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06-20蔡先
蔡先
摘 要: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文以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我校“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对我校进一步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传统行业的创新发展,而“互联网+”与传统高职教育的融合,不仅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机遇,也是传统教育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宗旨,将“互联网+”与高职教育相融合,探索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互联网+”创新模式,实现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日益科技化、创新化、多元化、全面化的人才需求的平衡,成为传统高职教育新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我校目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校人才培养始终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2014年学校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公共选修课程,2018年开始纳入必修课程,并将部分课程外包给青创未来集团,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我校创新创业专业教师师资力量。2017年,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入驻创业项目18个,其中工商登记注册项目5个,引进合作企业2家。同时积极举办校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团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成绩突出,其中获全国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个;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暨第六届“发现杯”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软件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个;获得“新华网创客大学挑战赛”优秀组织奖”及全国第九名、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福建选拔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和职教杯”第二届福建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个;“爱创意DIY”项目累计获创新创业项目资助经费6万元,“浩睿云智造”项目累计获得创新创业项目资助经费3万元。虽然在各类赛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任存在很多问题:
1.缺乏主动性。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学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创新创业氛围与经验,目前主要以各类大赛为核心,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注重于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忽略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灌输正确有效的创新创业思想,认为高职学生底子薄弱,能够掌握好课程内知识即可,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萌芽,导致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强。
2.缺乏资源保障。从我校目前创新创业基本条件来看,无论是基本设施,还是规章制度,相对来说都不够完善,尤其是师资力量的薄弱,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和课程主要由年轻教师担任,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创新创业项目缺乏创意、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加上各院系分管领導对该项工作重视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我校目前创新创业工作主要由教务处、产学研处、学生处共同负责,无牵头部门,加上各处室日常事务较多,创新创业专项工作沟通不足,导致资源无法最大化利用。
3.缺少对外交流。目前,我校虽然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但就实际效果而言,相当一部分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更多的是依托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没有真正地全面展开。而且,在对外交流上,仅限于教育厅举办的相关创新创业培训,次数有限,覆盖面小,教师、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单一,缺乏专业指导,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和了解存在局限性,从而导致创新创业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我校“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须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视角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我校结合专业建设,按照学生自身特点,构建符合我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福建省首家企业法人型多元投资主体职教集团、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和国家级示范专业建设为龙头,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校企合作,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实践教学环节和顶岗实习环节,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2.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政策保障体系。积极响应政策,采取切实举措。首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如在教师职称评聘、学生学分等方面给予一定倾向,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积极性。其次,加强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作用,集中学校资源加大对大学生提供扶持和保障力度,创建“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对可行性的项目进行全程指导、持续帮扶。
3.强化创新创业培训机制。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向学生传递创新创业知识,传达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因此,我校依托青创未来集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任课教师及指导老师的专业化水平。完善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与企业建立长期亲密合作,对接创新创业项目,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科研成果,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实战性培训以及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
四、结论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现有教学资源,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定为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求,遵循学生现有水平及未来发展方向,在理论教学、实践办学、校企合作及社会拓展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姚志兰,唐国伟,傅宏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模式探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70-71.
[2]葛筱,陈伟民.基于互联网风口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28):154-155.
[3]方毅,王艳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8,37(26):219-220.
[4]文莹.高职院校发展新常态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文存阅刊,2018(07):193.
[5]杨忠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四川劳动保障, 2018(S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