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社会资源创新人才培养
2019-06-20叶冬意
叶冬意
学制和学制设置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学制改革与时俱进,先后经历1958年新学制实验;1961年制定了大、中、小学工作条例;1985年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93年确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2002年初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4年推进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快速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10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3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延长至2.5年,顶岗实习时间调整为半年,此模式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施行。
解剖“2.5+0.5” 构建新型学制设置
时至今日,全国中职学校大多仍采用“2.5+0.5”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2.5+0.5”学制设置,是指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前两年半在学校按照界限相对清晰的三段培养方式接受相关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技能知识学习和实训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后,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采用这种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中职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在学校两年半的学习时间里,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规划学生的毕业条件、课程体系设计、实训条件、师资要求、实施计划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等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发现这种学制下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两年半学生在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时间偏长,不利于学生加强技能学习与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以及后续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两年半校内学习也会导致企业所派遣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的课时负担过重,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甚至可能造成校企合作的流失;此外,两年半校内学习,致使岗位实操训练时间过短,不利于学校贴近岗位、接轨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进阶式专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从而导致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脱节”。
针对“2.5+0.5”学制设置上存在的不足,实施一种新的学制设置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推动工学结合的开展,促进中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与企业的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并满足中职生后续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依据,按照贴近岗位、接轨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进阶式培养思路,并立足于县级中职教育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工学结合更加紧密的“2.0+0.5+0.5”学制设置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校内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半年校内外识岗實训,半年顶岗实习。
“2.0+0.5+0.5”学制设置具体架构如下:第一、二、三、四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企业派遣技术骨干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结合目前教学实情,通过合理安排,学校两年时间能够完成中职生教学计划,而每个月请企业兼职教师进学校开展讲座,讲座内容围绕学生所选的专业介绍、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等,使得学生对本专业能够有理性的基础认识),除讲座外,每个学期再利用1-2个星期时间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车间,对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具体感知,以增强感性认识;第五学期是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进行“识岗”实训,教学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学场所校内外兼顾,因为这个“识岗”环节等同于把顶岗实习前的岗前培训衔接提前延伸到学校,而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丰富的企业岗位实操经验,故此阶段以企业技术骨干为教学主体;第六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经过在校内第五学期的“识岗”实训,顶岗实习的学生已经基本成熟为企业准员工可以直接上岗。通过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学习,凸显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使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由理性认识转变为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专业技术能力逐步趋于成熟。
实施“0.5”计划 新增学生“识岗”教学
“2.0+0.5+0.5”学制设置改革的关键点在于新增设的半年“识岗”环节。新增学生“识岗”实训教学,实施“0.5”计划,对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2.5+0.5”学制设置下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具体岗位感性认识的严重缺乏,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时,企业往往要对学生进行为期1-2个月的岗前培训,这无疑大大缩减了学生顶岗实习的有效时间,而“2.0+0.5+0.5”学制设置改革所新增设的“0.5”年的“识岗”实训环节,则既可以将岗前培训衔接提前延伸到学校,把岗前培训问题解决在顶岗实习之前,又可以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打下基础起到中间过渡性的衔接作用,此其一;第二,“2.5+0.5”学制设置下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在校学习时间偏长,不利于以“就业教育”为主的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实操训练教学任务的完成,“识岗”实训教学的“0.5”计划,可以满足学生对增加技能实操训练课时的需求;第三,新增设的教学“0.5”计划,不仅有利于学生提前认识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岗位,让学生对将要实习的岗位作出自己中意的选择,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与企业技术骨干人员之间的彼此交流、彼此情感和彼此选择,从而有效地解决企业“冠名班”普遍隐藏着的“低稳定率”问题,增加学生顶岗实习到岗率,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冠名班”承担企业因学生转行转企转岗中途流失造成企业“鸡飞蛋打”的尴尬局面,起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冠名班”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第四,因为增设了让企业提前介入学校的“0.5”计划,有利于企业把财力、人力、物力集中投放于第五学期的“识岗”实训阶段,解除了在“2.5+0.5”学制设置下企业派遣技术骨干两年半进校兼职教学耗时费力低效打“疲劳战”的困扰,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而高效。
整合社会资源 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学校紧密结合县级中职学校办学具体情况,依据“2.0+0.5+0.5”学制设置改革的构设,通过“引入社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启动“2.0+0.5+0.5”学制设置下的教学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促使学校跨入了浙江省中职名校建设的行列。具体做法:一是引入行业资源,实现课程实习。烹饪专业与安吉烹饪协会合作,通过协会中各知名酒店总厨每月轮流到校举办讲座、校内标准化酒店厨房操作室校协共建、校内教学比武和行业技能大赛共融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学徒培养从校外到校内的转变。二是引入企业资源,创建“组团联盟”。导游与汽修专业依托企业联盟试点“组团联盟”模式。导游专业与HelloKitty乐园、安吉竹博园、旅行社等中小企业建成导游专业企业联盟,汽修专业与4S店、长运公司组成维修专业企业联盟,从而推进基于“岗位群”的企业组团、学徒组团、导师组团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三是引入社区资源,打造“素养+体验”课程。与社区合作,在校内构建了红十字会培训基地、心理健康辅导基地、禁毒消防一体化实践基地等素养教育基地平台;在校外设立了“两山”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理论)发源地余村、孝丰革命烈士陵园、安吉生态博物馆、竹博园、中南百草园等10余个素养拓展基地。四是引入世赛资源,强化对外交流。依托“管道与制暖”项目“世赛国家集训基地联盟”,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中国世赛研究中心合作承办了“管道与制暖”项目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助推了世赛标准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五是引入国际资源,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汽修专业与中德诺浩达成联合培养“紧缺技能型汽车人才培养”的合作意向,在参照德国技能标准和国内汽修市场标准的基础上,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
“2.0+0.5+0.5”学制设置改革,加强了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提前接触了工作环境和岗位气氛,使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对专业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和快速进入准员工岗位角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更加有力地推动了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