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劳动收入份额与要素收入分配变化
2019-06-20韩满栋杨春辉
韩满栋 杨春辉
摘 要:本文从理论研究着手分析了产业结构、劳动收入份额与要素收入分配之间的循环系统关系。说明了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改变了社会对劳动和资本等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进而影响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投入水平,即改变了劳动收入份额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资本和劳动收入份额的改变又引起了功能性要素收入分配的变化,要素供给以及要素替代弹性也随收入分配发生变化,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又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变迁。
关键词:产业结构 劳动收入份额 收入分配 要素替代弹性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7-00-02
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确切的说是在1978-2008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奇迹式发展”阶段,但在这一过程中,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而在2008年之后,经济增速开始逐年放缓,收入差距虽然没有随之明显缩小,但其拉大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在缓慢降低中趋于平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GDP增速从2008年的9.7%下降到2018年的6.6%,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491下降到2017年的0.467,如表1所示。从经济增速和基尼系数变动趋势的表现来看,对比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其中的关联程度不容忽视。
从表1明显可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几乎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占比下降更多,而第三产业的占比则快速上升。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部分,但其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差异较大。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当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贡献力将随之带来收入增速放缓[1],但其通常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较多,并且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改变了社会对劳动和资本等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进而影响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投入水平,即改变了劳动收入份额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最终引起了功能性要素收入分配的变化,要素供给以及要素替代弹性也随之变化,进而又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变迁,形成一个循环过程。
因此,产业结构、劳动收入份额和要素收入分配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着手分析其中的影响关系,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并不是研究常见的两两相互影响关系,而是将从一个整体循环的作用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如下图所示。
图1 产业结构、劳动收入份额以及要素收入分配关系结构图
一、产业结构变化引致劳动收入份额变化
近几年来,劳动收入份额在我国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当属产业结构变迁因素[2]。Young和Boldrin等学者都基于Solow提出的结构分解法研究得出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产业结构转型[3]。罗长远和张军从产业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发现产业结构和不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呈同方向变化,工业部门资本生产率更高,使得资本收入占比逐步上升,从而挤占了劳动收入份额[4]。白重恩和钱震杰基于1995-2003年间数据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对这一期间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解释力高达61.31%。具体来看,1978-2015年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如下图所示。
图2 1978—2015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及其变化率[5]
根据图2中劳动收入份额曲线走势可以发现,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出现十分显著地下降,在这期间的产业结构由农业逐步转向非农产业,主要是向工业化转型。而农业在三次产业中劳动力需求最大,这一工业化转型过程使得中国总体劳动需求份额下降,劳动收入份额相应的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2008年之后,劳动收入份额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这恰好与去工业化时期相吻合,工业逐步向服务业转型,而服务业的劳动需求明显高于工业,总体的劳动需求份额又逐渐增加,相应的劳动收入份额也有提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转型升级,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断向资本所有者倾斜。林毅夫将低收入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经历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人口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分转移;第二阶段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使得资本不断积累;第三阶段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挤占劳动密集型产业;第四阶段是经济中只有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入发达国家[6]。中国经历了工业化和去工业化发展时期,现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迅速扩大,可以说三次产业内部的劳动份额均有所下降,勞动力需求降低导致均衡工资水平的相应降低,进而引致劳动收入份额随之降低。
二、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影响要素收入分配
要素收入分配不同于居民收入分配,后者关注的是微观个体间的收入水平差异大小,而前者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生产要素收入分配份额的差异,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劳动收入份额指的是劳动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与资本收入份额形成对比,是功能性收入分配的一个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也表现在资本收入者和劳动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劳动份额的下降会降低劳动收入者相对于资本收入者的相对收入水平[7],而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资本收入者的收入,即利润收入占比越来越大。Daudey和郭庆旺等都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导致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收入差距拉大的关键,再分配手段也难以改变初次分配在要素层面形成的差异分配格局。
对比表1中2008-2015年的中国基尼系数和图2中2008-2015年的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可以发现,二者的变动确实是呈现负相关关系,劳动收入份额在上升,而基尼系数在下降。苍玉权使用OECD中国资金流量表对1993-2015年间的劳动报酬份额和基尼系数进行对比也发现了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劳动报酬比重增加,缩小了劳动收入相对资本收入的差距,要素收入分配得以改善。如劳动收入比例持续下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收入分配结构性失衡,因为劳动收入是占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8]。由此可见,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要素收入分配。
三、要素收入分配引致产业结构变化
要素收入分配会直接影响到要素供给而作用于产业结构,不同产业间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报酬也有差异。中国现阶段出现资本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的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资本要素的边际报酬远远高于劳动要素的边际报酬。所以说要素收入分配在行业间的差距会影响生产要素供给的流向,不同要素在不同产业间会趋向于流入边际报酬更高的一方。
产业结构的变化实质上是由于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引起的,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会根据相对边际效率的大小而在不同产业之间产生替代关系。当工资水平下降时,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会倾向于从低回报率的产业转向高回报率的产业,形成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了“要素替代弹性”的概念,指的是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变动会引起生产要素之间相对投入量变动。诸多学者基于行业数据对替代弹性进行研究发现,不同产业间的要素替代弹性是有差异的。郝峰和盛卫燕基于1978-2011年的数据对中国要素替代弹性进行估计发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明显小于1,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表现出资本倾向。由此可见,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要素替代弹性的必然影响。
从三次产业的角度来看,龚敏和辛明辉的研究给出了很契合的解释。2007年之前,工业要素替代弹性大于农业,引致产业结构向工业化进程发展,并且此时的劳动收入份额随之下降,2007年之后,由于工业要素替代弹性大于服务业,而工业更倾向于资本投入,将这一阶段相对稀缺的劳动要素释放到服务业,推动了产业结构向去工业化发展[9]。并且在另一研究中发现中国三次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呈现出不同比例的上升趋势,要素替代弹性在三次产业中表现出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劳动力流动,引发产业结構变迁。
综合来看,产业结构、劳动收入份额和要素收入分配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改变了社会对劳动和资本要素的需求,进而影响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投入水平,即改变了劳动收入份额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资本和劳动收入份额的改变又引起了功能性要素收入分配的变化,要素供给以及要素替代弹性也随收入分配发生变化,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又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变迁。在这一循环系统中,产业调整政策、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政策、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政策等等一系列相关政策都决定着这一系统是呈现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经济改革效应分析——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7(7):4-17.
[2]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5):99-115+206.
[3]Yang,Ling,andMichaelL.Lahr:“SourcesofChineseLaborProductivityGrowth:AStructuralDecompositionAnalysis,1987—2005,”ChinaEconomicReview,Vol.21,No.4,2010,pp.557—570;Boldrin,Michele,andCarmenGarridoRuiz:“WhatifFactorSharesarenotConstant?ImplicationsforGrowthandBusinessCycleTheories,”WorkingPaper,UniversityofMinnesota,2006.
[4]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65-79.
[5]邹薇,袁飞兰.劳动收入份额、总需求与劳动生产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8(2):5-23.
[6]林毅,陈斌开.《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经济学(季
刊)》2013年第4期,1109-1140页.
[7]章上峰,陆雪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技术偏向抑或市场扭
曲》,《经济学家》2016年第9期,15-24页.
[8]陈登科,陈诗一.《资本劳动相对价格、替代弹性与劳动收入份额》,
《世界经济》2018年第12期,73-97页.
[9]龚敏,辛明辉.产业结构与劳动份额的统一性研究——基于要素替代弹性视角的理论模型解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1):60-73+204.
作者简介:韩满栋(1980.12—),男,汉,内蒙古呼和浩特,本科,工学学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杨春辉(1989.7—),女,汉,吉林长春,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收入分配、数量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