家起对弟弟的案子稍作询问,国祥便说:“苗家起你走吧。”他极不想再遇见熟人,为了避开乡邻的询问和敷衍的安慰与同情,他甚至用手绢挡住了脸。当同事李旗询问案子时,国祥将眼光从李旗身上移开到了田野里,表现出他对于再谈此事的抗拒。在养蝎厂,国祥见到蝎王,满脸堆笑,一直对蝎王恭恭敬敬,在与蝎王的交流过程中,国祥赶紧从口袋里掏烟、赶紧点头、赶紧说可以付费。这一系列“赶紧”,将自己弱小化,显示出他的小心翼翼。成堆的蝎子使国祥十分恐惧,在离开蝎厂到二姨夫家后,那毒物还不时在他眼前蠕动,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所做的是“努力不去想”。以上这些都体现出国祥在不安情境中努力将自己弱化,试图以消极的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逃避现状。
有人说,处在不安情绪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要求别人去支持和注意他,以至于最终构成一种主仆的关系,宛如别人必须随侍一旁,给予协助和支持一样。在还钱的路上,国祥去了蝎王的蝎厂和老哑巴的鱼塘,本意是在不安处境中想请求别人的帮助。在蝎王说自己发明的新技术正在申请专利时,国祥赶紧说可以付费。他心里不安,害怕被拒绝,急切地希望在这里找到解决他未来生计的方法。后来,他又去了鱼塘,想跟老哑巴学养鱼。国祥在水库边问一个小孩养鱼的是否还是老哑巴,孩子没回答,国祥便又问了一遍。孩子回答了国祥并询问他找老哑巴干啥,国祥却不愿回答孩子的问题,他认为孩子回答他的问题是应该的,孩子的询问却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他未经考虑、权衡与规划,就去了蝎厂和鱼塘,像极了“病急乱投医”,反映出他内心迷茫不安,极想改变当前的处境,为自己谋一条生路。
二、白雾意象衬托浓重的不安
“白雾”意象使国祥心中的不安显得更加浓重。“白雾”给人压抑、迷茫和不确定的感觉。小说中,国祥看到“茫茫的一片”的情况共出现了三次,用以衬托国祥的心境,如雾缭绕久难散去,无法消解。
国祥第一次“眼前升起一团白雾”是舅舅叫先锋给国瑞扎几件“大件”的时候。扎大件是民间仪式,扎了“大件”给国瑞,即是国瑞不用人世间的东西了。国祥的父母早已离世,现在又与弟弟分离,三个最亲近的人都离他而去,对他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第二次是走出二姨家,国祥“眼前又是白茫茫的一片”。二姨要给国瑞扎“大件”,没有痛快借钱给他的二姨夫也附和要扎。国祥因为二姨夫没有痛快借钱给自己,延误了救弟弟的时机而心存愤懑。待国瑞死后,二姨夫却也附和二姨给国瑞扎“大件”,这显示了农村暧昧的人际关系。美国传教士明恩溥说:“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民族。”国祥看不惯二姨夫的为富不仁和假装的关心,却也要看着二姨的面子,忍下内心的不满。
国祥第三次看到“茫茫的一片”,是在他走出窄窄的芦苇墙后。“这片无声的大水突然使他生出一种敬畏,这瞬间他感到自己是站在天涯海角,孤立无援。”周围没有屏障,水面宽大又寂静,他站在茫茫一片的河水前,心灵在广漠的人世间痛苦地挣扎,无处寄托,无路可走。他对当下境况很是不安,他失去了所有至亲,不知道未来靠什么维持生计,也没有人指引他前行的路,他迷失了自我。
三、利用被动接受与温和的方式掩盖不安
国祥内心的自卑感与羞愧加深了他的不安。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国祥想逃避乡邻的询问,甚至讨厌回答任何问题,连小孩子一句简单的询问,他都会感到不耐烦。
国祥用被动接受与逃避的方式来缓解、掩盖自己的不安。国祥生长在农村环境里,作为一个被动、消极的生存者,他的观念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可以,对现实不做过多的思考和批判,也不愿解释和反抗。
“从兄弟死后他便告訴自己不能再教书了。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没教育好,还有什么脸面教别人家的孩子呢?”作为农村人,国祥了解这里的语言环境。他知道兄弟的案子成了头号新闻,在乡间四处“奔走”。出于暗中猜疑的原因,人们特别关注别人在背地里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个才是真的。国祥猜测乡邻们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他做不到在这强大的乡间话语环境中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他觉得人们不会再接受自己教书,毕竟他有一个被判死刑的弟弟,他也会顺从乡邻的想法,放弃教师工作,但面对未来,如何继续在这里生存,他像个无头苍蝇。
温和的思想意识目的,是避免个体的行为与环境发生矛盾冲突,以免对自己的生存造成额外负担。人们虽然心里不同意但绝不当面表示不同意见,更不会进行反对和驳斥。国祥因没有教育好弟弟自责羞愧,他也不想以后在教育学生时,因为没教育好弟弟而受到乡邻的诟病。此时,国祥所处的环境还没有直接否定他,而是他身上“单纯的道德束缚”使他自己先否定了自己,把自己困在灵魂炼狱中。他直接放弃了教书工作,只为保留自己最后的一点面子。但实际上,乡村的话语环境限制着一个人的工作选择。国祥完全是被环境带着走的,他只求环境不伤害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处境。
四、结语
尤凤伟在《为国瑞兄弟善后》中细致地描写了国祥失去兄弟的痛苦与孤独,国祥不仅要面对乡邻质询的眼光,还担忧现实生计。他用被动接受的错误方式缓解这种不安情绪。在人生的路上,他没有清晰地认识自我,只是迷糊地活着,这也是中国广大农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研究国祥对自我人生的模糊认知和他应对不安处境的方式,对探讨当今农民的精神境况有重要意义。
(青岛大学)
作者简介:徐贝贝(1996-),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