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2019-06-20孙钰玲李志军
孙钰玲 李志军
【摘要】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代表了一种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它越来越多的融入到了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使得“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微课”的应用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微课”虽小但意义不凡;“微课”虽小但以小见大;科学运用“微课”资源,使课堂教学“生成”更加灵活而有实效。总之,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探索出一套运用“微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服务,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腾飞服务。
【關键词】信息技术 微课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23-01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代表了一种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它越来越多的融入到了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使得“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技术课程受到了中小学生广泛的关注和喜爱。但信息技术课程毕竟是一门学科,其同样具有学习的严肃性、深刻性、科学性。其教学同样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样需要一定的教学效率。
一、“微课”虽小,意义不凡
课程性质决定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大多围绕平台、软件运用技术进行,相对内容单一、枯燥,而我们所教的学生可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由于自身对信息技术认知基础的不同,其操作能力也是有高有低。面对种种实际教学情况,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使用技巧往往会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口手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越来越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人说:在当今信息加工的各种方式中,“微……”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势,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店、微客、微营销……致使当今的网络时代已经演变成为了“微时代”。“微课”作为这场“微运动”中的一员以“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进入了我们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视野。
“微课”也被称为微课程,主要是利用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一般而言,“微课”不仅主题突出,而且指向明确;在我们一节信息技术课中,往往有很多的知识点,按照常规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被灌的云山雾罩。但是“微课”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并且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语言言简意赅;在课堂上链接一个“微课”视频,不仅仅能激活课堂氛围,给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例如:信息课中,教师介绍“信息的概念”,以为我们只是照本宣科的介绍个三言五语,毕竟大家对“信息”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但往往学生对于“信息的概念”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我们试着用一个介绍“天气预报如何得知的微课”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了解到“气象卫星采集天气信息-雷达接受存储信息-计算机加工信息-网络传输信息-发布天气预报信息”这一工作流程,学生们真正认识到了信息的力量。正是由于“微课”的直观性教学,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正是“微课”虽小、意义不凡。
二、“微课”虽小,以小见大
学科核心素养指向课程目标,教学理念印证教学结构,“微课”的应用给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它把教师从对软件使用的反复讲述和演示中解脱出来,更好的从学科核心素养上指向课程目标,从教学理念印证教学结构。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微课”扩大课堂教学知识容量、虽小见大。
“微课”的设计是系统性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时效性强的“微课”要从内容、知识点、学习者特征、工具的使用、后期的编辑、教学反思、应用反馈、修改与完善等等环节深入研究,设计脚本,把握各个环节的衔接,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微课”。
教师把“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水平的个性差异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灵活表达,就要发挥“微课”有效地、支撑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前提是学生必须有“自主”的时间与空间。“课微”虽然短小,但它所蕴含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一个“微课”虽然只讲解了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却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通过这些“微”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为学生搭建了知识的桥梁,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更促进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为学生的计算思维预设了相关的场景,使学生不断的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使学生逐步了解并遵守信息社会中的种种法律法规,树立信息社会道德。
三、“微课”虽小,灵活高效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科学运用“微课”资源,使课堂教学“生成”更加灵活而高效。学生有差异、课程有多种类型,不同的课型对“微课”有不同的需求,也不是所有课堂都需要“微课”。面对现在的“微课”热潮,我们也需要头脑冷静,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跟风,避免把“微课”变成黑板的电子化,必须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现阶段信息技术“微课”应当包括教学设计、微视频、导学案、微练习题、师生互动等方面。教学知识点的选取和微视频的制作质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视频总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微练习题可以是客观题、主观题或者实验操作题,也可以是教师设计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基本途径;师生互动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两个方面的内容,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的去探究新的知识,更能够帮助教师查漏补缺,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来完善“微课”设计。
信息技术教师本身有着很强的技术技能,从录制到剪辑都要比其他学科的老师有优势,更能抓住信息教学的重点,利用视频等媒体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展示所表达的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同一个知识点,教师往往需要在不同班级多次进行重复性讲解。如果利用“微课”,教师即可以一次录制,反复使用,并且可以永久保存。共享到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微信群、QQ群或者网络资源平台上等等,供学生随时查阅,边观看边学习,易于操作。这不仅减少了老师的重复性劳动,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使学习具有即时性、高效性。这些资源我们在课堂上也都可以利用。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探索出一套运用“微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微课”的内容设计上要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微课”的运用上体现出教学活动的衔接性、资源的合理利用性;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前提下,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用更敏锐的视角去观察、去发现新问题,去掌握新技术,用更好的创意制作出更加精良的“微课”资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服务,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腾飞服务。
参考文献:
[1]严成祝.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浅析[J].学周刊.2014(29)
[2]王雄浩.探究活动,任务驱动[J].小学教学参考.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