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范式探析
2019-06-20宋德勇
宋德勇
摘 要: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更是青年一代人的,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唯有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大学生的培育范式在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把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主要培育范式概括为慎独式、交互式、熏陶式等范式。意从教育思维,教育方法,教育艺术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性,试图为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范式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对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强化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责任感 ;范式
一、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主要培育范式
现当代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来讲还是一种“灌输”的思维模式。把一些观念和准则直接嫁入学生的脑海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了一定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今大学生受到西方各种思潮和自身时代性影响,知识水平和认知状态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会相应的变化,他们的生活实践和所处的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型思维应适时地转向自我启发型思维。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思维范式就应该适当的发生变化,适应学生的需要。
(一)慎独式。“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能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是一种境界更高自觉性更强的自我修养方法。”然而如何做到“慎独”,就必须要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前提。作为“现实的个人”不是简单纯碎的自然人,他是自我所存在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由生活环境,时代背景,教育情况等综合作用下的个人。诚然在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增加了难度,我们可以尝试教育目标更贴近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教育内容避免“绝对真理”的灌输,要本着以学生为本出发,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情况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做起,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着力,力争润物无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启发型思维可以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精神的洗礼。通过“内化于心”的特点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主动培育责任感。达到在没有教育的情况下也能做好自我调节,主动的寻找方法和途径避免责任感的缺乏,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慎独”。
(二)交互式。交互式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适当的角色交换,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相互交流,不能把教育过程固化,使教育活动僵化而死板。坚持以教育者为主导的同时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渗透,让我们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削减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都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进行互动的交流。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现实的个人”不是抽象的个人,是鲜活的生活在当下关系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绪体验,有自己的爱恨情仇。然而,对于时下的大学生对外界是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的,我们如何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与他们敞开心扉一起谈话,首先就要摆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建立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其次还要关注期望的情感效应,共同的愿景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希望,并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使得全体成员具有神圣的使命感和为其奉献的精神,它是情感交流中的理性思考。
(三)熏陶式。熏陶式注重把教育载体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主题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在教育中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化于众固化于魂”的作用。在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决不能忽视教育教育载体的熏陶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的高校中,应该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使整个教育过程达到有效和谐的效果。如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博物馆、民族墙,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节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载体,在民族博物馆和民族墙上可以看见本民族的影子,并与各民族其乐融融的盛况,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具有满满的归属感,同时增强了自身的认同感。使各民族学生共同团结进步,共同携手发展成为一种常态。所以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载体的熏陶功能,是增强大学生集体荣誉感感的很好的教育思维范式,对民族团结教育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范式理论的依据
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主要培育范式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迫切要求,是党对广大学生的期盼和要求,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主义“现实的个人”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申明了唯物史观观察方法的前提:“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而且马克思特别强调,现实的个人不是一种具有先定的和先验本质的存在,而是在客观的、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和确立自身现实本质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看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是为社会发展培育合格的主体。因此,我们说“现实的个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是以社会关系条件下的个人为基础,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是把现阶段所存在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对教育对象性格和各种生活环境的分析综合。再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达到“量体裁衣”的效果,所以,对于今天思想丰富,性格独特的大学生,必须抓住时下大学生当下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教育,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灌输。
(二)以新时期对广大青年的期盼和要求为依据。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青年的培育是这个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国家长足发展的需要,如果要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和不断的向前发展,那么青年就必须担当起这个时代发展的后备军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对新时代大学生青年责任感担当意识的培育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优化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青年的理想信念和历史使命方面,青年要以民族复兴,人们幸福为己任,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习近平有关于青年使命与责任的论述为高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理论资源,同时也是新时代续向前发展的迫切要求。正因为国家对新时代青年的高要求,就必须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三、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范式优化途径
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范式优化途径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又要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特点出发,坚持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才能使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范式不断优化,不断科学。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教育。让他们正确的认识中国所处的基本国情,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他们在行动上上和思想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使新时代大学生以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入学校、融入社会。把新时代“三有”青年的思想落到实处。让他们知道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身上的责任,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同时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坚持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人的需要是一个多样性的复合体,不同的需要引发不同的行为活動。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个性张扬,性格独特,思维丰富等特点,他们的人格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他们的要求和需要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及时的发现他们需要什么,每一个人对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都是有追求的,这些人大有可能就是一些需要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而选择逃避,或者就妄自菲薄不能融入这个社会。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发现和感受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带入他们多参加活动,参加团体性体育锻炼,才能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提高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用汗水播撒自己的青春。
(三)坚持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是通过一般的课堂教学或者直观互动的交流方式,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通过采取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充分运用文化、环境、管理和隐性课程教育的一种方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配合是对时下大学生青年教育的最好方式。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加强这种方式的教育,既能够不使他们对教育产生排斥感,又能够恰到好处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做到张弛有度,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