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佛的求索之路

2019-06-20孙萱智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交游王维佛教

孙萱智

摘  要: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许多都是禅意与山水相结合的诗作,但有一部分是纯粹的佛教诗歌。本文拟通过对王维的佛教诗的分析和考证,来看王维与僧侣的交游,从而进一步揭示王维处世思想的变化脉络及复杂性。

关键词:王维;佛教;交游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02

翻开王维的《王右丞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应制之作,还有很大数量的赠答酬唱之作,这使我们不能忘却他是一个具有儒家精神的士大夫。而“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这样充满禅趣和禅意的诗句,无疑使他在士大夫的衣冠之下,还露出了僧衣一角。终唐一代,佛教与道教皆盛极一时,王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还是一个悟道之人?他与当时的许多僧人的关系又如何?这都是亟待探究的问题。

一、佛教诗的定义

现如今以“佛教诗”为题,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已有不少,但是对于佛教诗并没有十分肯切的概念,其中仅王辉斌在《论王维的佛教诗》中首次概括了“佛教诗”的概念,他将佛教诗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所谓狭义的佛教诗,是指仅从诗题上看,就可知其是以“佛”为创作中心的诗歌或者与佛教中人相关的诗歌,诗题中即可辨别是明显的以佛教事、物、人为主题的诗歌。其诗题中的佛教色彩都十分突出,是典型的佛教诗。而所谓的广义的佛教诗,则不仅包括狭义的佛教诗,也包括作者于诗的内容之中不同程度地化用了佛学典故以及一些属于禅学范畴的偈语、意象、意境等的诗歌[1]。这种类型的佛教诗,其代表作有怀浚《上归州刺史代通状二首》等。

广义佛教诗范围之广,非一篇文章所能尽述。因此本文中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佛教诗与道教诗,即王维诗作中明显的以“佛”为主题的诗歌。

二、仕途失意与好佛之心

王维好佛,在他的诗文中屡有体现。但是,青年的王维并不如此,他积极地活动于长安贵族和王公之间,《太平广记》中记载了王维为取解头,求助于岐王,岐王命其在贵族集会时弹奏琵琶新曲——鬱轮袍,而后一举登第的故事。且查阅王维诗集,在其青年时期的诗作中尚未发现与僧侣交往的相关诗作,其诗作中也多豪迈任气之语,如“须识寒苦士,莫矜狐白温”(《寓言二首》之二)“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四首》其一)。

王维开始主动转向佛法寻求内心的安慰,是从被贬济州开始的。此时王维被贬济州,居济州之后,王维创作了第一首与僧侣交游的诗作《寄崇梵僧》:参照中华书局陈铁民校注的《王维集校注》,此诗系年考证为居济州时作,猜想应是作者在极度的失意与苦闷之下,感受到了来自佛教思想所带来的“空”与“闲”。

自此之后,王维与僧侣交游或者游览佛寺的诗作就开始出现。简略的统计,收录在《王右丞集笺注》中的,有《寄崇梵僧》《饭覆釜僧》《资圣寺送甘二》等共19首,其诗作大致能分为两类,一类为交游谒见诗,另一类游览登临诗,前一类数量较多且具有分析考辨之价值,故后者暂不与探讨。

三、时代风波与向佛之路

在19首佛教诗中,交游送别诗是比较主要的一类。其中《饭覆釜僧》一诗在中华书局版《王维集笺注》中,被认为是至德、乾元或上元年中作,因《年谱》中王维在京时有“饭僧”之举,但是济州崇梵寺附近即有覆釜村[2],或疑是居济州时既有“饭僧”之举,遂所作也有可能,但此处仅为猜测,待详考。

按照中华书局版的系年,王维与僧侣的深层次的交游是在其隐居嵩山之后。开元二十二年,王维与乘如禅师、萧居士与温古上人在嵩山相识。尚存有《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崇邱兰若》《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二诗,从这两首诗来看,王维与乘如禅师、温古上人、萧居士在嵩山坐而论佛,闲游林中。但是此时的王维心中更多的还是青年时期展抱负与长安的理想,因此在《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一诗中,他开篇就是“去师偶时哲”,但是这段时间的隐逸生活使他无法忘怀佛教给予他的安宁,自己的此次出仕,“岂惟山中人,兼负松上月”。因此此时的王维对于“佛”尚有一丝浅尝辄止的遗憾,客观上为他今后重新回归隐逸,埋下了伏笔。

开元二十四年,朝廷上就出现了一系列针对张九龄的弹劾,王维诗作中虽然没有提及,但是作为张九龄一手扶持的右拾遗,王维的状况必定也不甚佳,不久,张九龄即被罢相。他曾长叹:“驻马兮双树[3],望青山兮不归”。

直至知南选后,王维的慕佛之心又一次泛起波澜。开元二十九年,他于知南选北归途谒见当时著名的北宗禅师道一与道璿,且作《投道一禅师兰若宿》《谒璿上人并序》,中华书局版认为拜谒道璿禅师在前,投道一处在后(且书中认为访道一是在隐居终南山后,但是我认为王维如果已经在终南山隐居再去江西或者别的道一禅师处“留暂宿”,可能性比较小),陈铁民的论文《王维与僧人的交往》中也凭借诗中“一公居太白”一句,认为江西道一未曾居住过太白山,因此认为诗中的道一并不是江西的名僧道一。而参照《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唐代版图来看,王维应该是先前往江西道一[4]处,并聆听道一禅师讲说佛法,王维写诗道:

“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岂惟留暂宿,服事將穷年。”(《投道一禅师兰若宿》)

这几句诗足以表达王维对道一禅师的钦佩和神往,渴望留在道一禅师身边服侍。但是由于公务在身,不得不继续北行。他又前往江苏瓦棺寺,谒见了著名的道璿禅师。但是从王维《谒璿上人并序》的序中,疑王维与道璿“徒得神交焉”[5]。但是谒见璿上人之后,深感“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王维开始意识到自己青年时期的思想已与现在的想法有所不同了:

知南选之后,王维开始了其在终南山的隐居生活。在此期间,王维与多名僧侣、居士有交往。主要有青龙寺昙壁、操禅师、感化寺昙兴、福禅师、黎居士、胡居士、沈居士等。

青龙寺昙壁上人在当时与王维、王昌龄、王缙、裴迪等诗人均有来往。除了王维之外,王昌龄、王缙、裴迪均有与昙壁上人交往的诗作。此时的王维对于佛之教义已经有了较深的体会了,加上数十年以来的宦海沉浮,中间又有丧妻之痛,王维与僧侣居士的交往愈加频繁,说明王维对于佛理的依赖和了解日益加深。

青龙寺昙壁上人应该是与王维最为熟稔的,王维称其为“兄”,且于青龙寺与王昌龄、王缙、裴迪“院集”,如此看来,昙壁与他们的关系应该是十分要好的。且在昙壁上人院走笔而成《酬黎居士淅川作》。

在王维与诸僧侣居士交往中,往往只是一起寻求佛理中的安宁与超然,很少涉及世事。但是王维这样一个“表现‘个人体验时,仍不忘‘社会价值观”[6]的诗人而言,现实的痛苦一点也没有在他心里消失,因而他在一位故去的挚友生前的居处恸哭。并写道:

……逝川嗟尔命,邱井叹吾身。前后徒言隔,相悲讵几晨?(《过沈居士山居哭之》)

从此诗中,看不见王维的豁达与风华,只见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翁于老友故居嗟叹人生易逝,身如丘井[7]。由此可见,王维虽然礼佛,但心中未曾忘怀现实的苦痛以及自己所有的“社会价值观”,但是王维并不像杜甫一样,掷笔有声,而是继续走入佛之世界,“安禅制毒龙”。

安史之乱后,王维迫不得已接受伪职,几经颠沛随后居于辋川,著有《辋川集》,但此时的王维除了内心深处隐而不发的更大痛苦之外,唯有潜心向佛,钻研佛理。王维此时风烛残年,一生的煊赫、沉沦、起落最后都归于佛理。冬日的雪夜,他与抱病在家的胡居士赋诗: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此诗与《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三首诗,写作时间应该比较相近。这也是《王维集笺注》中能查阅到的最后几首与僧侣交游的诗歌了(未编年诗歌除外)。诗中赫然入目的尽是佛偈佛语,读起来没有往日的简朴晓畅,通达安然,反而是艰涩抑郁,愁苦难当。可见王维此时虽然已经将佛教的逐步经书教义烂熟于心,举笔而来,自然成之,但是其内心的痛苦也增加了数倍,此时佛理之于王维,已是灵丹之于病苦。王维虔诚的礼佛之心,到了暮年终于功德圆满。

王维有两首编年未考的僧侣交游诗作《过福禅师兰若》《燕子龕禅师咏》,已有推论应是应是在开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漫游巴蜀时所作[8]。而福禅师其人也难以考辨,陈铁民的论文《王维与僧人的交往》中,认为“福禅师”这一称谓有三个可能性:一是居于化感寺的神秀的弟子大智禅师义福,二是神秀另一个名为惠福的弟子,居住蓝田玉山,三是神秀另一弟子“京兆小福禅师”,这三人都曾经出现在不同的文献上,且从地域上看都有可能与王维有交往。

四、结语

本文通过解析王维的佛教诗作,对王维的向佛之路做了简略的分析。但局限于自身宗教知識的匮乏和手头材料的不足,仅对王维在追随佛理路途上情感变化的脉络努力作了理清,却未能对王维所交游的僧人做出详细的考证,这是完成本篇论文时一个最大的遗憾。

注释:

[1]王辉斌:《论王维的佛教诗》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4页,2008年5月第3期。

[2]《王维集笺注》:中华书局,1997年8月第1版。第57页,注释一。

[3]双树:沙罗双树的简称,代指佛入灭之处。

[4]赵殿成注中言王维诗中道一即《宋高僧传》中所载江西道一禅师,但陈铁民校注则认为此道一非彼道一。但是就江西道一的名望来看,王维既然会拜访道璿,也应该会去拜访江西道一,而不是别的“道一禅师”。

[5]《王维集笺注》:中华书局,1997年8月第1版。第179页。

[6]徐涓:《宇文所安<盛唐诗>中的王维与国内八零年代的研究比较》,《山花》,2014年6月B刊。

[7]《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8月第1版,第236页,邱井词解,《维摩诘经》: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

[8]童晓佳、曹阳:《王维与佛教发微之一——与僧侣的交游》,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王维集笺注》:中华书局,1997年8月第1版。

[2]《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8月第1版。

[3]《盛唐诗》:宇文所安,三联书店,2014年3月版。

[4]陈铁民:《王维与僧人的交往》,《文献》,1989年第3期。

[5]孙昌武:《王维的佛教信仰与诗歌创作》,《文学遗产》,1981年第2期。

[6]王辉斌:《论王维的佛教诗》,《三峡大学学报》,2008年5月第30卷第3期。

[7]王辉斌:《王维诗歌编年考订》,《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1期。

[8]童晓佳、曹阳:《王维与佛教发微之一——与僧侣的交游》,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9]徐涓:《宇文所安<盛唐诗>中的王维与国内八零年代的研究比较》,《山花》,2014年6月B刊。

[10]陈少峰:《论王维佛教思想的道教内涵》,《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8卷第4期。

[11]刘晓林:《王维诗歌创作与奉佛思想的矛盾性》,《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交游王维佛教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走哪条路好
佛教艺术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
黄公渚与周至元交游考论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