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法院系“王牌军团”》系列报道之二西南政法:山不在高但有仙则灵的“法学贵族”

2019-06-20祁彪

民主与法制 2019年21期
关键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校

本社记者 祁彪

2019年高考刚刚结束,被誉为法学界“黄埔军校”的西南政法大学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已经准备好迎接新一届学子的到来。

而在此前的历史里,这是她每年都会做、每年都会隆重准备的一件事,哪怕最初她曾有“稀烂”政法学院的“谐称”。因为她知道,正是彼时入学时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庞,经过她悉心培育后变成的一代又一代西政人,将会用厚实有力的双肩扛着母校继续前行,将会秉持自强不息、严谨求实的精神奔赴全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足堪大任的栋梁之材。

西政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拓荒史,也是一部百折不回、逆境崛起的励志片。在西政人的血脉中,融入了一种永不服输的倔强、一种战胜困难的斗志。近70年栉风沐雨,西南政法大学从歌乐山出发,经历辉煌、低谷、复兴,始终是我国西南地区最耀眼的政法院校“明珠”。

如今的这一代西政人,又一次做好了再创辉煌的准备。

因法际会歌乐山

歌乐山,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中部,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

几千年后,这里因法而聚,冉冉升起了我国西南地区的一颗政法院校“明珠”。

西南政法大学原名西南政法学院,其前身是1950年成立于重庆红岩村化龙桥由刘伯承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

>>左图∶数代西政人无数次走过的地方——西政老校区大门。 西南政法大学供图

>>右图∶西政老校区一角,这里承载了数代西政人的记忆和青春。 西南政法大学供图

在西政人看来,“革大”的爱国情怀正是“西政精神”的源头。西政“第一次创业”也由此开启。

1953年9月20日,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西南政法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建院伊始,学校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负责人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西政建院之初,即选择歌乐山下红岩烈士殉难之所作为校址,更是为着“以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教育青年、培养政法干部”。

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又并入西政。特殊的建校背景,使这所学校既会聚了法学名流又吸纳了实务精英,既秉承了深厚的法学传统又融入了公安教学的特色,西政也因此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

在这之后的20多年里,学校经受了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发展步伐逐渐缓慢。和所有遭遇“运动之苦”的中国高等学府一样,在“砸烂公检法”“停办政法院校”的浪潮中,西政曾被停办近十年。

“文革”期间的1971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许多高等院校包括所有的政法学院在这次会议上被决定撤销。

西政一批资历较深、在运动中饱受磨难的老先生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他们顶着自己头上已有的政治高帽,不止一次地给四川省、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写信,苦苦恳求保留学校。这段历史被西政人称为著名的“护校运动”。

当时的“护校运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曲终但人未散。1973年,最高人民法院通知西政“三不动”:人员不动、校产物资不动、图书不动。西政以这样的方式得以保全,而同时期的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等其他4所政法院校均被“五马分尸”。

希望的火种被保留,只待合适的时机,便呈燎原之势。

“稀烂”政法创神话

所幸,这个合适的时机并未让人等待太久。

在西政人不懈努力推动复校下,197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教育部联合报请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决定恢复西南政法学院。

1978年2月18日,国务院高教部决定,将西政列入全国首批重点大学。这个光环让西政人倍感鼓舞。得益于国家政策的不断眷顾,西政被批准提前于其他政法院校一年恢复招生。

“当院党委在办公楼底楼的过厅中召开全院大会传达中央这一决定时,大家欢呼雀跃,我们等这一刻等得太久了。”朱锐说。

作为“文革”前毕业并留校的老西政人,于2000年从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岗位上退休的朱锐,对那段记忆刻骨铭心。“中央批准我院复办时,党委号召全院同志要加倍努力,克服困难,一年准备,明年招生。当时,我院教职工队伍有411人,比‘文革’前1965年少131人,但仍保留有131人的教师队伍。校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470亩减少为230亩。校舍面积由原来的8.8万平方米,减少了一半多。学校的物质条件受到很大限制,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很艰苦。但是,总算有了一个可以继续奋斗耕耘的基地。”朱锐深情回忆。

在这片可供奋斗耕耘的土地上,西南政法学院迎来了新时期她的第一届、也是将来叱咤我国法律界的一届学生——西政78级。

“至今难忘到校第一天的情形:外墙红砖裸露、污迹斑驳,屋里门窗破旧、潮气逼人,像这样的一座破楼,部分还被‘川外’占据。”多年后,已是国家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周强如此回忆当时的情形。

正如周强所描述,当时的西政百废待兴,第一届学生从全国各地到了重庆后,被学校用大卡车拉到了歌乐山下烈士墓旁。校园满目疮痍,这一届学生的开学典礼还是在学校一个废旧游泳池里举行的。

“当时的西政校园内,到处都是正在开工建设的工程,就像个大工地,尤其是雨后更是泥泞难行。‘稀烂政法学院’的谐称便流传开来。”朱锐说。

即便这样艰苦的物质条件,还要与别人“分享”。

“复办初期,西政师生与川外师生混住,容易发生纠纷。1978年10月19日,两校学生因生活用水第一次发生抓扯斗殴事件,经市文委及时出面调停解决。1980年5月3日至5日,西政学生在校园上体育课时,把球踢进了正在上课的川外教室,两院学生再次发生摩擦。事情反映到中央,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中央派人来川,与省、市委领导商议,作出交叉居住的房屋限期调整的硬性规定。到1980年9月22日,两院住房交换完毕,才消除了因混住发生纠纷的情况。”朱锐回忆。

“西政所幸之处,就在于教师没有离散,图书资料没有流失。学校保留了一批当时在全国法学院系有名望的学科带头人,图书馆保有的图书数量在当时各政法院系名列第一。”78级学子、曾任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的宫晓冰说。

在此基础上,憋了一股劲儿的西政师生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西政加强基础教育,使学生有宽厚的基础知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增设选修课,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从78级到81级,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了重大发展。这种发展集中体现在课程的开设方面,必修课由20门增加到25门,选修课由6门增加到36门。到82级,专业课的比例上升到56%以上,文体课占25.4%。课程设置的上述变化,是学校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这就为后来进一步改革单科性办学体制,为西政增设专业、建系建学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同时,西政于1979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刑事侦查学专业。同年,西政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首批招研的专业有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制度史、法律思想史、法学理论6个学科,引领全国法学教育界。

更为重要的是,开放、自由和平等的学习氛围弥漫在歌乐山下。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当时针对“蒋爱珍杀人案”,在西政校园自发地掀起了一场学术大讨论。

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44团医院护理员蒋爱珍,因遭人诽谤诬陷,人格及名誉蒙受了严重的迫害和屈辱。她感到哭诉无门,忍无可忍,于1978年9月29日持枪对诽谤迫害者复仇,打死3人、打伤1人。

据西政78级学子张建田在《歌乐年华》一书中回忆:

“蒋爱珍杀人案”在78级同学中引起强烈反响。学校因势利导,组织全校各班级讨论。许多同学利用还处于“一知半解”状态的刑法知识,分析案情、发表评论、辩驳诘难。同学们敏锐的思维、探索真理的勇气和对时弊的大胆抨击,让该案在西政校园内持续发酵。1979年11月13日,校学生会应广大同学的强烈呼吁,在东山大楼的大教室里举办了蒋爱珍案件专题讨论会,极大地激发了78级同学们对所学专业、刑法构成理论、刑罚方法运用以及定罪量刑如何处理、刑法条款规定的人性感受、直接犯罪原因和间接犯罪原因等一系列学术问题的浓厚兴趣。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切的困难和险阻,都战胜不了那一代西政人复校之后的热情、希望、奋进和对于知识的渴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政取得了我国法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史上无法复制的神话:在2008年西政78级校友入校30周年纪念时,这届学生426人中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的有14人,比如周强、江必新、李少平等;知名的法学学者近100人,比如王敏远、贺卫方、龙宗智、梁治平、顾培东、邱兴隆等;此外,还有厅局级领导约100人。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数据只会更加耀眼。限于篇幅原因,我们无法一一列举这些人的名字,但是西政的校史将会永远铭记这些人。

有种说法称,从那一年开始,这里成了培养中国法学法律人才的摇篮,全国一半以上的大法官、大检察官、大学者、大律师都从这里走出。2012年10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来校视察时高度评价:“西南政法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推动了国家的法治昌明,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黄埔军校。”

>>西政78级师生合照剪影,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神话。 祁彪摄

有人评价说,西政的“新四届”(1978级~1981级)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成功典范。他们的学术或政治成就,对中国法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所谓“西南78级神话”的大致含义。

世纪交替话变革

1990年,时任西政院长高绍先用一首“长短句”,回忆了西政复校头一个10年的峥嵘岁月:“晴天一声‘复办令’,振奋起白发书生。犹记取写讲稿赤膊上阵,编教材沥血呕心。伴过多少寒夜孤灯,受过多少蝇扰蚊叮,听过多少蝉叫蛩鸣。师生切磋,牛毛毡斗室生春。愿倾平生所学,都付于学子莘莘。惭愧教授清贫,工资不满百,上课无酬,遑论奖金?仅凭着‘奉献’二字,支撑起一座学府,培育了数百精英。想当年‘东山再起’,危楼听课,泳池开会,竹棚练身。踏过多少泥泞路,占过几回日光灯。‘稀烂’二字常领略,到如今都成了甜蜜回忆,旧梦难寻。”

“特殊的经历,培育了特殊的感情。我想,如果当时学校的条件就已经很好,一切正常,一切正规,西政的师生们便不会有这种特有的强烈感受。这也和所谓‘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分外香’的道理一样吧,大家都格外珍惜这段校史。”高绍先说。

历史的车轮驶入上世纪90年代,西政进入了一段快速发展期。

1991年6月,种明钊教授被任命为西南政法学院院长。上任后,他便提出自己的计划,在他的任期之内,一定要办好几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更改校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1993年,西政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位西政80级学生、毕业留校任教的老师回忆:“1993年到1997年,是西政发展最快、步伐最大的5年,也是人气最旺、最有生机的5年。那个时候,学校哪个老师出了著作,发表了有影响的文章,全校师生员工都会议论、称誉,你能感觉到当时那种向上的气息,感觉到自己是在大学堂里。”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1995年4月16日,司法部根据国家教委“教计[1995]73号”通知,同意西南政法学院“改大”,种明钊成为“西南政法大学”正式挂牌的首任校长。

1995年5月26日,学校举行了挂牌庆典大会。时任司法部部长肖扬祝贺学校更名,题词“办好西南政法大学,培养跨世纪法律人才”予以勉励;司法部副部长肖建章、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秦玉琴及四川省、重庆市有关领导和20余所在渝高校领导到会祝贺。

对于这次更名,西政校史如此记载:这是广大教职工多年开拓进取和奋斗的结果,这标志着我校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为学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西政却开始面临新的更加严峻的历史考验。

有媒体曾如此描述那段经历:

当西政毕业生们带着西政人特有的荣耀和情结努力生活和工作的时候,他的母校却遭逢政策性变故:1997年年底“211工程”的失利,成为西政困境的标志。

所谓“211工程”,乃是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的重大构想——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的宏大工程。司法部当时所属的院校只有一个进入“211工程”的名额。时任西政校长种明钊说:“那两年,只顾得拼命创造条件以符合‘211工程’标准,学校为此扩大招生数量,也建立了一些虚设机构以‘充实’学校规模。”

然而,西政最终没有进入“211工程”。

“作为一个单科类的学校,有些规模是很难达到的。”之后,种明钊曾无奈地表示,“失利不仅意味着两年辛劳的白费,更意味着将不能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钱对这个学校太重要了。当时每年2000万元的财政拨款,70%用来发工资,科研投入、学校建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也就是从那时起到新世纪初,西政流失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才俊。其中,已故刑法学者邱兴隆,因为带走一批老师前往湘潭大学,至今仍被一些人视为“伤害母校最深的人”,甚至被称作西政的“叛徒”。不过,同时也有人对于西政当时的人才流失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认为这是西政对于全国法学教育界的一次“大输血”,对于全国的法学教育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然而,不管外界如何解读,这样的流失对于西政来说只能是“冷暖自知”。

而更令人扼腕的事还在发生。1999年年末,在那场全国范围内“高校合并”浪潮中,西政校园传出西政将被并入重庆大学的消息。这则消息刺痛了那些曾为西政的建立和复办付出全部感情的老教授,以及那些留在母校任教的忠诚奉献的“新四届”学生。时隔25年,西政上演了又一场“护校运动”。

西政最终被保住。而沉浸在护校成功后的亢奋中还不到一个月,改革浪潮再度袭来:西政遭遇了校史上又一场的变故——由司法部部属院校下放到重庆市政府管理。

对于这段历史,我国经济法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新中国第一代从事经济法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2019年5月刚刚被授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荣誉称号的李昌麒教授记忆犹新。他认为,正是在这一场场严峻的历史考验中,西政精神得以发扬传承并不断增辉。

而在官方的西政校史中,这段历史并没有如“文革”后期那次“护校运动”一样被详细记载。

不过,从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被称为西政的“第三次创业”。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步入快车道,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高校扩招和管理体制调整的大背景下,学校开始了发展历程中的第三次创业。这一时期,学校抓住机遇,勇对挑战,按照‘争优升格’‘转型升格’的办学目标,全力推进第三次创业。”对于这次新的“创业”,最为直观的变化就是西政新校区的建设:“在世纪之交,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我校当时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校学生人数由1999年的9397人到2001年的15870人,增加了59%。然而,沙坪坝校区仅有498亩,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2001年,学校党委分析了当前的发展形势,一致认为,占地面积偏小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从长远发展考虑,西政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拓展办学空间,下决心走出购地扩建新校区这一步。”西政81级学生、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回顾说。

2002年4月,西政渝北校区正式开建,当年10月即迎来了3500名本科新生,标志着西政“第三次创业”的发轫。

>>校史馆内,西政两个名字的传承。 祁彪摄

这一年,著名法学家龙宗智履新西南政法大学校长。“由地方来办全国重点大学,本身就很矛盾。全国性的大学本应由国家来办,现在交给地方,地方有压力。作为学校一方,无论是从地位上还是经费投入上都受到影响。地处这个地方,靠什么留人,这是西政的难题。虽然现在的高等教育并没有完全产业化、市场化,但教育人才实际上已经市场化了。在无序的竞争中,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中西部的院校,这些学校财力有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如此表示。

于是,龙宗智只能选择与时任西政领导群体齐心协力,尽力而为。

2002年7月,西政出台政策,最高拿出50万元引进高层次人才。

2003年7月,西政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6家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

新时代的新西政

沿西政雄伟的新图书馆拾级而上,有一条连接西政渝北校区宿舍和教室的主干道,这条路在2002年刚刚建成时,被学生形象地称为“绝望坡”,与1978年的“稀烂政法学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时道路两旁的树木都是刚刚栽种,无法遮阴,在重庆的高温天气里,每次上下课经过这条路,踩在被太阳炙烤的滚烫的路面上,真的让人绝望。这就是‘绝望坡’的由来。”2002级学生李明说。

本科、硕士、博士、留校任教,不知不觉,李明至今已经在西政呆了17年,当初“绝望坡”两旁的黄葛树和新一代西政人共同成长。此时的西政渝北校园,已是绿树成阴,生机盎然。

正如曾经的“稀烂政法学院”创造了“西政78级神话”一样,“绝望坡”孕育的也是一种希望,一种西政精神的传承、升华。

《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刘桂明曾用“视野、山野、在野、狂野”形容西政的精神:视野代表西政人虽偏居西南却胸怀天下;山野则代表西政虽发轫于歌乐山却成为耀眼明珠;在野则代表西政人虽居江湖之远,却常系黎民思庙堂之高;狂野则形容成长于歌乐山下的西政人有一股放荡不羁的狂放气质,敢于挑战权威,一切以学术为最终追求。

付子堂在回答记者什么是“西政精神”时,说了一段虽然略长但字字珠玑的话:“从1950年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发端,西政近70年的历史,是一部弦歌不绝、奋斗不止、与中国法治建设风雨同行的历史;几代西政人薪火相继,矢志前行,共同书写了中国法学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辉煌。近70年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西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从化龙桥‘革大’出生发端、歌乐山下西政老校区披荆斩棘,到渝北新校区破土拓荒,从复办的艰辛、坚守,到新时代的砥砺奋进,一代代西政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树立了一个个历史丰碑,也塑造了独特的西政学人风骨与学术品格,成就了‘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西政精神是西政的灵魂,是西政的‘文化核’,是西政的镇校之宝,是西政的核心竞争力;西政精神是西政人特有的文化品格,是西政人共同的价值选择,也是西政人共享的心灵密码!正是西政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西政人,举大体不忘积微,务实效不图虚名,博学笃行、厚德重法,历经创业之艰辛,终成西政之美誉!”

透过西政曾经的艰辛,荣耀与低谷、挫折与复兴,哪怕作为一个外人,都能够感受到西政精神包含的那种力量堪称伟大。

沉舟侧畔千帆过,西政如今正走在一条充满生机的道路上。

据付子堂介绍,西政正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另一方面,紧扣国家战略部署,在全国率先成立人工智能法学院、审计监察学院、生态法学院、监察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等,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政的法学一级学科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法学共同入围A级学科,并列全国第二。2018年,西政新增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7年12月16日召开的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以加快‘双一流’建设为中心任务,力争把学校建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这一奋斗目标。展望未来,我们将以争创一流、舍我其谁的信心,以和衷共济、卧薪尝胆的决心,以自强不息、滚石上山的劲头,持续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事业取得新突破、实现新作为,以优异成绩迎接2020年西政70周年校庆。”西政党委书记樊伟说。

在西政采访的最后,付子堂特意强调要与记者分享两个最新的好消息:2019年5月24日下午,在故宫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决赛中,西政学生代表队战胜清华大学代表队,荣获冠军,同时,2015级女生王楠同学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全场最佳辩手;2019年5月31日上午,第二届“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李昌麒教授授牌仪式在渝北校区毓才楼举行,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同志,专程来到西政为李昌麒教授授牌,以表彰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历尽千山,不改初心。

回首西政历史,雄浑、苍劲的西政校歌不禁在耳边响起:

“群山逶迤,两江回环;巍巍学府,屹立西南。自强不息,历创业之维艰;精思睿智,穷学术之浩瀚;博学笃行,育时代之英才。日新月异,志在峰巅;继往开来,吾辈当先;扬西政精神,垂久而传远!”

这首歌,既是对西政历史最好的诠释,也是对西政未来最好的展望。

猜你喜欢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校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食品安全治理的法治基础与法律完善
——评《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论留置权善意取得之否定
西南政法大学:育时代英才的“法学黄埔”
学校推介
法学
互联网行业相关地域市场界定的误区及解决思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