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评价的构建探索

2019-06-20王帆

青年时代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机电课程体系

王帆

摘 要:3+2是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一种探索,实际上都是基于机电人才需要的市场调研上。在专业课程的构建中,中职机电应用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机电设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则是围绕学生的专业核心技术和创新实践的培养目标展开。本文针对3+2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评价;机电技术应用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

社会的变革促使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新技术和新工种雨的出现,以及一些似乎传统的工作岗位,也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分析和创新技能,职业教育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中高职必须有机衔接,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1,2],在这个要求下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在其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机电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各企事业单位调研资料的汇总,我们总结了用人单位以下几个急需人才岗位[3,4]:

1.自动生产线和机电设备的操作和运行。 自动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和运行 岗位包含制图与识图,机械零部件加工,典型机电设备的操作与运行。这类人才适合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2.自动生产线和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和运行 岗位包含电气安装、 调试与维修,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安装、 调试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安装、 调试与维修,工业机器人的组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的检测与应用。

3.自动生产线和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自动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维护维修包含机电产品的故障诊断与维护,数控装置的故障诊断与维护。

二、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高职有机衔接的前提条件是培养目标衔接。要突出就业岗位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线等这些职教特色;同时紧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置专业课程[5,6]。仍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内容重复严重。由于中职教育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毕业生很难或者甚至无法进入相应本科进行学习而只能选择高职院校相应的专业进行深造。同时中职院校大量采用高职专业课程的基础性教材,很难避免专业课程严重重复的现象。

2.两阶段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不清晰。从教学目的上看,中职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过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而忽略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这种以就业为目的的教学计划,对学生拓展性发展不利,最终忽视了中职院校学生向高职院校过度的要求,同时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没有根本上摆脱高等教育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则是学科的重视多于专业,培养的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就业难度逐年上升。

3.教学规划不合理导致3+2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中职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其师资、设备水平和管理经验已具备较强的水平,而高职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放在理论课程学习之后的短期实习中,且由于高职由于前几年只注重办学规模的扩张,导致实验实习设备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也缺乏,影响了专业技能理论教学和实践项目的开展的质量。这种实训项目教学规划的不合理阻碍了中高职的顺畅衔接。

三、中高职3+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架构

根据中高职两个阶段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课程体系,规划教学内容,制定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标准,重点在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學质量。同时,3+2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发展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来提高,就现状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中高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中高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不同在于:中职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为社会输出初级技术员及技术工人。高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应试惯性强等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此促进学生加强课程的关注。另外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适当降低考试所占比例,提高平时学习的评价分值比重,督促学生重视教师理论课布置的作业及实训的效果报告。对于中职阶段重要的专业课和实训课,高职院校的老师可与中职老师一同拟定理论课考试试卷和设置实训课程考核标准,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程度是否能顺利衔接高职专业课程的要求。

2.构建中高职贯通式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3+2选拔考核机制,一方面激励督促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反映学生中职三年的学习效果。抛却一考定终身,采用平时和学期末总结考核并重的形式。考核科目应包括综合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其中综合文化知识成绩,专业基础理论考核成绩以及专业技能考核成绩各占三分之一。综合文化知识,以学生中职学段相关课程学业成绩为依据进行考核。专业基础理论考核,由高职院校会同中职学校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并重的形式,由中职学校进行平时形成性考核,由高职院校采取笔试方式开展终结性考核,两者各占总成绩的50%。专业技能考核由高职院校在对口中职学校开展,采取实操和面试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3.大力加强中高职师资培训建设的有效衔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素质教育目标完成的推进者,是保证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承担着往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任务,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教师资队伍必备要求,既要胜任理论教学,又要教授学生实训

实习,如不达到则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从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说,高职教师则不仅是要具备双师型的素质,还必须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建立校企合作的桥梁。对于加强中高职教师师资培训的建议,有如下几条

一是吸引重点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源进入职教师资培养行列,培养出高水平和质量的职教师资;二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进行专业和工种的实践,促使教师把企业接触到的知识和技能引入课程;三是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既要结合专业进行学术和方法研究,又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四、小结

通过3+2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保障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有效执行,并逐步总结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中高职3+2衔接教学质量,保障中高职衔接教学体系顺利和持久运行,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同步协调发展,使其最终培养出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芳.对“3+2”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5):89.

[2]司银霞.中高职3+2模式有效衔接的问题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12):131-132.

[3]邵泽强,王晓忠,刘雪雪.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告[J].江苏教育,2013(Z3):28-31.

[4]杨世忠.“岗位主导,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为例[J].福建教育,2014(39):39-40.

[5]刘子贵.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3-66.

[6]龚洪浪.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创新教育[J].2013,(25):143.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机电课程体系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