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社会化媒体对于政治的影响
2019-06-20徐小淯
徐小淯
摘 要:本文以社会化媒体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为主题,以微博、微信参与下的社会舆论对政治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对于网络与政治的相关研究和观点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对于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特点和现状进行介绍,尤其对微博、微信进行重点介绍分析;第三部分总结社会化媒体对于政治的积极影响;第四部分通过回顾和分析 “两微”参与下的民间舆论在“红黄蓝”事件中的影响和作用,来总结公众通过使用社会化媒体所产生的舆论的特点和对政治产生的消极影响;第五部分提出将社会化媒体的作用趋利避害的四条建议;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在此强调在当今社会关注社会化媒体参与下的舆论对政治的风险和威胁。
关键词:“兩微”舆论;政治;影响
一、网络与政治研究综述
据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四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6.3%,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
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曼纽尔·卡斯特说,“当大部分市民对政治系统放弃希望时,许多其他市民在进行另一种形态的政治表达……这是因特网作为政治媒体的特权领域。”正是这种特权拓展了互联网在政治上的新领域,从“棱镜门”到“茉莉花革命”,互联网的政治功能成为各国高度重视的焦点。
有关网络与政治互动的话题,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美国学者马克·斯劳治很早便察觉到“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挚和虚拟之间界限的技术,将对政治带来影响。”英国学者安德鲁·卡卡巴斯德则具体归纳出互联网技术对于现实政治的四重积极影响,即:构筑电子政府,实现政府服务拓展与革新;促进公民获取信息及与决策者沟通;实现平民主义,促进公民直接政治表达;重塑公民社会,推动政治文化转变。
网络政治应该由三个密不可分的层面组成,即:虚拟空间的政治现象——虚拟政治;网络政治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现实政治主体对网络社会的能动的反作用。中国政治已进入网络政治和实体政治并存的时代,互联网正在打破传统的权力结构关系,影响着既有的政治体制与政治行为,互联网对于政治来说既可以是有益补充又很有可能带来严峻挑战。
二、社会化媒体
(一)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特点以及现状
1.定义:Spannerworks 市场营销网站负责内容和媒体部门主管梅菲尔德(Antony Mayfield,2007)在其著作----《社会化媒体是什么》的小册子里,首次从市场营销角度描述了社会化媒体:它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诸如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等。
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化媒体的定义有多不同,目前相对权威的定义认为,社会化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工具(技术),由无数个节点(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价值观等过滤加工后进行传播的新型在线媒体,通过对信息的分享、传播、不断分享,实现观点或主题的深度或广度的传播。
2.特点:社会化媒体的特性可以总结为六个方面: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社区化、连通性和多平台。这些特性意味着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是以网民之间高度的自由互动、实际直接参与来构建的一个庞大的人人共享的公共空间。大众是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和传播者,权重基本由网民的喜好决定;信息双向流动且信息边传播边改变,具有一定舆论影响力;用户之间建立了社会关系。
在这其中,社区化的特性是指在社会化媒体中,大家可以很快形成一个社区,并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交流,这对于本文的研究重点——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3.现状:中国的社会化媒体在当今中国涉及人群十分之广,在2010年时中国的社会化媒体用户规模就达到了3.46亿人,渗透率达75.7%。按照卡普兰和亨莱因把社会化媒体划分成六类的方法,笔者将中国目前的社会化媒体主要分为:博客、用户协作性项目(知乎)、内容分享社区(优酷网等)、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虚拟社交世界(“第二人生”)、虚拟游戏世界(王者荣耀等)。
(二)研究重点——“两微”
社交应用如微博、微信是目前中国社会化媒体的典型代表,据《第四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微信朋友圈的社交使用率在2017年6月达到了85.8%,而微博的使用率也达到了38.7%,涉及人群十分广泛。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因为高度社会化、低成本的特点,用户在其中可以较为自由地发表看法、聚合意见。尤其在2015年微博开放微博140字 的发布限制之后,有越来越多的重要消息在微博上传播、发酵。在“两微”的配合下,一些社会消息或者社会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病毒式的快速传播。它们正在改变政府与公众沟通的传统模式,“两微”已经成为了公民情感宣泄和利益表达的重要场所。
三、社会化媒体对政治的积极影响
笔者认为,社会化媒体相较于其他媒体最大的特点即是它使得参与其中的公民说话更加自由、交流更加直接且容易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具有相同兴趣或者意愿的社会群体容易产生一致的行为。这种特点使得社会化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正在促进权力结构关系的转型,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十分鲜明的积极影响或有益补充。
(一)舆论监督
社会化媒体下,中国客观上已经产生了一个监控摄像头遍布各个角落的强有力的实时监督体系。网络时代下的每一个人都接近于一个透明的存在,你的所作所为几乎不可能没有旁观者或者见证者。而普通公民的这种透明化对于公民自身来说是否有益尚且存在争议,但对于社会政治来说,这种透明化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务的透明、这个无时无地不在的监督体系将更多的政治上的漏洞暴露出来。
这一功能首先在国家近几年的反腐倡廉工作上行效显著。近年来频发的一些官员腐败现象,很多都是通过网络舆论监督的渠道揭露出来的,在这其中微博的功能尤其显著,“网络曝光——纪委调查——查实处理”在某种意义上成为部分官员落马的常见形式。如原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等都是因为各种腐败问题在微博上被揭露,进而被拉下马。其中尤以 2014 年 11月河北科级官员马超群“1.2 亿现金、37 公斤黄金、68 套房子”显著。
另一方面,社会化媒体下的舆论监督因其舆论产生的压力之强大、集中民意之迅速,又推动着政治事务的有效改革和解决。如“见义勇为”、“常回家看看”等,这些都曾是当年网友曾强烈关注且热烈讨论过的问题,现如今已经走入了立法阶段。而在一些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案件或事件中,全社会网友的关注也一定程度上督促并且监督案件迅速并且合理解决。网友中广泛流传的“上访不如上网”这一定律,直接体现出社会化媒体在政治事务上强大的参与力。
(二)公民更加直接地进行政治表达与政治参与
一方面,通过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公民拥有了更加自由的表达机会,社区化的特点使得公民更加容易找到与自己意见和立场相同的公民,民意更加有机会得以迅速聚合并且扩大,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相较于以前那种“先集中在扩散”的模式,社会化媒体下这种“先扩散再集中”的信息表达模式给予了网民“发声”更多的勇气。当某公民对于某项政策的实施存在质疑时,将质疑通过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表达出来,大大增加了这条质疑得到关注并且解决的可能性。或是对于某条法律的制定修订、或是对于某项政策的落实,公民正在进行更加直接的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
另一方面,國内的社会化媒体推动着政府进行社会化管理的创新,通过运用社会化媒体改革机构来拓展与民众直接交流、听取民意的途径,这为民众进行直接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的环境。以政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例:最早的政务微博“桃源网”是由湖南桃源县政府在 2009 年下半年推出的,随后各级党政机关纷纷建立微博。据《2015年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研究报告》统计,目前新浪和腾讯微博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达28.9万个;据《2015年度全国政务新媒体报告》统计,部委微信公号拥有率超过40%,31个省级行政区和334个地级行政区均开通了数量不等的微信公号,县乡级微信公号也占到了50%以上。政府积极利用这些政务微博以及政务公号进行政务公开、倾听民众呼声、进行新闻舆论引导、树立政府形象,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
四、社会化媒体对政治的消极影响——以“红黄蓝”事件中“两微”舆论的参与为例
社会化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对于中国的社会政治有所监督和补充的裨益之处,这其中所体现出了社会化媒体的典型特点即为民意表达的自由和社会舆论的威力。但这两个特点尤其是后者更可以成为当今社会下社会化媒体最为强大、最具威胁力的武器。通过回顾“红黄蓝”事件中社会化媒体“两微”中的舆论在事件中的参与过程和所起作用,来分析和总结社会化媒体参与下来自民间的舆论对于社会政治的消极影响。
(一)事件回顾
2017年11月下旬,红黄蓝事件下折射出了来自民众舆论的巨大威力,这一冲击性事件的爆出因为事关幼童而狠狠地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一夜之间舆论的力量把“红黄蓝”推到了风口浪尖,朋友圈被一张由红色、黄色和蓝色堆叠而成黑色的图刷屏。据统计,这一舆论事件的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杭州保姆纵火案、产妇坠楼案甚至江歌案。
事件起始为11月22日晚:十余名红黄蓝幼儿园孩子家长向北京警方报案,怀疑其孩子在幼儿园内受到教师虐待。北京警方成立专案组着手调查。11月23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对红黄蓝幼儿园老师疑似对幼儿针扎、喂食白色药片的行为进行报道。舆论高潮集中在11月23日和24日,后于11月28日朝阳警方公布事件调查结果之后,舆论逐渐消减。
微博舆论圈下:
民间:
23日早9时51分新浪微博网友“@Reginababy_lsy”爆料称:“北京市红黄蓝幼儿园园长为其老公及其同事群体猥亵幼童!!!包括猥亵男童,每日都给孩子吃安眠片!!!打针!呼吁大家救救这些孩子!为这些孩子主持公道!我们希望看到监控,警方现在一直不让看监控!!!......”随即在微博上引发大量转发。
23日下午,“红黄蓝”这一关键词被刷上了微博热搜,然而热搜榜上“红黄蓝”这一关键词的瞬间消失更加激发了众网友的不满和愤怒,对于官方政府的不信任也得到放大。
23日下午6点,微博@章子怡(粉丝2720万)在微博上质问“听说有一种颜色上不了热搜”,获得网友220万点赞和137万的转发。评论区下大部分网友夸赞章子怡敢说话,另一部分仍表达着对于此事的愤怒。之后,23日晚到24日,娱乐圈大部分明星对于此事进行转发并表达观点。
官方:
23日晚9时25分,北京朝阳官方微博进行情况通报,指已经展开立案侦查。微博评论区下,网友的情绪十分激动,大部分是督促警方将“医生爷爷”、“叔叔”等严惩,而也有小部分称这是“没有情况的通报”。
28日,@平安朝阳(粉丝数5万)通报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调查进展:未发现有人对儿童实施侵害。评论区下的网友的态度仍分为两半:抨击造谣者和对于通报情况不信任者。
从23日起,@人民日报(粉丝数5541万)对于此事进行了全程的跟踪,微博内容主要以展现事件进程为主,对于@北京市教委(粉丝112万)等微博内容进行转发,呼吁大家等待真相、提高保护儿童的意识。然而这些微博的点赞数只有一篇名为“完整视频来了”的博文得到82万次的转发,而其他博文转发数却只有几千。
@人民日报在对@平安朝阳的情况通报微博进行转发之后,29日、30日仍连续跟踪事件后续调查以及处罚结果,但微博评论与点赞数均不过万,甚至只有两三千,公众关注迅速减少。
在11月30日,名为 “国防部:不允许伤害一个孩子 不允许诋毁子弟兵”的博文评论区下,诸如“不允许诋毁硬盘和监控”、“我们要看监控”、“我信了还不行吗”占据主流,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言语质疑政府的公信力。
微信舆论圈下:
民间:
11月23日,事件爆出的当天,一篇名为《“叔叔光溜溜,童童也光溜溜”》的公号文章阅读、点赞双双过“十万+”,达到了数千万级的传播,在这片文章中,人们把已经流传开来的聊天截图和家长视频进行整合,愤怒地要求严惩红黄蓝。
紧接着在23、24日,有关“红黄蓝”事件的公众号文章在朋友圈出现了“刷屏级”的转发。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描述也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如“长长的望远镜” ,“善良限制了你的想象力”成为人们在转发文章时常用的话语。以下是几篇传播较为广泛的文章:
公号“暴走大事件”的《我有一把长长的狙击枪你在幼儿园敢动孩子一下我就……》,摘要是“我就打爆你的头!”,阅读量10万+、 3万余个赞。
公号“咪蒙”的《这一次,我真的骂不动了》阅读量10万+,7万余个赞。
公号“留学帝”的《这场让大V集体失声的幼儿性侵,到底有多丧心病狂?》阅读量十万+,2万余个赞。
公号“差评君”的《我猜你们一定很想了解一下红黄蓝》(十万+,71988赞)
通过比较,笔者发现这几篇文章虽然有所不同但实则内容大同小异,并没有一篇文章呈现出与其他几篇不同的实质性进展的内容,即使“差评君”的文章也只是把当时幼儿园挖了个“底朝天”,虽然实际并未有什么实质性发现,但网友依然疯狂点赞。不约而同地,這几篇文章选择了一些比较能刺激读者情绪的标题,并且在文章中表达了愤怒和失望。
当然也出现了一小部分希望大家冷静下来的声音,如来自“传播学考研必读”公号、署名“瓦叔的”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红黄蓝事件和江歌事件 —— 兼谈几个拿传播学理论作恶的例子》,这篇文章也得到10万+阅读量6000余赞。作者表示,“不要盲目的扩大背景,不要臆想,不要失焦。如果有情绪,有诉求,应该尽可能明确,而不是盲目扩大。”并从传播学角度指出,这次事件自媒体们用了哪些手法,放大了人们的情绪。但这种类型的文章相较于表达愤怒与失望的文章是极少数。
愤怒情绪维持几天后,11月28日晚,朝阳警方基本否定了广为流传的说法,指出有两位家长承认造谣。朋友圈出现了三种表现:一种是对此事再无议论关心,一种是转载警方发布的案情通告,却表达持怀疑态度;如当晚的微信文章最高赞跟帖,“总觉得没有这么简单”(10万+阅读量39741赞),还有《技术贴截图保存丨幼儿园视频监控在区教委处应有日志和备份》(十万+,19547赞),这些文章明确对警方的说法表示了疑问。
还有一种是态度由对侵害儿童的愤怒转变为对造谣者的愤怒。 “编造谣言的人比虐童的人还可恨、可气!”(12773个赞),“这些编造谣言的人到底是什么心理,唯恐天下不乱!”(5076赞)。还有人表示,“微博一群阴谋论,宁愿相信造谣者的嘴,也不相信实打实的调查,真是令人作呕的姿态”(1821赞)。
事件至今不过两个月,朋友圈中有关“红黄蓝”的后续文章已经极其少了。
官方:
上述这些“热门”的文章几乎都是来自于民间的公号,而转载官方消息的网友却几乎没有。公号“平安朝阳”自始至终也没有发过有关此事件的消息。
(二)在这起事件中,来自民间的“舆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舆论形成高速化:舆论在微博、微信平台上迅速形成,不到半天的时间在微博热搜以及微信朋友圈中就出现了“刷屏级”的现象。
2.愤怒情绪传递:在没有新证据出现的情况下,舆论发酵不受控制,一些毛骨悚然、使人头皮发麻的标题和描述调动并扩大了民众的愤怒情绪。“愤怒”的情绪瞬间压倒理性的,如“说法也许不可靠”、“信源缺乏验证”等说法完全无法给予民众以安慰,舆论推导这民众朝事情最坏的方向想象。
3.社群传播:基于社群传播的特性,网友之间的信任度很高(尤其在微信朋友圈下)。当某种意见出现“刷屏”现象,大众倾向于首先表达与主流意见相同的观点而非等待真相。
4.“意见领袖”的作用:如微信知名公众号、微博大V等的转发甚至一些激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民众的关注和情绪。尤其是在“红黄蓝”在微博热搜被秒撤之后,章子怡的微博“听说有一种颜色上不了热搜”可以说对再次激发网友的愤怒起到了很重要关键的推动作用。“意见领袖”不仅能够介入舆论,甚至有可能扭转舆论。
5.舆论给予官方压力:一方面,网友的高度关注给予办理此案件的警方极大压力,督促着警方尽快查明真相;另一方面,这种压力使得官方在进行案件调查审理以及公布消息时,稍有不合宜的举动便容易引起来自民众的不满和质疑,对于官方舆论的公信力有一定的冲击
6.舆论声音的多样性:对于同一事件、同样的信息,传播主体的复杂性使得舆论的声音不会完全统一。有理性和不理性的声音同时存在,但由愤怒的情绪影响下,理性的声音力量较小。
7.舆论的不稳定性:在此事件中,可以看到民众愤怒的情绪在官方公布调查结果后瞬间向对造谣者转移。舆论既可以迅速产生又可以迅速转移。
8.关注的短暂性:公众的关注来的快,消失的也很快。舆论的威力更明显地体现在公众对于此事的愤怒情绪而非持久的对于此事件关心。公众愤怒情绪的表达集中于23、24日,而在28日情况通报之后,对于事件后续的调查和惩处关注程度急剧下降
9.官方媒体的语气转变:相较于几年前代表官方立场的传统媒体的缺乏地气更加严肃正式的话语立场,此事件中的官方社会化媒体@人民日报在话语表达上并非简单地传达官方信息,而是向关心此事的网友一样,发表了对于此事愤怒的评价、提醒大家等待真相的同时提高对孩童的保护意识。
(三)消极影响
在“两微”下,舆论压力确实能够对于调查并解决事件能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促进官方与民众之间的话语权力的调整,但在此事件中却也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具有强大威力的“舆论”有可能给予中国社会政治带来的威胁和潜在风险。
1.对于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在28日官方作出此事件的解释之后,出现了一大批对于官方解释表示质疑的民众,质疑官方解释不够清楚、存在牵强之处。这体现出了社会化媒体的参与给予政府的公信力以很大的威胁。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有数不清的眼睛关注着来自于官方媒体的解释,来自于官方媒体的解释在发出之前必然要经过很多方面的权衡对于信息加以控制,但是在社会化媒体的参与下,解释的不及时、信息的模糊以及对于留言谣言的控制不力,都有可能带来次生舆论灾害,给政府自身带来舆论危机,更有可能给予原本已经存在的信任裂纹以更大的打击。
2.对官方舆论的威胁——“塔西陀陷阱”与“阴谋论”
在28日官方给出回应之后,“不信派”的文章中出现了“塔西佗”这个词语。根《培根论说文集》“论谋叛与变乱”一章中,在论述国家虽有良好的举措,但由于谣言的恶意解释而遭受徘谤时,有这样一段话:“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举措和坏的举措同样地触怒人民。”放在今天讲即是“如果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不论是否说真话,民众都认为在说假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是来自政府一直社会化媒体参与下来自民间的舆论压力胁迫,陷入被动,两方舆论场相互排斥,那么政府的公信力一定会逐渐流失,“塔西佗陷阱”之后还有更加可怕的“阴谋论”对政府和国家进行恶意揣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根本无法正常行使职权,国家必将陷入混乱。
隐患——“舆论”下的“社群集体行动”。“舆论”的更加可怕的威力在于,当“舆论”更多地与政治性挂钩时,在其引导下的参与人员规模之大、目标之明确以及行动之齐整,均让人感叹于对网络社群的行动力之强大。当从碎片化的网络舆论表达上升为统一的网络话语集体行动时,社会化媒体对于政治的影响就更加强大且可怕了。
正如《人人时代》中所写到的,在传统媒体主导的旧有的协调群体行动的模式下,应该让那些反感现状的人变得真正关心现状,从而激发他们的行动,所以尽管某位飞机乘客对于飞机服务十分反感,可却往往不会反感到愿意单枪匹马有所动作的程度,不仅因为这样做很难,而且因为个体的行动对于大公司往往没有影响。但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却改变了这种群体行动的模式,现在那些具有高度积极性的人能够轻易的创造一个环境,让那些不怎么积极的人不必成为激进分子而同样能够使哪怕那一点点反感发挥效用。“新的社会化媒体协调原本分散的各种群体的能力将会持续提高,不论这些工具多么小,只要提升公众意识或群体协调就一定会被用于政治手段,因为群体行动的自由,天生就是政治性的。”
五、如何将社会化媒体的作用趋利避害(两大舆论场如何保持平衡)
(一)通过社会化媒体建立有效的民众利益表达和情感宣泄机制
政府应该将社会化媒体作为增加与民众情感交流与聚合民意的重要手段,如政务微博的运用。在很多情况下舆论危机的产生来源于官民信息的不对等,政务微博作为一种即时化传播的媒介工具,在快速有效地传播信息,实现政府意志的有力表达的同时,政务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渠道,能够拉近民众与政府的距离,增加民众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参与。
(二)提高官方媒体在舆论产生于传播中的影响力
建立完善的官方信息传播体制,实现官方社会化媒体之间的协同联动、产生合力,息分享机制下,促进相互支撑相互佐证的政府关系模型的产生。各级政府之间微博的互粉、互赞、互转、互评、互督活跃了政府人格化形象,从而增加官方媒体在舆论中的影响力。比如与新闻媒体合作,新闻媒体长时间的运营赢得了大众的信赖,在信息的发布上更具权威。政务微博和专业性新闻媒体的互动,有效的借用了新闻媒体长期积累的信誉和权威,破解舆论危机提供有力砝码。
(三)增加政府公信力
一方面,政府在行使行政权时,在舆论监督的帮助下,减少行政体系中的漏洞和缺失,促进政务公开,为人民办事;另一方面,在社会化媒体强烈参与下,不断完善提高在处理社会突发事件和突发舆论的应对力,通过发布及时、适宜的信息从被动解释转变为主动出击,以增加政府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公信力。
(四)保持两大舆论场的平衡,尽量弥合两大舆论场之间的鸿沟
首先,官方媒体应该从“高台”上跳下来,更加接地气、接民气,在保持官方舆论场严谨、适度的前提下,减少官方长久以来形成的“高高在上”的话语方式,以增加与民众的交流。
其次,明确认识到民间舆论的表达混乱、难受控制的现状,通过各种措施规范民间舆论,为民间舆论营造一个有序表达的自由环境。自由需要适度,舆论需要引导引导,对于影响社会安定的网络谣言应该严加打击。与此同时认识社会化媒体下民间“意见领袖”的作用,并做好措施预防“意见领袖”将意见引向歧途。
六、结语
在社会化媒体将社会中几乎每一个个体联结起来的现状下,其对于民意强大的聚合、发酵和扩散的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社会化媒体对于社会政治的影响。在认识到它对于社会政治的积极作用下,通过“红黄蓝”事件中社会化媒体主导下的民间舆论给予官方舆论甚至社会政治所带来的威胁更是提醒我们注意提防它给予社会政治所带来的冲击——越来越难以控制的舆论威力。
现代社会的人们通过使用社会化媒体拥有了发表意见的自由,而这个意见也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尤其在型中国已经逐渐步入风险社会,各种环境风险、健康风险、科技风险议题频发,风险分配成为社会政治议题的重心的现状下,有效地将社会化媒体的影响趋利避害,减少社会化媒体有可能对于社会政治所带来的风险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谢玉进,陈士平.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2](美)克莱·舍基.胡泳,沈满琳译.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中国人民[M].大学出版社,2012版.
[3]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网,http://www.cnnic.net.cn/.
[5]王宇琦,曾繁.谣言澄清与民众赋权——社会化媒体在风险沟通中的角色担当[J].当代传播,2015-03-15.
[6]汤景泰.网络社群的政治参与与集体行动——以FB“表情包大战”为例[J].新闻大学,2016-06-15.
[7]刘聪歌.网络社群传播下的两个舆论场:冲突化解与共识重建[D].郑州大学,2016-12-01.
[8]许海涛.社会化媒体对我国实体政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11-19.
[9]王明會,丁焰,白良.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10-15.
[10]徐成,赵宇翔,朱庆华.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4-03-18.
[11]唐晓波,叶珍芳.国内社会化媒体研究现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5-12-05.
[12]曼纽尔·卡斯特主编.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