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山魁夷﹃树林﹄对﹃我﹄的桉树林创作的启发
2019-06-20张通福
东山魁夷是日本当代著名画家,自然中常见的山、水、树成为他风景画表现最多的主题,他的作品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忧伤。笔者试着从他的“树林”主题来研究其树林的造型特点和用色特点,论述自己在东山魁夷“树林”主题启发下创作桉树林的感悟,探索桉树在中国山水画的表现。
一、东山魁夷树林的造型特点和用色特点
东山魁夷,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1908年出生于横滨,成长于神户。上中学时,他对西洋美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6年,他考进了东京美术学校,不巧他被安排在日本画系。1933年去德国留学,他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在欧洲学习和生活期间,他借鉴西方的艺术,去探索日本民族艺术的美。树是东山魁夷绘画表现最多的景物之一,他的树是笔者最喜欢的,也是触发笔者去创作桉树林的源头。东山魁夷非常爱画树,树在他的创作中经常出现,他把不同季节、不同形态的树进行大量写生,高度概括地提炼出来。他的作品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把大自然的美传递给观者,他认为:“人在自然中存。”东山魁夷画的森林是最美的森林了。
《绿回响》这幅作品在绿调子中画一匹白马,给人一种寂静幽秘之感。作品在构图上采用上下对称的形式,增加了画面的装饰性。层层叠叠的树也给画面带来一种装饰效果,一峰峰尖塔状的翠绿的树冠,错落有致,各有微妙变化。他精湛地运用了传统日本画的“重彩”(日本传统色的配色),在这幅作品中,用色雖少,只有绿色和白色,但在绿色的色相里又区分墨绿、黄绿、蓝蓝绿等,仅用绿色就能够把整个画面的前后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都表现出来,他的处理手法太精湛了。
《白夜光》夜色,不是月光,也不是太阳光,不知来自何处的静静的光,照耀着美丽的微亮的湖面。天空、湖水、森林,宽窄不同,其几乎在水平线上复现,舒缓、宁静的节奏韵律使人超脱、宽慰与心平气和。在对树的表达上,树大都整齐排列在湖边或路边,层层叠叠,把树林茂密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近看却各有变化。
《青峡》这幅作品用青色来表现,东山魁夷曾说:“我以青色为基调,或以青色同一画面的作品相当多。青色的世界被视为我的特质,青色是维系感觉和精神世界的颜色,发涩的青色更能表现出接近精神世界的倾向。”在这青色的画面中,他画了一些白树干,树干的摆布、长短给画面增加了美感,像音符在画面中跳跃。尖塔状的树冠处理变化丰富,右下角的那片树没有画树干,而且树冠很尖,这和画了树干的树冠差别很大,画树干的树冠就明显偏圆,给人感觉没有画树干的那片种植的时间晚。原因应该是东山魁夷善于观察事物,能够捕捉大自然的微妙变化。这幅作品非常像我国南方的桉树林——尖塔状的树冠,白色的树干。
二、东山魁夷树林主题对“我”的桉树创作的启发
桉树在广西是很常见的。近年来广西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桉树,放眼望去,视野内是一片绿油油、整整齐齐的桉树林,一个山头接着另一个山头,又形成了桉树“海”。在田间地头,在山坡谷地,在平原丘陵,荒草能生的地方都有桉树的影子。那么多的桉树被集中密植,人为地种出行列来,高矮一致,整齐划一。茂密的桉树林覆盖了一座座山峰,装点了一条条河流,它们像八桂大地的卫士一样庄严威武。树林的下方是笔直的灰白色树干,上方则是一峰峰尖塔状的翠绿树冠,错落有致的样子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正如东山魁夷画的世间最美的森林。
桉树近几年才大量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从古至今基本乎没有出现在国画上,油画却有很多,因为桉树用油画好表现,用国画非常难表现,它高和直,有时是一片一片山头连绵不断,笔墨无从下手,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自从看了东山魁夷作品之后,笔者就开始慢慢借鉴他的处理手法,尝试用桉树去创作。图1是笔者的作品《被风吹过的夏天》,主要勾勒出桉树和香蕉树两种元素,前景的桉树采用重墨来画,最后用绿色罩染,用白色染树干。对于远处的桉树,笔者采用整体法来画,把桉树林当作一个整体,又在这个整体里慢慢找变化,树向右倾斜,像被风吹过的感觉,最后用赭石打底,暖绿色一遍一遍罩染出广西那绿油油的感觉。《初春》(见图2)是笔者外婆家门前的风景,近景主要用重墨去押,芭蕉采用版画的手法处理,就和树的墨色拉开。中景山墨色比前景淡,又比远景重,空间关系推得远。远处桉树林的处理,也吸取了东山魁夷的树林表现形式,不过笔者主要用线和墨表现,前实后虚,最后用赭石打底,暖绿色罩染。这样既能把南方丘陵的景色表现出来,又不失中国画的本质。
三、结语
东山魁夷的“树林”,让笔者学会了如何表现南方桉树林。笔者通过借鉴他的表现形式,去寻求与发现南方丘陵之美,探索桉树在中国山水画的研究与运用。
(广西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19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广西丘陵地带特色在山水画的研究与运用”(项目编号:2019XJ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通福(1992-),男,广西钦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