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2019-06-20李娅妮陈聪慧
李娅妮 陈聪慧
摘 要: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也是第一部使用英文来创作的阿富汗小说,小说不仅生动的表现了战争时期阿富汗的复雜社会图景以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的阿富汗人民的悲惨生活,而且也是一部经典的成长小说,作品情真意切的讲述了发生在两个阿富汗少年——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从少年到老年的故事。小说可以解读的角度颇多,其中阿米尔的人格发展是整个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点,阐述阿米尔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本我,超我和自我之间的抵触与融合,从而让读者深入领会阿米尔为什么迷失以及最终如何实现自己人格的升华。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弗洛伊德;本我;超我;自我
作者简介:李娅妮(1996-),女,汉,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1
小说《追风筝的人》按照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全部生命历程,包括他童年时期的种种经历和成年后的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
1、本我——怯懦自私唯乐的童年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寻求自我的满足,遵循欢愉原则。小说的前半部分较多的表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本我特征。
童年阶段的阿米尔自私自利,胆小懦弱,这种性格的形成多是由家庭因素造成的。由于母亲过早离世,所以阿米尔在童年时期就缺少了母爱。他每天接触的只有严肃的父亲,忠厚老实的仆人阿里和他的儿子哈桑,还有父亲的生意伙伴拉辛汗。父亲是阿米尔童年时期的楷模,他高大伟岸充满着正义感,可是他对儿子阿米尔总是不太满意,因为阿米尔胆小爱文不爱武,没有普什图人身上的那种血性,反而对更像自己的正直勇敢的哈桑更加关心,总是非常热情的称赞哈桑,拥抱哈桑,这导致了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父爱的阿米尔的妒忌与怨恨。本我就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催促阿米尔想尽一切办法夺回父亲对自己的疼爱。风筝大赛结束后,在本我的驱使下,阿米尔只能眼睁睁看着哈桑受人欺辱,自己也不敢、不能现身去阻止他们,不能像哈桑保护他那样站出来,不仅是因为他的懦弱的性格,更是因为他想要赢回父亲的疼爱,回到家后,他想方设法挑拨父亲与阿里父子的关系,诬陷哈桑偷了他的名贵的手表,一心想要将他们扫地出门。
2、超我——无形压力下的良知
超我代表良知、社会准则,大都源于父母、老师的影响。小说中对阿米尔超我阶段的分析可以从身边具有影响因素的人物展开,主要有阿米尔的父亲,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当然也不能忽视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事实上,阿米尔的父亲在小说中近乎完美,是超我的化身,他生意成功,极具社会威望,心地善良,但是唯独不认可阿米尔。父亲的超我形象一直在给阿米尔施加压力,导致其人格的失衡,最终迷失。
作为阿米尔父亲的生意伙伴,拉辛汗扮演的更多的是阿米尔的精神之父,在其成长之路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经常到阿米尔家里来,对阿米尔格外关心,拉辛汗总是鼓励阿米尔努力实现自己的文学梦,2001年他打电话给阿米尔说“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又一次为阿米尔指引了方向,阿米尔的内心在纠结:本我使他想要留在美国,安于现状,超我却指责他的懦弱,最终,超我战胜了本我,阿米尔终于勇敢了一回。
当然,阿富汗当时灾难深重的社会背景和由来已久的民族歧视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素。
3、自我——找回自我实现救赎
自我代表着理性,遵循现实原则,它处于超我和本我之间,是调整的层面,使主体努力与现实环境相融合。
阿米尔的归国之旅象征着他找回自我的过程。在故国,他看到在塔利班统治下,阿富汗民不聊生,其实也隐喻着哈桑与其儿子索拉博的悲惨遭遇和救出索拉博其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拯救索拉博的过程中,阿米尔被阿塞夫暴揍,铁拳之下是一场血的洗礼,也是对当年迟来的惩罚,更是对哈桑的一次交代。在阿米尔快承受不住阿塞夫的铁拳时,索拉博像当年的哈桑一样,勇敢地用弹珠射伤阿塞夫的眼睛,带着阿米尔逃出了地狱。在经历了种种身心折磨后,阿米尔终于找回了自我,实现了心灵的救赎与人格的升华。
4、结语
阿米尔虽曾在本我的指使和超我的影响下,犯了很严重甚至是难以弥补的错,但是他还是有良知的,最终找回了自我。小说中最感人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曾经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承诺,现在成了阿米尔对索拉博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轮回是阿米尔经历一番心灵苦难,找到自我后发自内心的告白。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在各个阶段的心灵困境,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人物,启示我们恶行只会将灵魂陷入无尽的深渊,唯有善行才能使灵魂得到救赎。或许有些错误已无法弥补,但是我们敢于去追寻去超越,这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陈 梦.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分析指环王中的主要人物[J].大众文艺,2012(21):126-127.
[4]韩玉群.人生的回转木马——《追风筝的人》中的成长与救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13-115.
[5]郁柳青.《黑王子》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J].文学教育,2015(3):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