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理论视域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精准追踪机制探索
2019-06-20肖亚楠王成王天
肖亚楠 王成 王天
摘 要: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于促进学生发展、补齐高校就业工作短板、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目标管理理论视域下,探索建立“三保障”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精准追踪机制,全面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保障毕业生全员就业。
关键词:目标管理理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三保障”;精准追踪
习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着学生生存、大学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在高校毕业生中,每年都有一部分毕业生处于离校未就业的状态,探索建立切实有效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精准帮扶、追踪指导机制,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达成家长期盼的迫切需要,更是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离校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毕业生出现离校未就业的原因较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挑战。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处于换挡期,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增长动能处于转换期,致使就业岗位相对减少,进而使市场对于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减少。另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如2019年全国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2],导致就业基本面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
中观层面上,学校就业指导体系的不成熟和帮扶机制的不完备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增加了新压力。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仍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尚未建立起成熟、系统的工作体系、存在着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人员不充足、理论知识不完备等问题,无形中使毕业生在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时处于不利局面。
微观层面上,个别学生专业能力欠缺和就业意识淡薄给毕业生就业增加了新困难。个别学生在校期间未能有效学习,导致基础知识不牢固,专业技能不熟练,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心智不成熟,存在心态急躁、就业意识淡薄的问题,这都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增加了实际困难。
二、目标管理理论下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精确追踪机制的依据
目标管理理论是彼得·德鲁克1954年首次提出,最高管理者确定最终目标,并对之进行分解,形成有梯队的分目标,建立目标系统。因此,目标表现出以下特点:层次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实现性、富有挑战性等[3]。实现全体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国家的总体目标,而各高校、各学院的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则是分目标,未就业毕业生个体的高质量就业则既是微目标,又是建立精确追踪机制的根本出发点,同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目标系统还呈现出以下与目标管理系统相一致的特点:
(一)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系统具有层次性
促进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从顶层上讲,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民生所追求的的总体目标,为此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2013年也专门出台了9项措施,给予一定的政策保障。从基层上讲,各高校、学院、专业、学生个体的就业目标则是分目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层次性。
(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系统具有可考核性
高校每年出台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内容涵盖各专业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行业就业统计等信息,再加上几乎每所高校都建立了学生就业管理系统,为考核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系统各分目标及总目标提供了前提。
(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系统具有挑战性
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精确追踪机制,促进其高质量就业具有诸多困难。毕业生离校之后,易出现“两难”问题,即难以建立有效联系、难以开展有效指导,如何做到毕业生离校不离心、就业指导不断线、帮扶解难不断档,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系统具有可实现性
随着国家经济稳中向好发展,高校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力度越来越大,以及毕业生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发展的意愿不断加强,通过建立社会、高校、家庭多方联动机制,建立“互联网+”指导服务体系,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是可实现的。
三、构建“三保障”精确追踪机制,实现“三不愁”
根据目标管理理论,要实现目标管理的过程,分为制定目标、明确分工、执行过程、结果评价等步骤。为实现未就业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总体目标,构建“三保障”体系——搭建学生信息大数据系统,建立社会、高校、家长“三级联动”机制,创建“互联网+”就业指导服务平台,促进未就业毕业生个体高质量就业这一微目标的实现,实现社会、学校、学生家庭“三不愁”。
(一)搭建学生信息大数据系统
大数据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延伸到了教育领域,全国各大高校正加快建立数字校园。为促进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反映未就业毕业生方方面面信息的大数据平台,或在已有的学生数据平台上开辟未就业毕业生板块,在学生离校之前,完善数据信息。一是完善学生基础信息,如基本信息、学习状况,学生干部经历、科技创新情况、校园活动参与度,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二是挖掘学生个性化信息,如爱好特长、职业测评、就业意愿、心理状况等尽可能详细的信息,并挖掘深度,拓展广度,描绘出学生个性化“画像”,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开展个性化帮扶奠定基础;三是不断更新学生信息,维护系统,根据学生的求职状态和从家长反馈得到的信息,及时更新数据,做到心中有数。
(二)建立社会、高校、家长“三级联动”机制
促进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并非仅靠高校一方能实现,还需社会、高校、家长“三方联动”。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政策支持,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培训机会,引导未就业毕业生合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在地域上、行业内合理的就业,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主动联系高校,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库,精准发放就业市场信息,畅通就业帮扶渠道。二是高校应切实发挥“中枢”作用,打通与社会、家长、学生的有效联系渠道。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统筹帮扶工作,各学院建立帮扶责任清单,加強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了解就业意愿和家长期望,实行周报制度,定期汇报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与进展情况。三是家长应积极发挥“助教”作用,健全就业工作中的全员育人机制,形成帮扶合力,及时向学校反馈未就业毕业生的思想、心理动态以及就业进展,与辅导员协商确定适应学生自身特点及未来发展的就业方向,以达成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微目标。
(三)创建“互联网+”就业指导服务平台
为切实有效的开展未就业毕业生帮扶,高校应创建“互联网+”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在就业网站和新媒体平台上,面向未就业毕业生开设专门模块,力争做到“三个精准”。一是根据建立的未就业毕业生数据库,在掌握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确定学生需要的指导内容,向学生精准推送就业指导服务,开展个性化的精准指导。二是在与学生、家长充分沟通,了解学生就业意愿的前提下,精准推送就业市场信息,积极帮助未就业毕业生拓展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三是根据掌握造成离校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精准推送就业学习资料、励志就业故事,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就业技能,增强就业自信,开展精准帮扶。
四、结语
目标管理理论视域下,分目标的实现与总目标的实现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各方力量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力促每级分目标实现,才能达成总目标完成,建立完善的大数据系统,社会、高校和家长三方联动,“互联网+”平台的“三保障”机制,实现未就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才能真正做到国家、高校、家庭“三不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林蕙青.在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11/t20181128_361821.html.
[3]谭洁.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基于产业结构转换的视角[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