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诗集与朱自清的特许
2019-06-20范军
范军
笔者近读北京印刷学院叶新兄赠送的季羡林《清华园日记》(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版),刚好有提及本科生论文写作答辩的趣事,便动起了上挂下联、左思右想的雅兴。1933年9月18日,二十二岁的季羡林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两行字:“卞之琳来,晚上陪他玩了会。林庚的诗集出版了,送了我一本。”
叶新兄在“林庚的诗集”后面加了一条注释,原文如下:“即林庚的处女作诗集《夜》,集中收录了他1931年至1933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四十三首,蒙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教授特许作为他的毕业论文,由外国语言文学系叶公超教授作为他的论文指导老师。1933年9月自费出版,俞平伯教授作序,闻一多教授设计封面,由开明书店总代售。”这件事我原来就有所闻,但不知其详,这次仔细搜寻,还真从网络上找了这本八十多年前的八十六页的旧诗集。诗集中的具体篇目有《风雨之夜》、《朦胧》、《长夏雨中小品》、《夜行》等。
为了一个二十三岁的普通大学生的处女作诗集,如此多学术界“大咖”、文艺圈“大牛”组成的“超豪華阵容”一起站台,实属清华大学百多年校史上的一则佳话,也算是高教界和现代文学出版界的一段珍闻。一代文学大师、学界泰斗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大学本科生论文写作和答辩原来还可以“这样玩”。
据季羡林回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清华园有几个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大学生——林庚、李长之、吴组缃、季羡林——常常在一起,可以说是“清华四剑客”。四人中,吴组缃稍长,1908年出生;林庚、李长之都是1910年生;季羡林最小,生于1911年。季老回忆说:“大概我们都是所谓‘文学青年,都爱好舞文弄墨,共同的爱好把我们聚拢在一起了。”林庚十八岁的时候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毕业,考入了清华大学。他本来上的是物理系,但因酷爱文学,两年后转到了中文系,参与创办《文学月刊》;他热心诗歌创作,且小有成就和名气。至于林庚为什么由物理系转到中文系,原来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惹的祸”。林庚自己回忆说:“到清华后,我常在图书馆乱翻乱看,看到了《子恺漫画》,像‘无言独上高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等等。看了他的画,我就找诗词看去了,结果一看就入了迷。”一旦对文艺入了迷,就觉得学物理真没什么意思,即便到了大三还申请转系,执意弃理从文,投奔文学。学校也没有为难,就从了他。
那个时候,清华、北大的学生转专业转系好像是常事,“清华四剑客”中三人都中途转了系换了专业。与林庚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长之,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同时加入了《文学季刊》的编委会,而与其终生相伴的还是文学和文学研究。“四剑客”之一的吴组缃则是读了一年经济系后转入中文系,创作与研究两不误,并在大学期间就达到了自己文学创作的高峰,以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享誉文坛。说起吴组缃,还有“伴读”的趣事:他上中学时就结了婚,在清华上学时把家眷也带来了。他家住在西柳村,季羡林、李长之等常去那里看他们。李长之还专门写过《孩子的礼赞——赠组缃女孩小鸠子》的文章。季羡林后来还说,现在听说中国留学生可以带夫人出国,名曰“伴读”,吴组缃带着妻女(那时女儿小鸠子五六岁)上大学不正是“伴读”吗?真可谓“超前”了。
1933年林庚大学毕业,留校给朱自清先生当了助教,后来成了北京大学成就卓著的古典文学专家,当然也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享年九十七岁。他撰写的学术著作及教材《诗人屈原及作品研究》、《天问论笺》、《唐诗综论》、《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皆堪称力作,其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作为现代诗人的他,后来又创作并刊行有《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同时又是新诗格律化的积极倡导者。现代著名诗人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
北大人说,林庚老一生充满诗意,得魏晋大诗人陶渊明之真谛,是“喧闹时代的退隐者”。他喜好运动,淡泊名利,始终童心未泯,当了大教授后还喜欢看小人书;九十岁高龄时仍出了一本新诗集。顺便可以一提的是,与三十年代的“清华四剑客”遥相呼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又有所谓“北大中文四老”,他们是林庚、吴组缃、王瑶和季镇淮。
言归正传。林庚后来所走的道路、取得的成绩,毫无疑问与清华大学对学生个人意愿和兴趣的宽容与尊重,与朱自清等知名教授对学生的慧眼识珠及无私提携大有关系。他那本自费印行的处女作诗集《夜》已成珍本,其实,《夜》也是他集子中的一首诗,全诗是这样的:
夜走近孤寂之乡
遂有泪像酒
原始人熊熊的火光
在森林中燃烧起来
此时耳语吧
墙外急碎的马蹄声
远去了
是一匹快马
我为祝福而歌
这首诗如何欣赏如何理解,其实已不再重要。老话讲,诗无达诂,文无定法。事实上,人才的培养、大学的教育与此有些相似,也是没有一定之规的。遥望水木清华,其流风余韵每每让人怀想。林庚的这首《夜》以及同名诗集,还有朱自清先生破例让学生用诗歌集代替学术论文写作与答辩,这样一种灵活变通、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活力的做法或经验,也许正是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应该认真学习和好好借鉴的。
本科生论文写什么、怎么写,还是因人而异。至于林庚的好友季羡林1934年的本科学位论文就是正儿八经的学术文章——《近代德国大诗人薛德林早期诗的研究》。那时候的季羡林不仅痴迷西洋文学,而且打定主意要去德国留学深造,因此选定自己喜欢的德国诗人为研究对象。他这篇用英文写就的毕业论文译成中文后发表在了1934年第一卷第二期的《文学评论》上。把个人的优长、兴趣与未来规划结合起来,这样去选题目、做论文无疑是聪明且会富有成效的。据叶新统计,大学期间的季羡林总计发表文章二十七篇,包括译文四篇、书评十篇、散文九篇、论说文四篇。林庚、李长之、吴组缃几人也都是佳作不断,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