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低碳排放问题
2019-06-20陈彦成朱雨彤时居元胡存浩杨海龙
陈彦成 朱雨彤 时居元 胡存浩 杨海龙
摘 要:低碳排放,是目前各个地区都在大力提倡的一种绿色发展策略,实行低碳排放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有效阻止气体变暖的一种发展策略。对于建筑工程行业而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快速发展,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建筑工程都在不断地扩大,该行业本就一直存在着资源高消耗,污染排放多等问题,所以在建筑工程中实行低碳排放将对国家提倡的绿色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本论文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有关低碳排放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低碳排放;绿色;能源;发展
一、前言
近几年以来,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工程建筑行业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建筑业低碳排放的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仍然存在资源高消耗、高排放等一系列问题,根据《绿色环保建材》给出的数据,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2%,预计2030年建筑业所产的温室气体将占到全社会的25.%。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建筑低碳排放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低碳排放的概念及现状分析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低碳排放的概念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低碳排放是指工程项目在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建造等过程中,尽量的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尽量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达到防止气候变暖的一种发展模式。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低碳排放的现状分析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愈发严重,已成为现今全球热点问题,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排出的二氧化碳。面对这种情况,如今紧急需要世界上所有国家协同减低或控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资料显示,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从而抑制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京都议定书》上规定,直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数要比1990年减少5.2%。在内罗毕举办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次缔约方会对于2012年之后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解决上进行了研究。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是首次用法规的形式去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人类历史上限制温室气体的里程碑。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来看,经过测算在2018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竟然高达100亿吨,相对于2017年的碳排放总量增长了2.3%。在2018年中国温室气体的产量比2017年增长了将近5亿吨。在我们国家高速发展经济的背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已经十分严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总体高于美国,并且大约占了全球排放总量的30%之多,人均碳排放量已经超过欧盟。而工程项目中的碳排放在我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为了减轻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影响,中国节能减排行动刻不容缓。
三、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低碳排放的意义
(一)低碳排放是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问题正成为世界人们的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造成的严峻挑战和后果。从最初的建筑节能口号的提出,再到“绿色建筑”这一概念的普及,最后到现在的低碳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对建筑“可持续”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和拓展。发展低碳建筑不仅符合现今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缓解我国对能源的高需求的現象,而且基于低碳理念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符合国际上的可持续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而推进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并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新材料与技术的应用更利于建筑的节能环保
低碳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的低碳节能在于更多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在低碳建筑的用能与构造中,将新技术应用到能源供给、外立面结构、废水循环等系统中,同时采用环保耐用的建筑新材料,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的节能减排。
总之,在现如今世界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中,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低碳理念下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能源的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传统产业,它涉及到社会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对我国的经济有很强的推动力,因此,低碳理念下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低碳排放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公司对低碳排放的重视度不够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项目管理公司对低碳排放没有清晰的了解,对未来低碳的发展,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没有深刻的认识,少部分企业将企业的发展和低碳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研究,实现了双赢!很多公司在企业发展上投入太多资金,但是对于低碳排放这个新开发的环节没有多余资金去实现,为减少成本,所以并未采取低碳排放措施,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效果不是很明显,进而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
(二)施工人员对低碳排放认识度不够
我国在低碳排放中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正规的施工方法,导致施工人员对低碳的认识还不够。不重视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重要措施,还按照以前的施工规范施工,再加上一些开发商为节省成本,让施工人员按照不正确的施工规范施工,也限制了低碳建筑的发展。国家低碳建筑的政策规范及机制建设不足,严重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许多发展还处在试点之中,政府并没有为其发展和未来的规划作出正确的政策和具体的部署。
(三)我国没有积极学习国外相关公司的优秀的经验和技术
虽然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低碳排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了非常大的不足和差距,而且国外的优秀的经验技术我们没有去学习借鉴,反而还没有做出未来发展的规划和部署,国家对工程项目中的低碳排放也没有过多的重视,这些问题也限制了我国低碳排放的发展。
(四)国家没有制订相关的施工标准,科研工作没有对低碳进行研究
我国对低碳的发展来说还只停留在概念层,没有大面积付诸于实践,真正的低碳建筑很少,国家对于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也还没有完善,导致许多开发商假冒低碳建筑欺骗消费者,国家低碳建筑的政策规范及机制建设不足,严重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许多发展还处在试点之中,政府并没有为其发展和未来的规划作出正确的政策和具体的部署。目前的低碳排放手段都是很低级,对能源的耗费很大,对环境的污染也没有很明显的改善,虽然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外的差距还是很大。科研工作者应该对这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使对能源的使用率提升大最大,对环境的污染减小到最小,对我国低碳的发展起积极意义。
五、针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低碳排放问题的措施
(一)项目管理公司应该制定评估标准
在评判体系的规则上,要从实际情况开始,注重实际性。具体地,在整体层面上,规定绿色建筑应该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提高相关技术,降低能耗。在执行层面上,结合当地的天气、地貌、人力物力以及社会文化特点,由地方管理部门制定评价标准。应充分发挥管理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出既不违背规则,又适合建筑发展的标准体系。
(二)强化低碳排放建筑理念
施工人员应该以身作则,为了低碳建筑的建成,应该具有相应的职业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对我国的低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我国的低碳发展也会飞速提高。
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推广低碳建筑理念高度重视,将其作为重要职能来对待; 让公司可以认识到低碳排放的重要性,作为建筑领域的施工,设计公司, 更是要作为低碳排放建筑的媒介,普及低碳排放建筑理念。
(三)采用低碳建筑施工技术,加强资源可循环再利用
建成低碳排放建筑是一个繁琐的工程,从原材料的取料、加工、运输一直到产品生产完成都要考虑节省能耗,任何一个环节不严谨,低碳建筑都将成为一个不切实际的梦。
1.太阳能供暖
我们都知道,利用太阳能供暖可以降低能源的损失,但在现在,这种采暖系统由于大部分地区日照少,很少使用太阳能采暖,很多建筑只能同时配一套电供暖系统,太阳能供暖反而被大家遗忘。
2.再生水利用
再生水利用就是对用过水的再利用。但是我国现在用得起的人还很少,相比使用民用水,显得太昂贵了,即使开发商投入了也很难广泛应用。
3.建筑低耗材料选择
建筑材料选择很有讲究。以建筑用玻璃产品,玻璃在低碳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根据数据分析,透过玻璃产品,也就是玻璃产品所导致的能量损失要占项目使用能量的一半。所以,改善玻璃产品门窗的性能对降低能量消耗是很重要的。
(四)对现有建筑的低碳化改造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大陆现有存有建筑总面积约为四百三十亿平方米,但实际上的节能建筑只有二十九点三亿平方米左右。对于具有较好节能潜力的建筑,目前在我国大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技术也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现在对于低碳建筑的改造还需要解决一些很重要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尽力调动现有建筑物的低碳节能动力,一,规定消耗数值,实施超數值多收钱制度,二,要加强对现有建筑能源改造的经济支持力度。
六、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建筑工程行业也在迅速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推行绿色低碳建筑并加大其力度,在工程项目中进行低碳排放的管理,既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又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段利飞,安丽洁,吴霞.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低碳排放的现状及措施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6-9期.
[2]张瑶.低碳理念在工业造型设计中的体现[D].吉林大学.2012.
[3]王立涛,王凯强.关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J].魅力中国.2014-22期.
[4]王刚.基于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炼化企业废气排放控制管理[J].管理学家.2014.01.
[5]刘助仁.低碳是全球一种新趋势[J].科学发展.201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