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2019-06-20毕燃
毕燃
摘 要:生死主题是余华小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余华通过对生死以及一切血腥的极致描写,将人性进一步的解读,并为读者展现了另类世界。
关键词:生死;人性;血腥
作者简介:毕燃(1987-),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01
人类总会面临生老病死,而余华的每一部小说中几乎都会出现死亡。小说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血腥与暴力,并且对死亡展开了特别细致而极端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死亡的特殊迷恋来发觉人性中的非理性以及潜在的邪恶欲望。
一、历史背景下暴力奇观的塑造
余华作品中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在先锋文学中是独树一帜的,他善于把现实和历史作为对比,构成他暴力叙事的主要内容,并采用极端的暴力叙事风格——“死亡”来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感悟和反思。
在《一九八六年》这部作品中,更是处处充斥着暴力场景。作品中对疯子的自残过程进行了细致又冷酷地描绘。如:鲜血此刻畅流而下了,不一会工夫 整个嘴唇和下巴都染得通红,胸膛上出现了无数歪曲交叉的血流,有几道流到了头发上,顺着发丝爬行而下,然后滴在了水泥地上,像溅开来的火星。”。余华小说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暴力的气息,随處都可看到鲜血与死亡的场景。在作品中还描写了主人公用锯子锯自己的大腿,用石块砸向自己的要害,或者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五马分尸的等等血腥场景,他用这种极端的描写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残酷的文革画面。
文革是一个充满暴力、让人发疯发狂而又荒诞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感情存在,有的只是无尽的厮杀与暴力,余华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塑造了一个个揪心的暴力场景,他并不是痴迷于暴力,而是通过对文革 的零星记忆,以平淡冷静的态度去展现一个非常态的世界。文革的 记忆在余华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一九八六年》将文革与暴力的完美结合,正是这种极端的描写手法激起人们对文革的反思, 对岁月静好的向往。
二、冷漠旁观下嗜血场景的创建
冷漠叙述是余华小说最为鲜明的语言特点。他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了人性作恶的每一步程序,他站在了超越现实的高度,采用冷漠叙述的手法展现了一个接近现实的冷酷场景。余华不仅在死亡暴力中为我们展现了人性沉沦的画面,也从亲情上为我们展示家庭暴力的嗜血情景。
在《现实一种》这部作品中,暴力的展示与冷漠的呈现不仅涉及到 成年人,更从深层面触及到 儿童的人性:“这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朝堂弟惊喜地看了 一会,随后对准堂弟的脸打去一个耳光”“这声音嘹亮悦耳,使孩子异常激动。然后不久之后这哭声便跌落下去,因此他又给了他一个耳光”,在这段描写中,余华用冷漠平静的声音描述了美好人性的泯灭,孩童时代的天真荡然无存。而这期间还有一个角色不能忽视,山峰和山岗的老母亲。她对孙子的死亡达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于是他就跨出了门,慢吞吞地走到了 近旁,他还没认出来这一团东西就是他的孙儿时,她已经看到了那一摊血 ,她吓了一跳,赶紧走回自己的卧室”。她经历了事件的整个过程,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视野之中,使她成为了 人性冷漠、亲情泯灭的代言人。山岗的妻子也是以看客的身份出现,不管是山峰对自己孩子的残杀,还是后来两兄弟之间的残杀,她都冷眼旁观。
在《现实一种》这部作品中,暴力实施所造成的嗜血情景是这部小说的精髓,对母亲与山岗妻子冷漠无情的看客形象的描写,更为这部小说增添了神韵,纵使他们没有赤裸裸的施暴行为,但他们在看他人的施暴过程中,抱有的漠然甚至欣赏的心态,更加印证了当时环境的残酷性。
三、亲情视角下悲情画面的构筑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生既是痛苦”。对于人来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一旦失去总会牵扯太多悲情场景,总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与痛苦,但在生死的背后,也总是洋溢着人们努力追求活着的热情。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就是一个死亡连缀贯穿始终的生命悲剧,即展示了亲人死去的悲情痛苦的场景,也描写了主人公在面对死亡,面对苦难生活的态度,以此揭示了活着的深刻含义。
在小说《活着》中,余华反复地描写在同一个人物身上接连发生的亲人死亡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残酷的一面,但是真正感动的是慢慢渗透到内心的伦理温情。儿子、女儿,女婿,妻子,孙子的接连死亡,都是在亲情的视角下续写悲情的故事,死亡对于富贵来说,已经不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了,更多的是一种对死亡的思考。最后富贵只剩下一头牛相伴,他用死去的亲人的名字称呼老牛,这也是富贵的一种精神寄托,即使亲人死去了,但他还是会在这种温情的关怀下坚强的活着 。
余华的作品《活着》是一部异常沉重的小说,悲情的构筑不仅有个人的悲剧,更有生存的悲剧,伦理的悲剧,叙事的悲剧。死亡是人世间极其悲惨 的状态,是对人生态度的合理性与生存价值的彻底否定。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绝不会主动走进死亡,而是义无反顾的选择活着。小说中虽多次出现死亡,但是贯穿始终的是一家三代人的浓浓伦理亲情,也使得富贵从精神上得到救赎。“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正是余华《活着》中的核心含义。
余华曾经说过“对死比较麻木”,但是余华对死虽然麻木,但并不是说余华就是热爱死亡,恰相反,他所想要表达的正是对死亡的一种恐惧。我们可以从余华的小说中看到主人公从生到死的过程,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他们为了追求生存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该坚强的生活下去 ,这正是余华小说中生死主题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余华.余华作品(全13册)(精装版)[M].作家出版社,2013.
[2]乔军豫.用活着对抗死亡一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的生命信念.
[3]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当代作家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