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互联网+”垃圾分类创新模式研究

2019-06-20曾金陵曹耘心邢威张立峰辛春钿

青年时代 2019年13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创新模式互联网+

曾金陵 曹耘心 邢威 张立峰 辛春钿

摘 要:随着各级各类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的实施,为改变多年来广州市“垃圾围城”的现状,增强民众可回收垃圾的投放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本项目以高校校园为试点,在《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探索高校垃圾分类的新模式。在该模式中,可通过互联网便捷地向大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可以对生活垃 圾产生源头到资源化处理进行数据化管理;通过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将垃圾分类投放与学生素质教育和习惯养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可持续的循环,实现高校校园的垃圾分类。

关键词:校园;互联网+;垃圾分类;创新模式

作为超14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广州目前日产生活垃圾约2.5万吨。尽管其很早就迈开垃圾分类的步伐,在十多年的发展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垃圾围城”困境仍未完全破解。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与分类投放准确率不高、管理部门协同力度不够、分类收运体系不完善、终端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鉴于此,2017年12月27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并将于2018年7月1日起施行,届时个人未按规定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指定的收集点或者收集容器内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责令改正,处二百元以下的罚款。与此同时,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在2018年2月印发了《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到100%。而高校校园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理应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校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的管理体系。

垃圾分类并不是针对广大民众的单向性义务,群众积极参与的同时还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我国,大学校园作为培养学生美德和良好习惯的主要场所,绝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不能乱扔垃圾”。垃圾分类仅仅停留在宣传推广的层面,并没有得到学校高度重视,更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确保垃圾分类的实现。学生对垃圾的具体类别无法区分,学校缺乏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分类处理系统,所以无法形成有效可持续的垃圾分类。

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随着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日益密切,国内多个城市开始尝试运用互联网手段辅助解决垃圾分类这一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互联网时效性好、便捷度高、针对性强,加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大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高校学生的垃圾分类现状

通过对广州大学松田学院104位学生的问卷调查,6大宿舍区、9栋教学楼和2栋食堂区域的实地考察发现,垃圾乱投放 、一次性塑料产品使用泛滥等污染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日均垃圾总量约为6吨,而其中得到有效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却很少。以下将从环保、垃圾分类知识等方面对学生垃圾处理现象进行分析。

(一)环保意识薄弱

快餐时代的今天,打包和叫外卖早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主要用餐途径。经观察,广州大學松田学院宿舍区的垃圾主要以餐厨垃圾和不可降解塑料为主,学生将残余食物与塑料无区分地乱投放,时常堆满溢出,导致公共楼道因得不到及时清洁而产生异味,严重影响生活环境;教学区垃圾也主要是用于打包的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打包盒以及一次性筷子等,污渍遍布满地,难以清理,此外,塑料购物袋使用泛滥、塑料瓶随处投放等现象也一直存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场所,而环保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理应得到学习和发扬,不懂得环保的学生不仅会污染环境,也会给学校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毕业工作后,会在不同的地方发挥着自己作用的同时也在影响着这个地方的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环保意识,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缺乏垃圾分类知识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4.42%的学生只知道广州市的生活垃圾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1.92%的学生按有害垃圾和无害垃圾进行分类,仅有33.65%的学生广州市的生活垃圾应该按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且66.35%的同学均认为学生缺乏垃圾分类的知识。根据2018年7月起实施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可知,应以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类别。可见,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标准依然模糊不清,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尚缺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具体数据如下:

(三)垃圾分类行动力不足

部分学生知道垃圾如何分类,其垃圾分类的实际行动却极其不足,学生更倾向于快捷方便、减少麻烦而将垃圾混杂投放在一起,无论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有害还是无害,其中的纸类和塑料垃圾是校园生活区主要的可回收物,却时常因被其他的垃圾污染而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进而导致垃圾难以再分类和再利用。现今我国居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垃圾分类的意识,明白其重要性,但却很难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现存学校对垃圾分类管理与处理缺陷

除去学生的主观因素,学校在垃圾分类施行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学校应以领导者的身份带动、支持和鼓励学生做好垃圾分类,而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在推动垃圾分类的方面上却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

学校的垃圾设施简陋,每个垃圾收集点只有一个垃圾桶,且形式单一,结构简单,无标志区分和颜色区分。根据收集到的5条主要的学生意见中,有3条与学校有关,73.08%的同学认为垃圾分类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学校缺乏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其结果导致学生对垃圾分类无从下手,各类垃圾混杂堆放。相关数据如下:

(二)无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做好垃圾分类的第一步,学校应该让学生以及教职工意识到垃圾分类是每个人的义务。经实地考察,校园生活区中并无明显的垃圾分类标志性词语和图标,教学区内也没有相应的引导教育,学校未设置垃圾分类课程和网络宣传平台,更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确保垃圾分类的实现,校园宣传栏也未包含垃圾分类宣传语,仅有“禁止乱丢垃圾”等诸如此类的简单提示,学校的垃圾分类还处在起步阶段初期,缺乏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分类处理系统。

三、通过“互联网+”建立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创新管理的长效机制

社会上存在许多互联网与垃圾分类的管理模式,但是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步骤复杂繁琐,效率不高,容易降低居民的积极性,且局限性较大,难以在校园等其他生活区普遍实行。“垃圾减量从我做起、垃圾管理人人有责”,理念先行,积极利用媒体手段特别是现代化媒体。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推广,将垃圾分类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让学生时刻注意着,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将现有的互联网技术结构化运用,通过简单的操作可实现“互联网+”垃圾分类创新模式在校园中的运行。

(一)设立校园垃圾分类网站

有了垃圾分类基础硬件设施后,除了校园生活区固定的宣传点和指引以外,还可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网站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在学校官网中增设或另设一栏垃圾分类项,里面有各种相关内容和最新消息,例如,学校每周每月垃圾产量,主要的垃圾是什么,什么垃圾属于可回收物以及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等;设置搜索框可在搜索框填写垃圾名称,获取该垃圾的简介和处理方式等,便于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习了解;还可以对垃圾分类做得好的班级和宿舍进行表扬,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此外,在网站中增加网络课程,学生登录校园账号后可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课程知识并参加每学期的考试,考试通过可获得学分,促使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学习。

(二)通过公众号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创建校园垃圾分类公众号,借助分布全校的全体师生对宿舍、食堂、教室等区域进行监督。发现不文明现象时,如垃圾乱投放、带早餐进课室等,可对现场情况进行拍摄并利用微信将情况和图片如实反馈给公众号,公众号除了将校园垃圾分类网站公布的每周或每月垃圾分类情况等信息发布出去以外,还将各种不文明现象以推文或信息的形式发送给每一位学生,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披露和批评,让学生引以为戒。其中加入举报有奖和匿名体系,对如实反映的老师或学生予以相应的奖励,如积分、奖品等,也对其实施保密;若发现有伪造事实的现象,将追溯源头并给予严厉处罚。

当公众号的管理人员发现同样的不文明现象屡次出现时,学校可成立学生临时调查小组,对全体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查寻其原因并找出解决办法。

(三)创建校园垃圾分类管理新模式

据调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校园中将近2/3的垃圾产生于宿舍区域,可回收物的分类是通过清洁人员在运输垃圾的过程中手动将其一个个挑选收集。宿舍作为垃圾生产的主要区域,严加管理早已变得刻不容缓。

利用垃圾分类公众号的签到、记录、反馈和统计功能,结合积分奖励机制,对宿舍区域的垃圾进行管理,实现垃圾智慧分类。将学生在宿舍区域使用的不可降解垃圾袋更换成印有每间宿舍专属二维码的环保型垃圾袋,学生使用时需将垃圾进行分类打包,垃圾类别不同不能存放在同一个垃圾袋,借此也可促使学生主動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当学生将每天的垃圾打包投放在每层楼固定的垃圾收集点后,校园垃圾分类的管理人员会定时对收集点的垃圾进行检查,若发现垃圾乱投放或投放错误,可扫描垃圾袋上的宿舍专属二维码,追溯源头找到该宿舍学生,通过垃圾分类公众号信息反馈对该学生进行纠正或处罚,例如扣除积分等。学生每次投放垃圾时,可扫描垃圾收集点的垃圾桶上的二维码进行签到,每签到一次可获得相应积分,垃圾分类公众号会对学生签到的信息实时反馈到学生微信用户,并记录以往的投放次数、时间和累积的积分等,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额时可兑换生活用品、垃圾袋,甚至兑换每学期的道德综合学分。每位学生每天只能签到一次,这样更有利于环保以及垃圾减量化,也能防止重复签到,若发现学生伪造签到,将给予严厉批评和处罚。

考虑到绝大部分操作为用户级操作,所以需要尽量减少服务器和数据库的交互,方便处理并发操作,这样既能提高安全性,也可以提高效率,且该项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无需耗费大笔资金购买第三方的签到功能系统,只需创建或低价租赁一个服务器即可实现公众号签到反馈。过程如下:

图3

该模式类似于多个地区实行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但又不同于它们。排除高难度、复杂的操作,仅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学生个体,借助各项体系机制,结合运用,无需通过开发APP、智能垃圾桶等复杂技术,也能实现校园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系统化地运行。

四、结语

随着学生对校园生活环境的重视,校园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但同时也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而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付出。建议学校可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学生生活巧妙结合,实现垃圾分类的同时还可以促成校园现代化管理。因此,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建立垃圾分类的新模式对校园的垃圾分类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即可实现垃圾分类教育化、垃圾减量化,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加深绿色环保意识,也能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垃圾分类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尤彧聪,曾银燕.“互联网+垃圾分类”创新模式在广州市的初步探索[J],智富时代,2016(03).

[2]李佳文.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7月1日起施行[N],新快报,2018-04-24.

[3]宾红霞.广州垃圾分类推广扩面13所高校实现垃圾精准分类[N],南方日报,2018-03-13.

[4]徐美才,邵颖,司益.“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介绍及发展前景分析[J].环境卫生工程. 2017,25(05).

[5]宋婧,陈锦龙,张净,管超,张天丽,杨晓君.高校校园垃圾回收利用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01-31.

[6]吴巧玉.“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以上海“绿色账户”为例[J],现代商业,2018-07-28.

[7]黄锡生,张天泽.论环境污染民事法律责任的形式[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36(04).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创新模式互联网+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