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投资优化供给结构关键性作用
2019-06-20应晓妮黄昕
应晓妮 黄昕
为全面了解武汉市当前供给结构的主要问题及优化供给结构的经验做法,2018年9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研究”课题组赴武汉进行了调研。
一、武汉市供给结构的特点及突出问题
(一)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重镇特色明显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武汉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较大。2017年,武汉市第一产业增加值408.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5861.4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7140.8亿元,增长9.2%。三产比重近年来略有上升,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3.3∶43.9∶52.8逐步调整为2018年上半年的1.8∶43.1∶55.1(见图1)。
对比其他主要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武汉市的二产比重明显较高,在对标城市中仅次于郑州,远高于北京、广州等城市;第三产业与中西部地区的成都、郑州大致持平,低于西安(见表1)。
(二)技术要素供给较为充足,科技人才潜力很大
从要素角度看,武汉技术要素较为丰富,特别是科技人才潜力很大。近年来,武汉市R&D经费支出稳步增长,2017年R&D投入强度达到3.2%。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部支出的70%,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要力量。武汉市技术市场交易量在副省级城市中一直保持前列,2016年,武汉市输出技术和吸纳技术成交额均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居中部地区第一(见表2)。武汉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武汉市共登记技术合同14535项,吸纳技术成交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上升为第一位,输出技术成交量保持在第二位。
(三)企业多而不强,缺少有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
武汉市工业基础发达,企业数量众多。截至2017年上半年,武汉市已拥有2502家企业,超出排名第二的济南44.1%(见图2),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遥遥领先。企业数量虽多,但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标杆企业。截至2018年11月7日,在A股上市企业中,注册在武汉的企业仅有56家,不仅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顯著落后于杭州、广州、南京等东部省会城市,甚至低于西部地区的成都。
武汉百强民营企业中,2017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只有27家。其中,有16家企业在100亿元以上,3家企业在500亿元以上。百强民营企业户均营收70.4亿元,与同期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户均营收387.2亿元的数额有较大差距。此外,武汉市民营企业外向度不高,拓展海外市场能力有限,百强民企中有海外业务和海外收入的仅占22%,远低于全国500强民营企业62.8%的海外投资比例。龙头企业不多,导致对区域内中小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难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对周边资本、技术要素的吸引力。
(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低,企业研发强度有待加强
从行业角度看,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有待加强。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保持较快增长,但相对深圳、上海等地,竞争力仍然偏弱。2017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2.2%,而同期深圳已达58.9%(见图3)。
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较弱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研发强度偏低、技术创新动力不足。2016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强度为3.0%,而成都市为3.5%,西安市为5.9%,武汉市研发投入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中低水平。这一数据体现出武汉市技术要素供给的内生动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有待提高,进一步制约了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获得突破。
(五)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市属国企效益偏低
从经济主体属性看,武汉市国有经济体量庞大,市属国企效益不高,拉低了经济的整体效益。
受历史因素影响,国有经济在武汉市一直占重要位置。2012年,国有经济占武汉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9%。近年来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推进,国有经济比重逐渐下降,至2016年降为16%。虽然占比下降,但国有经济在武汉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年武汉企业百强排行榜中,国有企业占据78席。
国有经济占比较高,运行效益较低。一是市属国企集中在城建和公共服务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分布较少。从国企资产分布看,城建投融资类资产占比达到76%,城建投融资类国企承担的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项目难以形成稳定现金流及投资回报,利润相对较低,而纯经营类资产占比不到1/4,导致市属国企整体盈利水平不高。二是多数国企实力有限,产业支撑能力、示范带动效果、品牌影响力等均较弱,部分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根据武汉市国资委提供的数据,武汉市属国企中仅有2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017年,武汉市国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仅为2.41%,低于同期央企平均5.55%和地方国企平均3.1%的水平,运营效益偏低;武汉市828家国资企业及其权属企业中,亏损企业比重高达53.4%;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国资委监管企业中,武汉市国资企业总资产排名第6、净资产第5、营业收入第6、利润总额第9。
(六)基础教育供给不足,民办医疗质量偏低
从公共服务角度看,武汉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供给层次偏低,公共资金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民生服务需求,而社会资金进入这些领域的门槛又较高。
武汉市虽然拥有全国第二的高校数量,但在基础教育等具有较强正外部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上仍存在较大缺口。2016年,武汉市小学师生比为18.3:1,与师生比最低的上海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对标城市中处于中低水平(见图4)。
医疗产品供给相对较多,但民办医疗的供给层次不高,供给质量仍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武汉市社会办医院的数量虽占全部医院的34.1%,但床位数仅占14.0%,执业(注册)医师数仅占15.7%,注册护士数仅占13.7%。由于社办医疗无法享受到与公办医疗相同的职称评定、政府补助等优惠条件,很难吸引优质医疗资源。
二、武汉市引致供给结构问题的投资方面原因
(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有所下滑
受统计口径调整等因素影响,2016年,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负增长;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总量达7817亿元,略高于2015年水平(见图5)。从2018年1—8月的投资数据看,2018年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10%,与湖北省平均水平持平,投资增速较“十二五”时期明显放缓。
剔除统计指标变动对经济增长数据的影响,将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与全国其他主要城市进行横向对比,发现武汉市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有所下滑,但在对标城市中仍处于中上游位置(如图6)。在对标城市中,武汉市201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次于西安、深圳、大连、成都和南京,排名第六。尽管如此,武汉市未能充分发掘新的投资增长点的问题仍然较为明显,投资总量近年来一直徘徊在7600亿元左右。
(二)民间投资活力不足
从民间投资占比看,武汉市民间投资活力不足,导致民间投资占比近年来持续下降。“十二五”前期是武汉市民间投资增长最为强劲的时期:2011—2013年间,民间投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近年来,民间投资后劲不足。2016年,民間投资下降10.3%,大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降幅;2017年,民间投资略有回升,仍低于2014、2015年水平。
与增速下滑相对应,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近年来也持续下降。占比峰值出现在2013年,达到58.3%;2017年降至51.3%,下降7个百分点,与2012年同期持平。与之相对,2017年全国民间投资平均占比为60.4%,高出武汉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活力不足已成为掣肘武汉市投资增长的重要短板。
三、政策建议
(一)通过保持一定投资增速促进供给存量优化
当前,武汉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已达到较大规模,过度强调投资增速不合实际。下一步,须充分挖掘新的投资增长点,从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增加有效投资。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统筹设立并规范运作各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利用政府投资撬动闲散的社会资金,化零为整,扩大投资。二是完善税收、土地、补贴等优惠政策,释放全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热情,以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带动上下游投资。三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各地招商引资竞赛中抢占优势,吸引外部资本、技术向武汉聚集。
(二)在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探索新路
一是充分借助武汉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东风,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重点培育一批可作为产业标杆的高新技术企业,将武汉逐步建设成具有区域影响力、全国影响力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二是统筹协调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在不违背现行税收规定的前提下,加大对本地注册企业的减税力度;制订细则,在创新企业资质认定、税收抵扣减免等方面让企业真正享受到减税红利,增强对周边及东部地区优质企业来汉落户的吸引力。三是为本土企业搭建对外投资、对外交流的平台,鼓励具备资质的企业树立国际竞争力意识,拓展海外业务,增强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形成国际品牌。
(三)引导社会资本增加教育医疗领域高端优质供给
在满足基本民生服务需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消费升级所带来的社会服务需求的升级和多元化。去杠杆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能力受限,未来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增加教育医疗等民生服务供给并不可行,需要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加以补充。一是继续扩大公共服务领域对社会资本的开放力度,组建规模化的民办教育、医疗集团,鼓励社会资本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医疗、养老等服务。二是尽快落实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优惠政策,推动社办非营利性教育、医疗机构在准入、医保、用地、财税、投融资、监管以及个人执业、职称、社保、科研等方面,与公立机构及人员实行相同标准,享受同等待遇。三是灵活采取公民共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特许经营或购买服务、民建民营等多种模式,支持社会资本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将武汉打造成全国民办医疗、民办教育的标杆城市。
(四)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淘汰低效供给
目前,武汉市在推动国企优化布局、淘汰低效劣质供给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受低效产能存量大等因素影响,发挥市场优胜劣汰功能的障碍仍较多。一是要去除商业类国企无必要的过多特殊职能,使其能与其他所有制市场主体平等充分竞争,增强竞争优势,提高运营效率。二是允许部分效率低下、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破产清算,加大市属国企中低效或无效资产的处置力度,进一步清理僵尸企业。三是坚持淘汰过剩产能,保持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整治力度,推动其向绿色、高附加值的生产线升级,将“绿色武汉”打造成武汉对外发展的名片。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