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GIS的城市滨海游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19-06-20陈钟煊魏文静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基尼系数滨海福州

吕 梁,陈钟煊,魏文静,潘 辉

(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 350002;2.闽江学院旅游系,福建福州 350108)

游憩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游憩空间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市民的娱乐、锻炼、交往、旅游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据建设部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福州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67.7%,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和收入快速增加,休闲需求迅速膨胀,城市游憩用地供给与民众休闲需求的矛盾也日益凸显。2016年,在《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中,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依托“海丝优势”建设世界级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已引起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滨海游憩空间是“海上福州”主要的、特色的旅游产品,是福州海洋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福州滨海游憩空间的研究对于实现世界级、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从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来看,缺少对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控制和对游憩空间的统筹与整合。对于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对城市滨海区域游憩空间的类型、总体规模、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全面的了解,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进行整合,并为福州滨海游憩空间的统筹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国内关于游憩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憩空间的设计和规划策略[1-6]、结构形态特征[7-11]以及游憩质量[12-15]三个方面。如姜洪庆从规划布局、地域建筑、通道设计、开敞环境和承载内容五方面提出岭南城市游憩空间的设计策略,探讨如何通过游憩空间激发城市活力的策略[16]。许五军以赣州为例,分析其游憩空间与特色文化相结合的布局模式,详细阐述赣州在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堪舆文化等地域文化影响下游憩空间的打造策略,为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都市提供参考[17]。李明芳利用空间句法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来剖析烟台滨海游憩空间结构协同关系[18]。冯代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对深圳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质量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19]。对游憩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之后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为福州市滨海的4个区县:连江县、马尾区、长乐区和闽清市,总面积约4660.2 km2,包括了福州市主要的滨海区域,是福州市重点规划的区域。据福州市统计局统计,2006—2016年福州市滨海的4个区县的常驻人口增长了近20万,2016年有285.1万常驻人口,占福州市总人口的37.67%。

1.2 数据来源

通过网络收集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具体分为以下两个步骤:第一,通过对相关网站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信息进行收集,如福州市旅游发展委、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网站。第二,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集思宝UG905专业版手持GPS定位仪,对游憩空间进行定位,对网络收集数据进行补充和验证,最终建立了福州滨海游憩空间数据库。

2 游憩空间分类研究

吴必虎等针对使用者的不同将游憩空间分为“主要面向本地居民”和“同时面向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的游憩空间两类[20];秦学依据大小将游憩空间划分为室内游憩空间、社区游憩空间、城市游憩空间和地区游憩空间4类[21];吴锋根据游客动机将游憩空间分为主动性游憩空间、伴随性游憩空间、模糊性游憩空间3个大类[22];苏平等依据旅游地的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将游憩地类型分为自然观光、自然娱乐、自然运动休闲、人文观光、人文娱乐、人文休闲、人造观光、人造娱乐、人造运动休闲等9种游憩地类型[23];马惠娣则将游憩空间类型分为自给性游憩空间和公共性游憩空间[24]。金世胜以城市用地性质、人们游憩活动特征和重要程度,将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为9个大类,28个中类,50个小类[25]。张勋结合城市游憩空间的现状,将城市游憩空间划分为2个大类,8个亚类,52个基本类型[26]。钱冶澄则将游憩空间分为了旅游景点依托型、商业设施依托型、公共空间依托型、城市滨水游憩依托型和文化与娱乐场所依托型[8]。李明芳结合每个休闲区域为市民所利用的功能性质和相互关系,将游憩空间分为滨海城市公园、滨海广场、商业休闲区域、文化娱乐及体育场所、滨水休闲场所、旅游景区(点)、城市内部及郊区大型绿地、其它休闲场所[7]。综合以上研究,结合福州滨海区域现状,依据服务人群和场所功能,本文将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分为旅游度假型、公园绿地类型、文化型、商业型游憩空间(表1)。

表1 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分类

3 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王洪桥对景区分布特征的研究所用的方法[27],通过最临近指数、基尼系数和核密度分析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的聚集程度、各区域数量差异程度和布局特征进行了研究。

3.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28]。在地理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最邻近指数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表达式为:

(1)

其中,R为游憩空间的最邻近指数;De为游憩空间随机分布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n为游憩空间数量;Di(Si)为区域内游憩空间到其最邻近点的距离。当R=1时,游憩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分布;R>1时,游憩空间分布类型为均匀分布;R<1时,游憩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

3.2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作为描述区域空间的离散分布情况的重要参数,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地理学中,其公式如下:

(2)

其中,G为游憩空间基尼系数,n代表各区域内的游憩空间数量值,Wi为各区域游憩空间累计数量占总游憩空间数量的比重。其中G在0到1之间,当基尼系数取值小于0.2时,表明各区域游憩空间分布属于绝对平均状态;当G在0.2~0.3之间时,表明各区域游憩空间分布为比较平均状态;当G在0.3~0.4之间时,表明各区域游憩空间分布相对合理;当G在0.4~0.5之间时,表明各区域游憩空间差距较大;当G大于0.5时,表明各区域游憩空间差距悬殊。

3.3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强度可以清晰地反映区域游憩空间要素在空间上的分散和集聚特征以及这种形态的变化[29],其公式为:

(3)

其中,S为待估计区域游憩空间的位置;Si为以现有区域为圆心的区域游憩空间的位置;h为区域半径空间范围内第i处游憩空间的位置。

4 研究结果

4.1 数据库统计分析

如表2所示,通过数据库对各类游憩空间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共有960个,其中在马尾区最多,为406个,其次是福清市,为250个,最少的是长乐市,为115个。从不同类型来看,商业型最多,为507个,其次是文化型,为201个,最少的是旅游度假型,为116个。

表2 福州滨海各类型及各区域游憩空间数量统计表

4.2 最邻近指数分析

通过ArcGIS平台的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进行计算,得到不同类型游憩空间的最邻近指数(表3)。由表3可见,福州滨海游憩空间最邻近指数R=0.417<1,表明福州滨海游憩空间总体上分布为聚集形态。其中商业型的聚集程度最高,其最邻近指数为0.24;其次是文化型,其最邻近系为0.322;公园绿地型和旅游度假型虽为聚集状态,但逐渐偏向于随机,它们的最邻近指数分别为0.573和0.672。旅游度假型游憩空间主要依靠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的分布是由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共同决定,所以其分布是偏向于随机的。公园绿地型的服务受体较为广泛,各地差异较小,所以也偏向于随机分布。而文化型和商业型游憩空间的产生,会更多地依靠当地经济,二者皆会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聚集。

表3 各类型游憩空间最邻近指数

4.3 基尼系数分析

由表4可见,福州滨海游憩空间的基尼系数G=0.245,表明各区域在总体数量上差距较小,较为平均,但没有达到相对合理的状态。在各个游憩空间类型方面,公园绿地型的基尼系数G=0.159,小于0.2,表明该类型游憩空间在各区域数量差异极小,属于绝对平均的情况;旅游度假型和文化型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16和0.248,这两类游憩空间类型的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表明各区域在这两种类型游憩空间数量上差距较小,较为平均,但没有达到相对合理的状态。商业型的基尼系数为0.302,在0.3~0.4之间,表明该类型游憩空间在各区域的数量分布较为合理。

表4 各类型游憩空间基尼系数

4.4 核密度分析

图1为旅游度假型核密度强度图,总体上看,该类型游憩空间呈现南部强,北部弱的分布格局,分布较为广泛,有连片的趋势,其中形成了两个核密度强度高的区域,一个在长乐市,一个在福清市,连江县的大部分区域核密度强度较弱。从图2可以看出,公园绿地型游憩空间总体上呈现北强南弱的格局,分布范围较广,在长乐市、连江县和马尾区形成了一个核密度强度高的区域,其中在长乐市和马尾区核密度强度最高,福清市核密度强度较弱。从图3可以看出,文化型游憩空间总体上呈现“三足鼎立”,形成了福清市、长乐市和马尾区、连江县三个核密度强度高的区域,而且在此三个区域高度聚集。如图4所示,商业型呈现南强北弱的分布局,福清市形成的区域核密度强度最高,马尾区和长乐市次之,连江县最弱。如图5所示,福州滨海游憩空间整体上呈现中南强而北弱的分布格局,形成了两个核密度强度高的区域,一个在福清市,一个在长乐市和马尾区。连江县形成的核密度强度区域弱于前者。

图1 旅游度假型游憩空间核密度强度

图2 公园绿地型游憩空间核密度强度

图3 文化型游憩空间核密度强度

图4 商业型游憩空间核密度强度

图5 福州滨海游憩空间核密度强度

5 结论

游憩空间是城市游憩系统的载体,对城市的健康运转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对城市居民的心理和生理都有非常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建立福州滨海游憩空间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进行了统计分类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州滨海游憩空间主要分为4大类,总体以聚集形态分布。其中商业型的聚集程度最高,旅游度假型聚集程度最低。福州滨海游憩空间的基尼系数为0.245,表明各区域在总体数量上差距较小,较为平均。在核密度方面,旅游度假型和商业型呈现南部强,北部弱的分布格局。公园绿地型呈现北强南弱的分布格局。文化型总体上呈现“三足鼎立”,形成了三个核密度强度高的区域。

通过上述研究,在基尼系数方面除商业型游憩空间之外,其它游憩空间类型都尚未达到数量上的合理,尤其是公园绿地类型的游憩空间基尼系数为0.159,属于绝对平均水平,这就需要政府在进行城市游憩空间规划时注意各个区域不同类型游憩空间数量发展的问题,要统筹兼顾,确定各个区域将来要发展游憩空间的类型及数量。通过核密度分析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类游憩空间的分布情况,政府可以结合各个类型的土地测评,来对那些开发适宜性高但核密度强度低的区域进行优先开发,以此来优化游憩空间的分布结构。

猜你喜欢

基尼系数滨海福州
滨海白首乌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滨海顶层公寓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岳滨海 藏石欣赏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