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019-06-20芮广亚王秀敏

青年时代 2019年13期
关键词:父母担当陪伴

芮广亚 王秀敏

摘 要:孩子的心理脆弱而敏感,家长老师都要及时关注,而关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陪伴,陪伴能更好地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在第一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从而更有效的为孩子排忧解难。生命是神奇的,它让孩子呈现着生活的别样精彩,而充满爱的生活却会让生命中蕴藏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生命飞扬,让生命之花绽放!

关键词:孩子成长;父母;陪伴;担当

六月,高考即将到来。踏着青春的节拍,学子们将要驶向新的征程。18年的努力、坚持与投入,换来了如今的硕果累累。欣喜之余,又为眼前有些同学的现状忧虑,该如何给予他们帮助,引领他们走出心中的雾霾,常使我寝食难安。

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生活的诱惑以及个人心理脆弱等因素,让部分学生在关键时刻出现了动摇,从而丧失了提升自我的最好时机,整日在奋斗与沉沦中左右摇摆。下面就我熟悉的案例做出分析,希望和大家达成共识,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案例1:夏某,17岁,聪明活泼,性格豪爽,身材高大,却体弱多病。通过改作文和与她谈话,我发现她看似坚强,实则十分渴望亲情。

她在作文中常流露出这样的信息:母亲沉迷于打麻将,总将其一人留在家中。有一次她生病高烧母亲忙着打麻将却不管不问,后来被父亲发现送进医院,住院期间她渴望看到可亲的母亲,但母亲却无暇来探视唯一的女儿;还有一次,母亲带她一块去打麻将,夜已深了,她瞌睡的实在支撑不了了,就要母亲回家睡觉,视麻将为生命的母亲竟让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独自回家,忍受着巨大的恐惧和无助她穿越狭长的黑暗,借助家中小狗的召唤鼓起勇气才回到孤独的家,最终在月光下和小狗在院子中互相依偎着睡去。这就是孩子对母亲的记忆,孤独、恐惧、期盼陪伴。此时,我终于明白了她坚强外表下的脆弱,因为缺少爱和陪伴,因为没有家的温暖,她从小极没有安全感,没有人为她遮风挡雨,她只有学会保护自己,所以她像玫瑰一样要长一身刺,时刻防备着入侵者,伤了别人自己也不愉快。每次看着她用暴饮暴食排解苦闷,伤害自己的身体,我都会很伤心,所以总是找机会和她谈心,但她总是表现的很坚强,尽量避免别人看出他的痛处。

慢慢地她开始向我讲述她的经历:从小父母离异,她由父亲监管,父亲在云南务工,后落户云南,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她只得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为避免在经济上和叔叔伯伯们有纠纷,父亲每月寄给她的生活费,完全由自己支配。所以,在她本该享受父母关爱和引导的年纪,却不得不担起家庭琐事的重担。

2017年春节放假前,她一早就开始筹备去云南过年,订飞机票,准备礼品,还要应付考试。虽然很忙,但她脸上的笑容却那么灿烂,甚至愿意把她的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她如愿以偿去了云南和父亲一块过了春节,回来时状态好了一段,也试图想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和新妈妈带来的考上二本的姐姐拼个高下。但很快又开始更深入的自虐,因为爸爸可以为了新姐姐的生日放下工作,专程回家,而他是父亲的亲生女儿,生日却可以一次次的被忘却。

给予爱,付出爱,传递爱,家才会变成温暖的人间,孩子才会充满温情、性格平和,否则留下的只有抱怨和遗憾。如果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多些陪伴,在她需要爱和关心时及时出现,在她面对人生的困惑时给她指导,并让她参与到父母的生活中,她是否会成为一个乐观上进,积极进取,活泼幸福,学有所成的快乐姑娘呢?

二、案例二:高某,17岁,性格开朗,积极上进,乐于助人,老师们人见人爱,高二分班后选择了文科。

由于文科班学生整体较差,同学们都开始为升学寻找捷径,本来基础还不错的她,也开始动摇了,为选不选专业,选哪个专业而纠结。此时父母也和她一样没有了主见,方寸大乱,最终她自己就近选择了一个舞蹈班,朝九晚五的准时出校去训练,功夫没见长,坏习惯却慢慢养成了。回校时间无故拖延,逗留校外吃喝玩乐。几个月后,就在专业报考紧张进行时,她却突然选择了放弃舞蹈专业,理由是舞蹈班老师都没管过他,根本没学到东西,报考只是陪衬而已。此时她的状态已今非昔比,落下的大量课程让她无所适从,习惯了校外生活的她在学校找不到归属感,索性破罐子破摔。

看着原本积极向上的她日渐消沉,我实在不忍心,为此不止一次找她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害。她也很痛苦,有时说到痛处不觉流下泪来。她是家中的长女,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由于父母忙于挣钱,幼儿园时就上寄宿学校,一直到现在过惯了独自的生活,回家之后很难融入,感觉自己像他们之外的成员,孤独寂寞没有归属感。尤其是高考前期父母对他的失望已达到顶点。每次请假回家,本想得到关爱和抚慰,父亲反而催促她早点回学校,说免得母亲看见他的样子心烦。为了解闷,她开始交男朋友,开始不停的吃零食,渐渐地开始肥胖,显得臃肿而没有活力,本来结实的体格也开始隔三差五的生病。

孩子的心理脆弱而敏感,家长老师都要及时关注,而关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陪伴,陪伴能更好地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在第一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从而更有效的为孩子排忧解难。

三、案例三:张某,聪明好学,性格内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两个姐姐,深得父母疼爱,曾以高分考入重点一高,只上了半学期后转到我们班。

他的母亲开了一个小照相馆,精明能干,父亲是某矿退休职工,据说他和父亲感情很深,上高一时父亲不幸得了脑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学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让他一时无法承受,最终只得选择转学。

然而转学后他的表现依然令人失望,整天精神萎靡,默不作声,书不翻作业不写,和他谈话总是很漠然。后来在同学的带领下,他开始玩手机,渐渐地脸上开始有了喜色,话也多了些,但依然感到无所适从。交流中,他坦言之所以转学是因为压力太大,无法承受。而压力主要来自心理的落差,过去自己那么优秀,班里的前几名,而进入高中后一落千丈,无法接受落后的现状。于是在痛苦中徘徊,不能自拔,轉学后虽然学习环境轻松了,但始终走不出自己不再拔尖的阴影,最后干脆放弃学业,到外地打工,寻求发展,希望能重拾自我,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乒乓球户外员庄则栋曾说:“人,要学习并领悟在压力中生存,有了压力才能盯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发奋,直到取得成功。没有压力,怎样能成功?有险峰才有攀登,有压力才有奋起,有难关才有突破,有风浪才有搏击!”

压力能让人奋起,也会使人颓废绝望,如何排解压力,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如今,许多孩子过惯了被呵护的生活,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适应了有人遮风挡雨的安逸,却很少人想过会有苦难和生存的危机降临在自己头上。所以,父母从小都要让孩子了解生活的不易,让他看到美好幸福背后的苦难。经常和孩子聊天,观察他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用陪伴和爱化解孩子独自面对苦难的恐惧和无所适从,把问题消化在萌芽状态。

四、步某。xxx,口才一流,号称“大喷”,有经济头脑,也知道趁假期自力更生,打工挣钱,但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

“大喷”认为他的才能不用上大学足可以养活自己,以后能活成什么样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有一次,我们俩竟然为理想奋斗,努力学习,讨论了一节课,我以为他已经认可了我的看法,开始努力学习了,谁知第二节课他依然是常态,并理直气壮的说:“那么多优秀的人都在努力,我努力还有什么用?”没有耕耘,哪来收获?由于学业水平测试挂科最终连高中毕业证都没拿到,但他认为无所谓,不影响他潇洒的生活,似乎学业与他没有一点关系。他也并未参加某些高校的单独招生考试,一早就离开了学校,踏上了远行打工的征程。

他是班里这类同学的典型代表,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玩手机,每天谈论的就是吃喝玩乐等与学业无关的话题,把自己打扮好,让自己过得舒服,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奋斗、拼搏都是别人的事儿,当然他也会为了买个名牌衣服鞋子,为了骑车去青藏的梦想打工挣钱,只纯粹为了享乐。在他身上我看不到责任、担当,只有享受、快感和自己。一切现实的东西似乎都跟他无关,只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努力为自己的惰性、懦弱、贪图安逸,寻找借口,并美其名曰佛系青年。

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不断引领他们朝著既定目标前进,培养恒心、毅力等拼搏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除此之外,还要从情感上多给予关注,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去,使其真正成为家庭事务的承担者,而非幸福生活的享受者,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敢于担当,敢于面对生活的挫折挑战,而不能以爱为名义,剥夺孩子平等尝试生活的权利。

生命是神奇的,它让孩子呈现着生活的别样精彩,而充满爱的生活却会让生命中蕴藏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生命飞扬,让生命之花绽放!而爱的最好形式就是陪伴,陪伴是肥沃的土壤,不断地滋养孩子的身心,安抚着孩子的灵魂。美国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唤醒孩子的才华》中写道:“两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希望每位家长都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迟到,不缺席。

参考文献:

[1]郭力著.《最好的教育陪伴》,中信出版社出版.

[2]尹建莉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

[3]尼尔森著.《正面管教》,京华出版社.

[4]龙应台著.《亲爱的安德烈》,人民文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父母担当陪伴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浅谈幼儿英语学习中父母的参与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顺应党建趋势,党员干部如何作为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