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法书伪迹考论

2019-06-20计文渊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王阳明

计文渊

摘 要:王阳明法书传世作品真伪混杂。本文通过认真辨析与仔细甄别,以不同历史文献为依据,对临仿和伪造的王阳明伪迹作品一一加以考证,指出诸多伪迹的出处和来源,以此保证王阳明真实文献的可靠性。

关键词:王阳明 法书 伪迹 考论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2-69-78

Abstract:Wang Yang mings law books were mixed and transformed together by true or false ones , the paper through serious explaination and checking, based on different historical references,especially to check carefully through proimitation and forged ones of Wangs false works,pointing out a lot of sources and original places of him, in order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ies of Wan Yang mings true woks.

Key words:Wang Yangming;law books;Artifacts;Checking works

王阳明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又是文学家兼书法家。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成为当时及后世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宿。“阳明心学”闪耀着智慧之光,其流风余韵影响深远,播及海内外。王阳明一生著述颇丰,后人辑有《阳明全书》《传习录》等,是后世学习研究阳明心学的必读范本,向来受世人的重视。

王阳明遗留下来的大量诗文、书札原迹,也先后被刻入明清以来汇辑的各类丛帖中。另有记载重大事件的则立石刻碑,遍及各地,凡此遗存的种种阳明法书手迹,大多已收录于笔者所编的《王阳明法书集》1一书,可以一窥阳明的书艺全貌。

由于历代对名人书法的推崇,王阳明的法书也真伪参杂,出现了诸多临仿及伪造之作,或文真书伪,或文伪书伪,情况十分复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阳明学得以复兴,1992年由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的《王阳明全集》出版,此后新版《王阳明全集》也收录了笔者新发现的王阳明墨迹佚文近五十篇。近年束景南所辑《阳明佚文辑考编年》《王阳明全集补编》的出版,对学界贡献尤著。但难免有误收伪迹及考证失误的地方。有鉴于此,笔者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相关诗文伪迹逐个进行考辨,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一、传王阳明《书论》(一)

凡悬针布居右,垂露笔居左。闲似惊蛇出草,潦如美美出闺。横则贵乎清轻,竖不妨于重浊镂金。恒玄书如快马入阵,随人屈曲,作字(岂)须文谱;范怀约真书有分,草书无功,故知非易。书之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虽有用笔,亦当□□字势。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王守仁2

此所谓王阳明《书论》(图一)手卷墨迹,乃清人汇辑古人书论的一件典型的王阳明伪造墨迹。其内容分三段:

第一段参照了唐代书家的一些书论,古人对用笔的描述,如唐欧阳询《用笔论》:“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1以及永字八法讲的:点横竖撇捺折提钩的写法。竖先垂露,后悬针。垂露如中流砥柱,悬针若定海神针。

第二段直接录自唐韦续《墨薮》:“桓玄书,如快马入阵,随人屈曲屈,岂须文谱。范怀均(庆历草作约)真书有分,草书无功,故知简版非易。”2

第三段则录自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之第七跋的内容。原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3

通过对以上历代书家书论名言的汇辑,清晰明白地说明这篇书论内容完全不是出自王阳明之手。此外,就书法风格而言,更是风牛马不相及。作伪者用自己的笔墨抄录前人书论,笔墨呈现的气息都是民间坊间伪造的商品类行货,常常在作品中所钤印章及题跋,均以历代名人为主,此卷也不例外,所钤印有“内府珍藏”“枝山”“八大山人”,题跋有屈大均、徐渭等。因为此件不属于临仿本范畴,所以这样的臆造就无半点笔墨形似王阳明书风了。

无独有偶,笔者在论述这件伪作的同时,提供以下一件伪朱熹《蓬户》4诗卷墨迹,也可作为鉴伪的印证。传为朱熹《蓬户》卷(图二),2015年9月21日在嘉德拍卖公司出现,尺寸30cm×487cm,标为朱熹(款)草书诗卷,所钤印章有“宣德御宝”“太仆寺印”“内府珍藏”“松雪”“商辂”“允明”“徵明”“眉公”“王铎”“袁崇焕印”“八大山人”等偽印。诗卷内容为:

蓬户掩兮井径荒,青苔满兮履綦绝,园种邵平之瓜,门栽先生之柳。晓起呼童子,问山桃落乎?辛夷开未?手瓮灌花,除虫丝蛛网。于时不中不履,坐北窗,追凉风,焚好香,烹苦茗。忽见异鸟来鸣树间,小倦即卧康凉,枕一觉美睡,萧然无梦,即梦亦不离竹坪茶坞间。

以上所传朱熹《蓬户》诗卷,实为清人书录明代屠隆(号赤水)之作,其内容收录在《解人颐》5中,因此,岂有南宋朱熹抄录明代屠隆之语的道理,足见作伪者任意妄为,毫无常识可言!此《蓬户》手卷除收藏印累累外,也伪造名人题跋如文天祥、方孝孺、海瑞、唐寅等家喻户晓的人物。

进一步考察可知,所谓王阳明《书论》卷与朱熹《蓬户》诗卷,其实均出自同一作伪者手笔。两卷中所钤收藏印章内容同样,且使用的印泥无年代先后之分,皆是同一种颜色,这是作伪者所忽略的重要环节。

二、传王阳明《书论》(二)

宋楼钥曰:“尝问敷原王季中:‘古人篆字,何以人力在臂,今人无燥笔?云:‘古以笔为力,故移笔墨熳矣。”守仁。1

以上传为王阳明《书论》(图三)手迹,实系清人书录宋楼钥《题徐铉篆书帖》(图四)中的一段文字,与王阳明论书无涉。

楼钥(1137—1213),南宋文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言及徐铉者,字鼎臣,仕南唐,入宋官至散骑常仕,有《骑省集》三十卷,宋代著名书家,精小篆。楼钥于绍熙改元(1190)跋徐铉篆书《项王亭赋》墨迹,时年54岁。此册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便参照,附其跋文一则:

旧见岸老笔谈载骑省竵匾之说,近省敷原王季中、彦良、实襄敏诸孙。余及见其暮年,尝问古人篆字真迹,何以无燥笔。季中笑曰:“罕有问及此者,盖古人力在腕,不尽用笔力。今人以笔为力,或烧笔使秃而用之,移笔则墨已燥矣。”今观此轴,信然。子孙非不甚工,惜其自坏家法,反以端直姿媚售一时,后进竟效之,古意顿尽,但可为知者道尔。绍熙改元清明。鲒埼楼钥。2

面对楼钥的题跋与所谓王阳明书论内容,可以条分缕析,细加区别的。像这类伪迹存世量不少,不仅书法功力差,而且内容随意抄录前人书论及诗文,其作品信息与王阳明无半点关系。落款“守仁”两字更显造作生硬,所钤“王守仁印”(白文)“伯安”(朱文)两印属于任意妄刻,毫无依据,与王阳明传世印文相去甚远。

三、跋苏轼《乞居常州奏状》

正德癸亥清明节,阳明山人观于中天阁。(钤“阳明山人之印”)3(图五)

此手迹收录于清《晚香堂苏帖》卷十,该帖共十二卷,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旌德姚学经撰集,子姚在昇、在暹镌刻。初刻四卷,谓其曾祖继韬所得;续刻四卷,谓其祖士斌续增。以上王阳明题款乃刻在苏轼《乞居常州奏状》之后,此观款前后还有谢采伯、沈周、周必大、董其昌之跋。而近代碑帖鉴赏大家张伯英对此帖评价不高,曾云:“陈眉公《晚香堂苏帖》十二卷,乃近代著名之刻,姚袭其名而内容各异,帖肆呼为“小晚香堂”,以别于陈氏之帖……旧版云云,纯为虚语,以恶刻冒充名帖,学者每为所欺,不可不详辨之矣。”1诚然,此小《晚香堂苏帖》出现所谓王阳明观于中天阁的题跋必引起鉴赏者的注意。

据《余姚县志·古迹》载:“中天阁在龙泉山,取方幹“中天气爽星河近”之句,王文成(阳明)讲学于此”2。又案《余姚县志·山川》云:“龙泉山在秘图山西一里许,旧名灵绪山,亦名屿山(引《名胜志》)。……山巅有葛仙翁井,山腰有微泉,未尝竭,名龙泉。王荆公少时隐居读书于此(《嘉泰会稽志》引)。山半有神仙洞,高数丈,深不可测,宋高宗饮龙泉甘之,取十甕以去。中峰高处有石曰绝顶,石后名祭忠台”3,“台即绝顶岩石也,石旁刻三大字,为王新建守仁(阳明)书(《万历府志》引)。……瑞云楼在龙泉山北,王文成(阳明)所生处也。父华未第时,尝居是楼。(《万历余姚县志》引)。”4

王阳明父亲王华年十四,常与诸弟子读书龙泉山中,学者称为龙山先生(引《海日先生墓志铭》)。王阳明年二十二,会试下第,“即归余姚,结诗社龙泉山寺。致仕方伯魏瀚平时以雄才自放,与先生登龙山,对弈联诗,有佳句辄为先生得之,乃谢曰:‘老夫当退数舍。”5王阳明有《忆龙泉山》诗,“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6

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二十二日。王阳明在江西赣州致书余姚诸弟,自称为“龙泉山主。” 函曰:“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归与诸弟相乐有日矣。为我扫松阴之石,开竹下之径,俟我于舜江之浒。且告绝顶诸老纳,龙泉山主来矣……”7

嘉靖四年乙酉,先生(阳明)五十四岁,在越。九月,归姚省墓。先生归,定会于龙泉寺之中天阁,每月以朔望初二廿三为期,书壁以勉诸生曰: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承诸君子不鄙,每予来归,咸集于此,以问学为事,甚盛意也。然不能旬日之留,而旬日之间又不过三四会。一别之后,辄复离群索居,不相见者动经年岁。然则岂惟十日之寒而已乎?若是而求萌蘖之畅茂条达,不可得矣。故予切望诸君勿以予之去留为聚散,或五六日,八九日,虽有俗事相妨,亦须破冗一会于此。务在诱掖奖劝,砥砺切磋,使道德仁义之习日亲日近,则势利纷华之染亦日远日疏:所谓相观而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者也。相会之时,尤须虚心逊志,相亲相敬。大抵朋友之交,以相下为益,或议论未合,要在从容涵育,相感以成;不得动气求胜,长傲遂非,务在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其或矜己之长,攻人之短,粗心浮气,矫以沽名,讦以为道,挟胜心而行愤嫉,以圮族败群为志,则虽日讲时习于此,亦无益矣。8

又据年谱记载:“丁亥秋,师(阳明)出征思、田,每遗书洪、畿,必念及龙山之会。是年(即嘉靖十七年)传以诸生请建祠(阳明祠)于阁(中天阁)之上方,每年春秋二仲月,有司主行时祀。”9

因此,王阳明自少年时代至晚年,始终眷恋着姚江之滨的龙泉山,对故土的拳拳之心洋溢于字里行间。而这件写于龙泉山中天阁的观款需以考证。

关于苏轼《乞居常州奏状》,是苏东坡于元丰七年(1084)十月十九日哀情至切地请求皇帝“特许于常州居住”,上表后于次年二月初,朝廷才批准他居住常州。苏东坡遍游常州,留下许多诗文墨迹,晚年又终老于此。此件奏状书迹曾收入明末陈继儒汇辑《晚香堂苏帖》卷十八,并附天台谢采伯跋,又《阳羡帖》有周必大跋。清乾隆年间,由曲阜孔继涑摹勒的《玉虹鉴真帖》第七卷又收入了《乞居常州奏狀》,后有沈周、董其昌跋。而姚学经辑小《晚香堂苏帖》时,均将以上内容采集,而多出了王守仁一跋,究竟此跋是从别处移来还是王阳明确实在余姚龙泉山中天阁观览过苏轼《乞居常州奏状》的真迹?显然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早年曾留意过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由邵阳车万育汇辑《萤照堂明代法书》十卷,其中卷四收录了王阳明《人心不同说》《摹逸少中秋、郗司马、裹鲊三帖》两种手迹。如王阳明《人心不同说》(图六)手迹最后落款为“正德癸亥清明节,阳明山人书于中天阁”,这样就清晰地看到原来所谓苏轼《乞居常州奏状》的王阳明观款便从此处移来,并且做了手脚,即将原来的“书”改写成“观”,其他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小《晚香堂苏帖》冒充的痕迹,明显露出了马脚。那么《萤照堂明代法书》的王阳明《人心不同说》落款是否为真迹?答案也是否定的。因落款年份为“正德癸亥清明节”,而正德十六年间,无“癸亥”之年,凭王阳明一生治学严谨、绝不会去误写纪年的。

四、跋米芾书《方圆庵记》

余家余姚与杭州为属郡,其山川秀杰,罗于胸懷。而龙井为最。所谓方圆庵者宋辨才法师开山,而米襄阳书石存焉。余尝摩挲者久之,后守南赣王事孔棘迥忆官郎署。时与李空同诸君辈赋诗作字,已如梦寐。奚暇寻山水,复履其地读古碑耶。适友人以拓本见遗。如获旧珍,爱逾往昔。临摹一过,恍然于能通天地人者为真儒,能无异观者为真沙门。噫!此释也,而进于儒矣,岂独书法为艺林之模楷欤!

余姚王守仁书1

此所谓王阳明跋《方圆庵记》拓本手迹(图七),曾刻入清姚士斌汇辑的《白云居米帖》卷六。关于《方圆庵记》,系北宋元丰六年(1083)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寿圣院辨才住所方圆庵拜会辩才,二人讲经说法,十分投机。于是守一写了《龙井山方圆庵记》一文,以示纪念。米芾爱此文并为之书,原石为北宋元丰六年(1083)由陶拯刊刻。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召为书画博士。因举止“癫狂”,称为“米癫”,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书得力于二王,用笔俊迈,有“风墙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为“宋四家”。

《方圆庵记》是米芾三十三岁时的书作,为其早期所谓“集古字”时期之佳作,此间书法腴润秀逸,潇洒俊发,有晋人风度。据《金石萃编》记载,原碑高五尺六寸五分,广三尺五寸七分。凡十七行,每行四十八九字。又据《武林梵志》卷八记载:“元丰初,慧才律师授菩萨戒于南屏之雷峰,方羯磨,观音像腾空焰,映夺日灯。法真—(即守一)撰《证戒光记》,命公(即米芾)手书,勒石寺中。公于幽居洞之左岩,复磨崖书‘琴台二字。”1由此可知,守一请米芾书写的碑文尚不止《方圆庵记》一种。

而《白云居米帖》收录米书《方圆庵记》非原拓佳本入石,为清人临摹本充入。伪造此丛帖店主姚氏,兼伪造历代名人题跋。摹刻不精,去真甚远。时人对此欺世之举。厌恶殊深。为此近代张伯英叹恨道:“旌德姚氏刻《白云居米帖》,连篇累牍,无一真笔……元章固多赝迹,何鉴者盲于心耶!”

清钱泳《履园丛话》述:“嘉庆初年,有旌德姚东樵者,目不识丁,而开清华斋法帖店。辄摘取旧碑帖,假作宋元明人题跋,半石半木,汇集而成,其名曰《因宜堂法帖》八卷、《唐宗八大家帖》八卷、《晚香堂》十卷、《白云居米帖》十卷,皆伪造年月姓名,拆来拆去,充旧法帖,遍行海内,且有行日本、琉球者,尤可嗤鄙。”2

无疑此件传王阳明跋《方圆庵记》手迹,无须纵深考研,前人对此帖有过细察慎考,早已有“连篇累牍,无一真笔!”的明确定论。就此小楷跋文而言,当为清代善书者所伪,点画虽较为规整,但与个性鲜明的王阳明手书比勘,自然遒劲不足,趋于道媚了。

五、跋赵大年《山水册》

大年为宋宗室,而耽于绘事,山水之重峦叠翠,靡不摹仿入神,此册尤见精妙。展卷如溪山在目,万籁触耳,令人娱心悦志,终日亡倦者也。核毕因识数语。

王守仁(钤“王守仁印”(白文)  “阳明子”(朱文))3

赵大年即赵会穰,字大年,北宋汴京人,书画家,生卒未详。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主要活动在北宋后期神宗、哲宗之时。官至光州防御使、崇信军观察留后,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追封“荣国公”。工画山水、花果、翎毛,笔致秀丽,尤长金碧山水。远师李思训父子。其子赵伯驹为宋代著名画家。

此传托王阳明跋宋赵大年《山水册》手迹,大致可以界定伪本的出笼年代为晚清,就其点画习性根本不能与明人笔墨相提并论。其结体拘谨,用笔尖细轻佻,与王阳明书迹清劲豪迈、草法有度的书风相距甚远。这类伪王阳明题画之跋,因寥寥数语,便于作伪,存世数量也不少,需要认真加以区别的。

这件题跋墨迹在株式会社东京中央拍卖“2012秋季拍卖会”上出现,束景南等辑《王阳明全集补编》误收此篇,还将伪迹其中的“援笔”两字误释为“核毕”。

六、跋赵松雪《游天冠山诗卷》1

赵松雪游天冠山诗卷,诗法、字法真奇,二绝之妙,出入右军,兼李北海之秀润。书家得此,宗学之有传也。正德十三年四月十六日,王守仁识。〔钤“守仁之印”(白文)、“余姚王氏”(朱文)〕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他是宋朝宗室后裔,青少年时值南宋灭亡,后出仕元朝,官至一品。在艺术方面,赵孟頫是开一代风尚的人物,他通晓音乐,精于鉴定,诗文亦佳,尤其书画造诣很高,是元初画坛的领袖人物。

关于赵孟頫《天冠山诗》帖(图十),是赵书代表作之一。曾著录于明王珂玉《珊瑚网》书录卷九,标为《赵子昂诸贤冠山题咏》,墨迹真迹诗卷,曾归清翁方纲收藏,该书内容与《珊瑚网》著录一致。诗卷计有赵孟頫五言绝句二十八首,款署“道士祝丹阳,示余《天冠山图》,求赋诗,将刻山石中,为作此廿八首。延祐二年十月廿四日,松雪道人。”后面还有袁桷、虞集、王士熙的和诗;又王奎、林传和诗;吴全节并题七律一首;又马伯庸、杜本和诗。次长卷至清顾复《平生壮观》著录时,只剩下赵、袁、虞、王四家诗了。

清嘉庆乙亥(1815)年孟冬,八十三岁的翁方纲对收藏多年的赵孟頫《天冠山》诗卷作了长跋,对陕刻(即西安刻本 )作了辨别考证,论述颇为详尽:

近时所传赵书《天冠山诗》帖,在陕西碑林,康熙壬戌,建武邓霖以所藏伪赵迹勒石,后有伪作文衡山跋云:“天冠山在丹阳郡。”然丹阳郡实无此山,予蓄疑久矣。吴门友人徐袖东(观海)工书,精鉴藏,乾隆戊申秋,晤于南昌,持此墨迹见赠。适予按试广信郡,始知此山在贵溪,恰得手箧此卷来游此山,其丹阳乃是山中道士号也。松雪是年官集贤学士,在京师,安得有游此山之事?而陕刻伪赵跋云:“予昨游天冠山”,不知此诗乃是题咏画图之作也。此真迹深厚精腴,纯乎《兰亭》《圣教》神髓,自今可悬此为审定赵书之玉尺;其陕刻专趋侧削者,不待辨而明矣。江山秀气,文字精灵,五百年始得见庐山真面,信赵书第一神品也。2

以上是翁方纲对《天冠山》诗卷真伪的辩证,提到《天冠山图》只是指出“天冠山诗”是为“题咏画图之作”,而并非亲临游览天冠山后所作的诗稿。同样,清钱泳将此卷真迹刻入《札园藏帖》卷五,也作有跋文,其文内容与翁方纲观点相似,兹抄录如下:

北平翁覃溪(方纲)先生督学江右时,得赵松雪《天冠山诗》真迹,后题云:“道士祝丹阳,示余天冠山图;求赋诗,为作此廿八首。”时延祐二年,松雪在京师,官集贤学士,未尝至此山也。今陕刻跋云:昨游天冠山,且谓山在丹阳郡,不知丹阳乃道士号,而山在江西贵溪,足证陕刻之伪,泳以乾隆壬子岁初入都,谒先生于济南学署,出示此卷,赏叹者累日,忽忽几二十年,赏在心目。至嘉庆己巳七月,泳再入都门,始从先生借钩上石。闻先生得真迹后,适案试广信府,携此卷游山,与诸名士赋诗辩证,至数千言。名山妙墨,阅四百年始得见匡庐真面目,洵艺林快事也。次年五月刻成,因识于后。梅华溪居士钱泳。1

而西安伪刻本《天冠山诗》则款署为:“余昨游天冠山,见佳境,兴发偶咏鄙句,付主院者,越四年,装成巨册,索重书,故而走笔。子昂。”为便对照,兹就此前真迹卷28首与伪刻及伪王阳明跋文卷各24首目次、落款一并例表参证:

对此,赵孟頫书迹研究专家王连起在此帖的考辨中,直接说道:“这个作伪者,便是明代的詹僖(仲和)。此人籍浙江宁波,号铁冠道人。《西湖游览志余》记云:‘弘治中,有詹仲和者,亦学松雪书画,假梅道人为识,往往乱子昂真迹。……詹景凤《詹氏小辨》云:‘仲和法赵承旨(孟頫),几得其十之七,但笔法不精,偏锋一律,不能生变。就是指其笔法的单调,对照陕刻本可以印证,詹景凤所评是比较中肯的。詹氏所伪赵书,除笔法将点外,就是多作无年款书,而仅署‘子昂二字。偶有题识,亦多莫名其妙之辞……识语多‘率尔‘云尔‘故尔‘走笔‘偶作‘漫书等字句”。1笔者也较为认同以上的考证与辨析。

最后,再来读所谓王阳明跋《赵松雪天冠山诗卷》(图十一)这一卷情况,束景南《阳明佚文辑考编年》收录全文,兹附其考证:

赵孟頫游天冠山诗卷及阳明跋文真迹,长四百八十五厘米,宽三十五厘米,由该卷收藏者公布于“华夏收藏网”。按天冠山在江西贵溪城南二里,有三峰并峙,故称三峰山;因山巅方正,两隅下垂如冕、故又称天冠山,乃道家胜地。赵孟頫尝来游,咏诗二十四首,书丹立碑。此诗碑至阳明时当犹在,正德十二年春阳明赴赣经贵溪,当可见赵孟頫诗碑,其或即在此时得赵孟頫游天冠山诗卷。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正德十三年四月,班师,立社学……发南赣所属各县父老弟子,互相戒勉,兴立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四月阳明在赣大兴社学,延师教子弟练字歌诗习礼(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或亦即在此兴学延师之时,有江西学者送来此赵松雪诗卷,而阳明特为诗卷作跋,盖亦意在为社学子弟童生学字习诗之用也……。 2

通过对两种赵孟頫《天冠山诗》拓本的详细论述。不难发现《阳明佚文辑考编年》的考证,谬误颇多。

“华夏收藏网”乃为民间收藏交流的信息平台。每位藏友不论所藏作品真伪,均可以发布图文信息。而藏友提供的该卷《天冠山诗》墨迹确系旧物,发布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对此卷释疑解惑。笔者也对该墨迹的相关信息作了考证。可以确认为清代仿本,而其参照临摹的底本即是陕刻伪本,其中将陕刻本:“昨游天冠山”改成“近游天冠山”。其书法与赵孟頫真迹版本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又与陕刻伪本校对,其内容字距相近外,缺少顾盼生动,又上下文字之间的气势连贯已荡然无存,这是作伪者想刻意临摹陜本的结体点画的原故,反而失去了自然书写时的流畅。根据藏者先后发布的材料来看,该件伪作又被分割成几段,或许以充盈利,另一段最后有“弘治十六年三月,顾鼎臣谨识”字样,以笔迹而论,显然与“王守仁”款为同一个人手笔。更为可笑的是,在“王守仁”题跋的句子中将“传”字的单人旁错写成双人旁“彳”,如此离谱的跋文与错字,更无须去谈论文辞的精致与否了。

七、跋赵文敏《乐志论》

元代法书推赵文敏公为第一,闻公学书十年,不下楼。观此《乐志论》,书法精妙,洵堪为宝。正德元年八月

阳明山人王守仁识1

东汉仲长统著《乐志论》,是表达作者生逢乱世,向往隐逸生活的一篇短文。历代书法皆书录该文以寄托文人的情怀,诸如元赵孟頫、明祝允明、文征明等。

此所谓王阳明跋赵文敏《乐志论》手迹。束景南编《阳明佚文辑考编年》收录,并附云:“真迹见‘交艺网·阳明书院(河南郑州)上公布,无题。按此真迹(长一百四十厘米,宽二十二厘米)在二OO五年艺海狂飙拍卖会(北京时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上出现,并在‘南国艺术网上公布,知此文乃是阳明为赵子昂《乐志论》所作跋。盖正德元年阳明在京师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与京中文士以才名相驰聘,学古诗文,作书法,故多有此论书之文……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正德元年二月,上封事,下诏狱,谪龙场驿丞。”其说有误,阳明乃是十一月上疏抗论,下诏狱,至正德二年闰正月方离京师赴谪。阳明作此书时方在京师。2

其实此件跋赵文敏《乐志论》手迹系清人仿作之一,用词俗套,皆无深度,与王阳明书法毫无关系,无非署“阳明山人王守仁识”伪款罢了,并刻“阳明山人”长方朱文伪印钤之。此手迹用笔柔弱,无明人笔墨气息,所刻印章也不类明刻印风格,因此,束文所论有误。

责任编辑:张 明

猜你喜欢

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真正心平气和
阳明公园畅想——纪念王阳明置县平和500年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朱熹、王阳明对《大学》诠释之比较
话剧《阳明三夜》剧照
--(第一夜 新婚之夜)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因时致治”法律思想探讨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