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忆父母教诲情
2019-06-20任传华
任传华
雨应天气预报之约如期而至,从淅淅沥沥到倾盆而下,嘀嘀答答的雨水拍打着窗玻璃,坐在窗边手捧《中国家规》细细品读,雨声阵阵,书声沙沙。当看到“昔称幼学,早训家风”和“诲尔谆谆,性乃不移”时,我眼前不由地浮现出父母教育我时的影像,尘封多年的记忆被唤醒。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的老师,孩子的行为与性格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影响。往往幼时的家庭教育和人文氛围及生存环境也无形中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发展乃至铭记一生。
母亲是我人生之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我求知道路上真正意义的老师,同时还是我诸多老师中教育我时间最长的恩师,母亲集慈母与严师于一身。母亲师范幼师专业毕业,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母亲先后担任过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及职业中专学校教师,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可谓桃李满天下。母亲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对待学生和子女真正做到了“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从进幼儿园到读小学乃至上初中,一直追寻着母亲工作的足迹和手中的教鞭读书学习,始终在母亲言传身教和辅导教诲之下。我从呱呱坠地就随母亲住在校园之中,幼时就耳闻学生朗朗读书声和上课放学的铃声,因此从小就受到浓厚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诸多优秀老师的教导,这其中也有母亲这位辛勤园丁的灌溉培育。母亲立足三尺讲台,传承红烛精神。她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教我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导我首先应做诚实、勤劳、善学、守信之人。我上小学时母亲就严格要求我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她常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因此姐姐、我和妹妹从小就养成准时起床、不睡懒觉、叠被打水、扫地擦桌、晨起背诵课文、自己动手做早饭、饭后洗碗等习惯,这些儿时养成的生活方式一直保持到现在。母亲常常教育我不要因言语逞强,不要因小事结怨,要学会友爱谦让,所以当我有时与同学或朋友发生矛盾和争执时,母亲总是先严厉地批评和责罚我,然后再让我向对方诚恳道歉。母亲要求我做到对人要宽,对已要严,不计较他人,不放纵自己。俗话说:“爱之愈深,责之愈切。”每当我有了过错或学习马虎时,母亲就用竹尺子或教鞭狠狠地抽打我的手心或屁股,罚跪直到我认错为止。因此我见母亲总有一种既喜又怕的感觉,母亲在我们姊妹面前有一种不言自威的形象。受母亲影响,我高中毕业后考上师范学校,也曾有过当小学教师的经历。
诚信为人之本。记得我读初中二年级放寒假时,临近春节,母亲让我帮她一起去购买年货。我于是对母亲说想借两本书在过年期间看。母亲愉快地答应了,并揣上借阅证带我出发,我们先到县图书馆借了两本小说,记得一本是《红岩》,另一本是《林海雪原》。我将书小心地放在提包中,然后高兴地跟着母亲外出采买。当我们回到家中,我突然发现装书的包不见了,也许是买的东西和跑的地方多,不小心将装书的包放在什么地方忘了拿。我当时吓得额头上冒出冷汗。母亲刚放下年货正准备做午饭,听说借阅的图书丢了,立刻放下所洗蔬菜让我与她一同回刚才去过的地方寻找。当时已是中午,天空又飘起了雪花,加之上午购买年货已跑了整整大半天,我又累又饿,十分不情愿再出门,心想待过段时间再说。但当我看到母亲不容置疑的目光,立刻拿上雨伞冒雪与母亲顺原路寻找。当我们该找的地方都找遍了,多方寻问也毫无结果后,母亲毅然带着我重返县图书馆,母亲一边向图书管理员说明情况表达歉意,一边主动交纳两本书款和罚金,并交回图书借阅证。虽然图书管理员强调说只需补交图书款即可,但母亲再三坚持要交纳罚金和交回图书借阅证。然后母亲一手撑着伞,一手拉着我顶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走在回家路上。这时已是下午,我又冷又饿,非常疲惫,但当我望着母亲被风吹飘起的头发和脸冻得通红时,心中十分愧疚自责。而母亲温暖圆润的手使我全身感到一种暖意。每当想起此事,我眼前就浮现出母亲在风雪中前行的身影,眼眶顿时潮湿起来,母亲所教做人做事应诚实守信和无愧于心的道理成为照亮我前行路上的明灯。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母亲经常在我耳边说得两句名言就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和“腹有诗书气自华”。她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多读古今中外名著,母亲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母亲是一位语文教师,从小到大受母亲影响我特别爱好阅读和写作,喜爱文科,偏爱历史与地理。母亲常要求我背诵所学课文中的经典名篇,《劝学》《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捕蛇者说》《长恨歌》等经典文言文和古体诗词内容至今还记得。孩子在什么样的氛围长大,这是非常关键的。母亲努力为儿女们营造一个读书学习的氛围,她不仅为我们借书读、买书看,还为我们订阅《大众电影》《青年文摘》《小说月报》《诗刊》《今古传奇》《演讲与口才》等杂志,着力拓宽我们知识的广度和宽度,使我们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可以说是“书香浸润伴成长,润物无声慈母心”。
有一种爱让我无法割舍,它像空气一样时时供养着我,给我细雨暖阳,滋润心田,这就是父母的爱。母亲的爱温柔无私,慈爱无边,父亲的爱光明磊诺,真挚情深。儿时记得父亲总是工作很忙,早出晚归,经常忙到下班后很晚才回家,有时刚准备吃饭就有人来汇报工作,于是父亲就放下饭碗谈工作,待说完事情,往往饭也冷了,久而久之,父亲便患上了胃病。那时每当有人到家中找父亲谈工作,我都会主动为客人端茶敬烟,然后自觉地回避,这是父亲要求我们子女懂礼貌、讲礼仪,有规矩,做到识礼明理养成的好习惯,父亲从不允许孩子听大人谈话,更不许我翻看他办公桌的文件和公文夹。父亲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对事业锲而不舍地追求,对工作求真务实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
印象中的父亲工作起来没日没夜,星期天也从不休息。记得每当走进腊月,父亲就会开始安排春节节日物资供应,带队走访慰问。农历小年过后,父亲还会带领商贸战线各部门负责人到各供应网点实地检查商品调运储备和节日市场供应情况,我随母亲购年货时,常常能看到父亲在不同的地方与经理、营业员一同为顾客称盐、装糖果、打白酒、卖鞭炮,常常忙到腊月三十上午。农历大年初一,父亲又要组织县政府办、文化局等部门负责人一同走上街头边观看文艺演出边开展春联评比活动,母亲常笑称父亲是我们家里的“客人”。
每当我追忆父亲,一些情景就浮现在我眼前。1977年霍河水库建设大会战期间,身兼水库建设指挥长的父亲在施工一线寒来暑往座镇指挥,与十万参战人员一同顶风冒雨苦干,吃土垒灶大锅饭,住简易工棚,为水库截流建坝拼搏奋战长达一年三个月。1983年夏季郧阳地区普降暴雨,特大洪水来袭,地区盐业批发站工作专班到竹山县政府汇报汛期食盐供应情况,父亲闻讯后迅速安排组织车队到鲍峡镇、黄龙镇调运储备食盐,确保中转站食盐安全和汛期全县食盐供应。后来我调入盐业公司工作后,公司老领导还时常给我讲这件事,我从事盐业工作35年至今,说起来与父亲也是有缘。
父亲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年青参加工作时父亲就养成勤记笔记的好习惯,每当忙完工作后父亲都会静下来将当天大事和工作思路暨措施及将要所办急事、重要之事摘记在笔记本上,坚持不懈,从未间断,直到退休。若干年后,县志办主编找父亲了解史料,父亲找出保存好的笔记本,不仅时间、事件、经过详细清楚,而且当年全县粮、油、棉、牲猪收购及财税收入等数字也准确无误,父亲还认真撰写了数万字的珍贵翔实史料提供给县志办。父亲作为一县之长,写讲话稿大多数自己动笔,遇有工作报告或汇报材料他也是先自己写出提纲和思路交秘书,再由秘书撰写好初稿后交父亲修改定稿,父亲这种做事认真,工作严谨的作风至今仍深深感染着我。
撑起记忆之舟,打开思念之窗。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渴望知识和掀起自修热时代,父亲鼓励我报名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十堰分院经济管理函授本科班自修学习,四年函授临近毕业时要进行论文答辩,负责我毕业论文答辩的教授是市委党校的一位副校长。我当时正在十堰盐业批发部担任副经理,同时又身兼公司机关工会和团委工作,每天不是盐政稽查就是上市场访销,加之一时也不知如何下笔,我当时有些着急,回家吃饭时无意间说了此事,父亲却记在心中。又过了两天,父亲将我叫到身边,拿出了两张格子信纸让我看,原来父亲已帮我选好了论文方向,不仅如此,他还帮我拟好了提纲并收集了相关参考资料,详细地给我讲解写作思路与要点,让我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写论文。看到信纸,父爱之心跃然纸上,听完父亲指导,我联系实际很快完成了论文。负责我论文答辩的高校长对此篇论文给予了高度认可,认为论文观点新颖,立意高远,论据充分,论述翔实,当他详细地了解我创作过程后,高校长感概说:“你不仅有一位爱你的好父亲,而且你父亲还是一名称职的好老师。”
父亲善于孜孜不倦地向书本学习,勤奋不辍地向实践学习,做到知行合一。他在担任郧阳地区供销社主任时,经常带队下基层调研,深入县乡了解走访,不仅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情况,而且有的放矢地“解剖麻雀”,解决实际问题,下乡回来后写出有针对性的调研文章,在省、地区专业杂志上发表。父亲退休后仍爱看书读报,勤于学习,每当星期天我们回家都能看到父亲坐在阳台上读书看报。父亲要我做一个严于律己和有责任心的人,要做到心存善意、胸怀感恩、做事认真、不慕名利,懂得知足常乐、顺其自然,这是我至今仍遵循的做人准则。每当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惑时,我总愿请教父亲,他的真知灼见使我备受启发,往往他一句话就能使我心中豁然开朗。
儿时不知爹妈心,长大方晓父母恩。父母的教诲和深情在我的一生中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父亲好似我人生的灯塔,母亲犹如我冬日的暖阳,时刻伴随着我人生的道路。常常想起母亲牵着我上学报名的情景,想起父亲领着我到单位报到的情景;常常想起童年时夜晚起来见到母亲在书桌前批改作业、备课写教案的背影,想起父亲晚上在台灯下伏案工作批阅文件、修改文稿的身影;常常想起母亲辅导我学习的景象,想起父亲帮我排解工作难题的景像;常常想起母亲在校春季运动会上当裁判时神采飞扬的风姿,想起父亲在霍河水库竣工发电典礼上讲话时热情奔放的丰采,每每回忆起来就使我感到快乐温馨。
父德母爱博大深,殷殷期望哺育情。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人到了一定年龄,有了生活积累,才能猜度古人,理解父母。有许多道理和事情,年少时懵懂无知,并未理解其中的深意,当我们懂得理解的时候已不在年轻。当父母教导我们时,我们年轻一知半解或难以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我们身有体会和经历挫折方能明白父母的金句良言和良苦用心。当年父母对我的教诲至今受益匪浅,一生受用不尽。而父母如今早已故去,父母在人世,可以为儿女挡风遮雨,父母不在人间,无处述说酸甜苦辣。
怀念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时光,难忘倾听父母教诲的幸福时刻,那是我永远都回不去的甜蜜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