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堂设计探究

2019-06-19周宏花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品味绘本文本

周宏花

【摘 要】绘本阅读教学因为其图文结合、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语文教师的青睐。在绘本教学中能关注到文体特点,教师利用巧妙的设计,适当点拨阅读的兴趣、方法等,将会有效激发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绘本;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06-0204-01

有幸第二次现场观摩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建英的绘本阅读课《长大做个好爷爷》,深感好课如画,浓淡有致。本文以此为例,探讨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

策略。

一、精准有效的提示点拨

有时寥寥几笔的点拨,有时倍见精神的刻意提示都是吴老师教学的魅力所在。为学生点起阅读兴趣,点拨读书方法,点醒表达能力足见教师的智慧与情怀。

(一)点起阅读兴趣

课件换页呈现翻书效果,教师讲述传来动听声音,再加上故事和画面本身的美感,营造出了一个纯美的情境。莫说学生,就是听课教师也沉醉其间。初次听读的美妙体验开启了学生继续阅读的美好期待。如果说,“听”是走近;那么,“猜”就是走入。隐去故事中的部分,先猜猜,再读读。学生与故事不再“隔河相望”,而拥有了一种彼此熟悉的“亲近感”。猜读,立足文本,发散开去,读中有思,越读越有味。阅读的兴趣,也就在文本与“自我”的交互中慢慢升腾起来。

(二)点拨读书方法

优质的绘本教学,不单是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提升孩子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由乐读而会读,这是阅读教学的应然走向。吴老师首先提点学生,“画面”“色彩”在绘本中有着重要作用。再结合画面,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咀嚼圖画中的细节、色彩,感受画面所流露的情、所传达的意。甚至还引入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前后联系,相互比较,让学生发现了背景色调与情感基调之间的关系。没有出现一个“术语”,学生却很有领会。这深入浅出、挥洒自如的教学功力,恐怕来自于对“绘本”的文本形式与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

(三)点醒表达能力

绘本可以是审美的对象,也可以是表达的载体。读绘本,而不学表达,是可惜的。借助“绘本”学表达的方式无疑很多样,吴老师选择了利用文本空白,结合插图,让学生想象说话。当学生说得过于简单,教师适时提出要求——“把画面说活”,当学生遇到障碍,又给出适度的提示——说说人物的动作、表情、感觉。学生有了方向,有了扶手,话也就越说越完整,越说越生动了。不过,还不算完成,最后要请学生连起来再说一遍。教学就要这样,不疾不徐,落地生根。对练习说话的小朋友来说,获得了提升,对耐心倾听的同学来说,受到了启发。学生的表达力就在切实的语言训练中不断攀升。

二、意韵深远的留白

留白,就是留有余地——想象、品味、审美的余地。在这一堂低年段的绘本阅读课上,吴老师的教学“留白”余味深长,留下了情感的温度,留出了品味的浓度。

(一)留下情感温度

“死亡教育”对儿童来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但在这样一节以“温暖”为主题词的阅读课中,这个字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说出来,绘本的温馨、淡雅就被这个“生冷”的词汇破坏。书中,作者对“熊爷爷去世”的委婉表达其实是有意为之,作者要讲的是生命之美的循环延续。吴老师正是深知这一点,选择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处理方法——静静讲述,轻轻示意。即使当学生举手想表达读懂了熊爷爷的去世,老师都是让其放下举着的小手,只提醒“明白就好了,点点头,我们不说。”学生也许更能体会到:在深厚的情感里,有些话是不忍说出的。不说,既因不必,也因不忍。许多孩子在课上落泪了,这是心弦在默默无言中被不经意地撩动。

(二)留出品味浓度

一节课上,学生在文本里走了多个来回。刚开始的听读、猜读,接下来的细读、赏读,再到课堂结束前的默读。如此多层次的反复阅读中,学生把故事读懂、读厚、读透,读到了心坎儿里去。课堂需要热闹,更需要静默。默读的设计,真是点睛之笔。教师的引导、点拨只是推开门,真正能走进去,要靠学生自己。吴老师能留出时间给学生慢慢体悟、细细回味,在沉静中向文本更深处沉潜,课堂就有了生长力,“言有尽而意无穷”。阅读之旅其实并没有到此结束,就在每个人的心底刚刚启程。孩子们肯定不仅会渴望再次触摸今天课上学习的书籍,更一定把老师的建议——阅读更多亲情绘本的建议付诸实际行动中。

绘本,就是这样拥有着独特的教学魅力,在读、说、看、悟、想中不断锤炼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品味绘本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绘本
绘本
绘本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