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OP1 世界牛奶日,喝牛奶也应科学有料

2019-06-20云飞

养生大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巴氏奶乳糖酶乳糖

云飞

一、10个数字让你重新认识牛奶

1. 4%~5%

牛奶是优质蛋白来源,但是牛奶中含有4%~5%的乳糖。乳糖是葡萄糖和半乳糖“手拉手”形成的,必须把它俩的“手”掰开才好吸收利用,乳糖酶就起到这个作用。小时候我们体内有足够的乳糖酶,但长大以后身体里的乳糖酶越来越少,于是形成乳糖不耐受,也就是喝鲜奶容易产生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的原因。

2. 1/3

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来说,酸奶是一个好选择。酸奶中的乳糖有大約1/3 会被乳酸菌所分解,而且酸奶中的部分蛋白质也已经被乳酸菌水解成了氨基酸和多肽,更容易消化和吸收。

3. 72~85℃

在中国,巴氏奶主要指72~85℃巴氏杀菌的鲜奶。巴氏奶的问题在于,虽然它能杀死致病菌,但还不足以杀死所有细菌。经巴氏处理的奶在保存期内饮用没有任何安全问题,但它保存期很短,需要冷藏。

4. 130~140℃

和巴氏奶相对应的叫“常温奶”,主要是指用超高温灭菌技术(UHT)生产的利乐包装的奶。UHT是130~140℃瞬时灭菌,结合无菌包装,生产出来的奶可以常温储存半年以上,由此得名。

5. 250毫克

每天喝一杯牛奶可减少患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危险。与一周只喝不到两杯牛奶的人相比,每天喝一杯约250毫克牛奶的人患结肠癌的危险可降低15%。原因在于牛奶中所含的钙能减缓肠内壁细胞的生长速度,可抑制早期肿瘤的扩散。每天摄入900毫克的钙就足以预防结肠癌。

6. 3个“1”

中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年牛奶的摄入量只有约8千克,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每人每年93千克的十分之一,也远未达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每人每年35千克的水平。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一杯牛奶,以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

7. 5分钟

牛奶可加热后饮用,但不能煮沸,否则牛奶中所含的热敏感维生素(如维生素C)会被破坏,钙也会形成磷酸钙沉淀,影响吸收。给牛奶加温最好的方式是隔水加热5分钟左右。

8. 98%

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维生素D等,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氨基酸,消化率可高达98%,是其他食物无法比拟的。

9. 30克

天然奶酪的钙含量很高,通常每100 克奶酪大概含有800毫克~1000 毫克的钙,硬质奶酪的钙含量一般要比软质奶酪略高一点。每天吃30克奶酪就可以满足30%的钙需求了。

10. 4%

全脂牛奶只有4%的脂肪含量,这对人体来说算不上是高脂肪食物。除去乳制品中的脂肪其实会带走乳制品中的营养和脂肪幼滑的口感,全脂乳制品是人体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而为了提高脱脂牛奶产品的销量,生产商们会加入使人变胖的糖来弥补乳制品丢失的味道,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人体的脂肪含量。

二、“世界牛奶日”细数种种喝奶误区

牛奶有这么多好处,但到底怎么喝牛奶才正确,喝牛奶都有哪些误区?

误区1:迷信低温奶 错用煮沸奶

人们可能认为高温会让牛奶变质,但其实高温处理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到3秒,不会对牛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不过,高温处理后,确实会有一些成分失去活性,一些对温度敏感的维生素也会因为高温处理减少含量。不过人们喝牛奶主要是为了获取蛋白质和钙,高温牛奶并没有降低牛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而有影响的成分所占比例本来就很少,所以也谈不到影响。

至于低温牛奶,就是人们常说的巴氏杀菌牛奶,可以很好的保存牛奶的成分,但由于低温牛奶对运输过程有一定要求,所以更适合产奶地区使用。而煮沸牛奶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将牛奶在锅中煮沸时间较长,不仅将牛奶中的蛋白质成分破坏,还会引起牛奶的化学变化,大大降低牛奶营养。”

误区2:喝牛奶可以美白减肥

喝些牛奶确实有助于身体健康,但如果希望通过喝牛奶起到美白作用,不如用牛奶做面膜更有效果。经常饮用牛奶可以养胃润肠,消化系统好了自然也会反映到皮肤上。拿牛奶敷面膜,牛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无法被皮肤直接吸收的,作用有限,使用后一定要认真洗脸,以防毛孔堵塞。至于睡前喝牛奶、酸奶减肥,有没有效果目前没有研究,但睡前喝酸奶第二天醒来后容易感到饥饿。

误区3:喝酸奶利于消化吸收

对于老年人来说,酸奶比牛奶更加适合。因为有的人对于牛奶中的乳酸不耐受,饮用后胃肠道接受不了,会出现拉肚子的情况。酸奶在经过发酵后,就可以被更好地吸收。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牛奶中加入米汤或者稀饭来中和牛奶中的乳酸,更加利于吸收。同时,老年人应该选择在晚上饮用牛奶,可以起到安神、帮助睡眠的作用。

猜你喜欢

巴氏奶乳糖酶乳糖
乳糖不耐受的人真的不能喝牛奶吗
号称能告别“乳糖不耐受”的牛奶靠谱吗?
河北省巴氏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加拿大批准一种乳糖酶用于酶制剂与部分乳制品
加拿大批准一种乳糖酶用于酶制剂与部分乳制品
撕下进口奶的“巴氏”假面
龙头乳企欲入局低温巴氏奶 行业竞争将现新格局
巴氏奶进口监管再升级
舒化奶“终结”不了乳糖不耐症
微生物β-半乳糖苷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