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索微探幽阅读教学法浅谈

2019-06-20郑英

青年时代 2019年13期
关键词:支点阅读

郑英

摘 要:“肤浅低效”的文本解读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硬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陷入“广种薄收”的境地。在庞杂纷繁的阅读知识体系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找准支点,索微探幽,引导学生品读作品时在细微处掘旨趣,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实现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最大突破,使他们的思维在最大程度上获得锻炼。

关键词:阅读;支点;索微探幽

夸美纽斯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想要实现这种教育理想,语文教学就必须抽脂瘦身,走向简约。“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力学家阿基米德的这句醒世恒言启示我们:阅读教学中,需要找准某个点,索微探幽,从而烛微洞幽,才可以使阅读走向深化,实现有深度的教与有深度的学的双赢效应。

一、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自《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朝着创新型、开拓型课堂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努力摆脱面面俱到地肢解文本、按部就班地精讲细读的传统局限。但仍未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未能使学生培养独特的探究感悟能力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获得快乐、独到、深刻的阅读体验。语文课堂仍缺少一种活力与张力。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层面

(1)重宏观把握,轻微观洞察

教学理念和阅读实践仍受高考应试束缚,注重整体观照和局部探究,但对细节——字词句的领略品读不够深入,缺乏“微观”意识和“深度”意识。

(2)阅读教学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大量运用各种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手段,却忽略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基于语言文字层面上的品读与感悟。

(3)素养不够高,底蕴不够丰厚

自身阅读功底不够深厚,文化文学素养不够高,深度阅读、个性化阅读作品的能力不足。

2.學生层面

(1)受电子产品及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满足于浅层次的走马观花的速读,缺少深度阅读与个性化阅读的意识与能力。

(2)没有形成一些有效的、有创意的、能以点带面的阅读方法,忽视独立阅读、“慧眼识珠”的重要性。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文章中最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让学生收获最大的地方在哪?在庞杂纷繁的阅读知识体系中,如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实现“点”的最大突破,需要我们去关注思考探寻。

二、“索微探幽”阅读教学法的理论及实践

(一)理论浅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以此观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要指导学生像庖丁解牛一样选准选巧一个小小的切入口,以达到游刃有余的阅读境界。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同理,优秀文学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微末,而人之所罕知焉,而非有心者不能明也。”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笔者发现,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经典作品中看似不起眼、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之处,恰恰会显示出作者全部文字的品貌和格调。高明的作家往往致力于表现细碎的东西,于无声处传达深刻的社会和人生的意义。越是看似平凡的细微之处,往往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在阅读教学中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师生如能以此为切口细细琢磨,入渐知微,索微洞幽,就能洞晓宏大的主题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索微探幽”,关键在一“微”字。文学作品的奥妙往往潜藏在作品的无声无色处,等待读者去发现去品味。而“索微探幽”的智慧正在于,在细微处掘旨趣,于无色处见繁花,在貌似寻常的微末节点中探寻到幽深奇异的景象。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乐趣和享受,体验“发现”的愉悦,使语文课堂更具活力与张力。

(二)实践探索

笔者以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的解读为例,粗略介绍这种阅读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尽把心事付酒醪。她的一句词“酒意诗情谁与共”正是她诗酒相依的人生写照。与学生一同赏析《声声慢》这首词,笔者扣住“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一句,通过对这个句子的品读,对“酒” 这个意象的品味,来领略李清照的抒情艺术,观照她的诗酒人生。

引导学生回顾李清照在前中期词作中写到的喝酒的句子,通过比较,明白此处写酒之淡,实是衬愁之浓。补充李清照南渡后的生活和命运的变化,使学生体悟到此句李清照运用了反衬双关手法,将酒与愁,酒与人生巧妙地联系起来,以酒抒写国破家亡之痛,丧夫之苦,飘零沦落之悲等复杂沉痛的情感。

在《声声慢》这首李清照的后期代表词作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一句相对于其它句子而言,并不为读者和评论家瞩目。而笔者正是于此无声处找到泉眼,掘下去使之清泉喷涌。由一个意象,一句话,观照了整首词,甚至是词人不同时期尤其是晚年时期的诗酒人生,同时还为学生搭建沟通旧知与新知的桥梁。

三、“索微探幽”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要在语言信息繁复的文本中披沙拣金,于细微之处见精彩,需要语文教师做到:

(一)运筹帷幄,万千丘壑在于胸

王尚文在《语感论》中指出:“语文教学弊病,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往往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的好。”[1]一语指出当下语文教学的困境。他认为,语文教师的“语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语文,即指语文教师自身的修养,或者叫作底蕴;一是课堂语文,也叫作科学语文,即语文教师将自身素养结合教学要求运用、融入于语文课堂教学。

每教一篇课文,教师首先应该将文本烂熟于心,全方位把握有关文本的所有内容,运筹帷幄,厚积薄发,精确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这样,在课堂上便能万千丘壑在于胸,从而引导学生站在文本最高处,高屋建瓴,最终促成文本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以简驭繁,删繁就简三秋树

教师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勇于“删繁就简”,敢于“丢卒保帅”。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追求“简洁”的心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支点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见微知著,阅读教学才能最终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艺术境界。支点虽小,但作为师生研读文本的一个突破口,要能以简驭繁,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

例如,“啸”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大量出现,教材中也屡见不鲜,但多数教师一般对其避而不谈,或蜻蜓点水般略过。而赏析苏轼的《定风波》,笔者恰恰紧扣“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的“啸”进行文化品读,挖掘其内涵和意蕴,从“啸”字入手来品评苏轼在“风雨”中所展现出的潇洒姿态。

(三)抓住要害,牵一发而动全身

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多目标导致无目标,重要的在于把握文章的个性,研究学生的实际,减头绪,削枝强干。”[2]敏锐而准确地捕捉文本的“要害”处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害”主要藏在文眼中,藏在线索中,还可藏身于丰富的细节之中,甚至是潜藏在作品的“空白”处,等着读者去发现去填充。所以选择的支点还要中肯透辟深刻。否则就不能牵一发动全身,甚至事倍功半,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上《琵琶行》这首长诗,笔者打破常规,从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入手,从“司马”职官与“青衫”官服这一文化知识切入,设置悬念——江州司马是五品官,本应穿浅绯色官服,而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白居易泪湿的青衫是不是穿错了?由此展开对诗歌情感抒发与音乐描绘的赏析。

(四)学以致用,悟出新意创新境

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被界定为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教材中的文章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价值。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就是指导学生“从读得懂到懂得读”,从而达到“读得准确、精到和感到兴趣”的阅读效果。[3]

为了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索微探幽的鉴赏方法落实到自主阅读实践中,学以致用,掌握和积累相应的阅读技巧,从而逐步形成语文阅读鉴赏能力。

例如,《声声慢》的教学,教师率先示范后,让学生运用索微探幽这种方法,从词中另找一个“支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意象等,以点带面,悟出新意创新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对细节的分析,从文本的细枝末节处发现“新大陆”,索微探幽,直抵作品的精神内核。合理建构课堂阅读教学内容的方法很多,只要执教者用心钻研,上下求索,左右勾连,用心捕捉灵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师教得智,学生学得乐,师生共同体验到收获的愉悦。这样,师生共同耕耘的这块土地才能“薄种广收”,摆脱“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尴尬局面,走出长期陷入的“广种薄收”的困境,从而帮助学生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培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15.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46.

[3]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102.

猜你喜欢

支点阅读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吉林低碳养护技术的新支点
给自己一个支点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