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沟通的主体及其功能
2019-06-20黄兴华
黄兴华
摘 要: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践中最关键的因素。思政教育沟通过程的本质是一个主体之间互动的过程。主体通过互动,不断建构着思政教育的沟通内容,拓展着思政教育的沟通渠道,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沟通环境。
关键词:思政教育沟通 主体建构 沟通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阈下,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实践主体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体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教育者主体对受教育者主体实施影响,达到改变受教育者主体的思想,改进其德性行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构成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思政教育实践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主体之间互相沟通的过程,因此,厘清思政教育的主体及其功能,是理解思政教育沟通机制,改进沟通效果的必须途径。
一、思政教育沟通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环节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主体构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为主。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辅导员具有十分丰富的与大学生交往经验,能够深入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奠定良好基础。
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信息沟通另一极的学生,则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的参与者、反馈者、发起者等角色。每一个学生都因为其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等因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参与主体。通常而言,那些思维活跃、知识丰富、性格开朗的学生在同学中间具有更大的影响力;那些不善交际、性格封闭的一般学生,在同学之间的影响力比较弱。积极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往往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和一般学生交流的纽带,不仅可以营造良好地教育教学氛围,而且可以带动一般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沟通的热情,使沟通效果事半功倍。
思政教育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最终目的来看,沟通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实现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其次,从思政教沟通的内在机制来看,沟通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主体-客体-主体”的两次转换,第一次转换称为“编码”,即教育者把教育内容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编辑,形成可以进行传递的信息;第二次转换称为“解码”,既受教育者把接收到的信息还原为教育内容的过程。再者,两次转换的过程中,影响沟通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契合度。通常来说,契合度越高,相互理解和认可度就越高,沟通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契合度越低,沟通效果也就越差。
总而言之,思政教育沟通的效果,不仅与思政教育者选择何种沟通信息(教学内容)和沟通渠道(教学方法和手段)密切相关,而且也与大学生是否能够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和方式进行积极的反应和选择,并有效的进行整合、内化和反馈密不可分。因此。思政教育者和大学生都是思政教育沟通过程中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的主体。
二、思政教育沟通中主体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理解与自我建构。”①主体互动是思政教育沟通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展开的内在动力,是沟通主体功能和价值的现实呈现。在这一过程中,主体通过互动,不断建构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信息,拓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渠道,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环境。
(一)主体建构思政教育沟通信息
思政教育主体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主体之间通过互相沟通和交流,对思政教育沟通信息进行选择、接受和重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微媒体的普及,思政教育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不断拓展和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思政教育者不再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其职能也不再仅仅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同时变成了教育内容的建构者和接受者。学生也不单纯是被动的教育内容接受者,他们通过与教育者进行互动,共同建构教育内容,其主体性进一步彰显。思政教育主体双方通过“传递信息----接收信息-----内化信息----反馈信息-----传递新的信息……”这样的沟通循环,形成一种双向互动关系。”②
思政教育沟通信息在内容上具有主体适应性。在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共享者和传播者,人人都必须根据其他人的反应来调整自身实践,“任何主体在适应性上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去适应别的适应性主体”③。在思政教育沟通过程中,思政教育者和大学生都会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对方的反应,对思政教育沟通信息的内容进行筛选、接受、转化和重构。同时,在以上各环节中,主体由于自身的阶级、教育程度等方面原因呈现出不同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从而形成特定的思政教育信息沟通机制。
(二)主体拓展思政教育沟通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选择何种信息传递方式和沟通表达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即便是面对面的沟通,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和渠道来实现。在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主体双方都需要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相互沟通的渠道,尤其是借助于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以达到提高主体之间有效信息沟通的目的。如果选择的沟通渠道陈旧落后或出现偏差,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必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思政教育沟通效果。
主体能够自主选择和调整信息传送的方式。信息传送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文字(符号)两种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新渠道,主要是借助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和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形式进行传播和沟通,到底采取哪一种方式或渠道,不仅取决于信息自身的性质和特征,而且取决于信息传播主体的素质、能力、爱好等。处于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够依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信息传送方式。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综合运用图音文等形式来呈现课件,采用正式或非正式语言来进行讲解。而学生则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以书面、e-mail、QQ、微信等形式进行及时反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调整信息传送方式,以增进沟通效果。
主体能采用丰富多样的沟通途径。依据沟通场合的不同,沟通表达方式可分为公开沟通和私下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两种沟通表达方式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公开沟通的主要方式,教师主体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施加思想观念、政治素养、价值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以达到改进学生言行的目的。然而由于思想问题的复杂性,有时还需要进行私下沟通,以弥补公开沟通之不足。两种沟通途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适用于解决不同的问题。依据沟通媒介的不同,沟通途径可分为面对面沟通、网络沟通和其他其他媒体沟通如广播、电视等。主体能够依据目的和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沟通途径来解决问题。如对学生进行批评时,如果其目的是教育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采用公开批评,可以面对面进行沟通,也可以通过广播等进行。如果目的是为了给犯错者提供改正机会,则可以选择私下进行,如面对面沟通或网络沟通等。
(三)主体影响思政教育沟通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中介等构成了实践过程的主体部分,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诸多与教育教学过程密不可分的外部因素,它们构成了思政教育的沟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环境因素总是“部分直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各因素内部(即所谓渗透),部分不直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各因素内部,近距离或远距离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会积极促进或消极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④然而,沟通环境并不是从来就存在着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在任何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践实施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都必须会随着主体的不同而重新建构。
沟通主体能够选择和改善空间环境。良好的沟通环境,是沟通取得效果的基本条件,主体对于空间环境的选择,主体进行沟通时的氛围如何,都影响着沟通的效果。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或学生主体之间在开始沟通之前,都会根据沟通目的、沟通内容等有目的地选取最适合的沟通场所,营造最良好的沟通氛围。沟通环境建构过程中,不仅包括房屋设计、家俱摆设、花草点缀等非生命物体的摆放和組合,而且包括人文因素的设计和组合,如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悬挂名人名言的书法作品等。
主体情绪影响着沟通氛围。良好沟通效果的实现,除了营造适当的沟通环境外,还需要沟通主体保持良好地心理状态和情绪。沟通主体与沟通环境之间是互保共生的关系,主体在建构、调整、改善沟通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主体的心理和情绪。一方面,积极的情绪能够使沟通形成融洽的氛围,主体双方在这种氛围中容易进行积极而又富有成效的沟通。另一方面,主体的消极情绪使其不愿沟通或者对沟通具有抵触情绪,阻碍着沟通顺利进行,影响沟通的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要即时发现和消解消极和负面情绪,保证沟通得以心平气和的进行。
注释:
①王娟.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本质[J].湖北社会科学,2008(6).
②张浩.互动共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体维度[M].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36-38.
③[美]约翰·H·霍兰著,周晓牧、韩晖译.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10.
④张浩.趋向复杂:“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进路致思[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