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正沐阳
2019-06-19
话说我们四人都是初次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完全是小白啊,没有什么准备和经验不说,最開始的几天几乎就是在半飘飘然半惶惑的状态中度过的。
就拿挑选题目来说吧,一开始我们觉得,第二题智能式整体房屋的项目不要太酷哦,完全是比尔·盖茨级别的(你们可以自行脑补他那豪华的、网传要二十二万元人民币才可以参观的家)。可是不久我们转念一想,其实选择第一题过山车也蛮好的,而且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英明的令人高兴的决定——因为好玩儿。
用W的话说:“研究过山车的疯狂可能性,这难道还不够疯不够狂不够拉风吗?”
比如说,我们的其中一个想法是设计一种软性的轨道,让乘坐者不仅仅被绑在座位上鬼哭狼嚎,更会被轨道抛出去又收回来,我们还把这个设计命名为“毒蛇信子001号”——啊啊,想想都诡异刺激得恶心!
第二个想法,设计黑暗无尽头的悬崖感,模仿追赶和蹦极,还考虑为了增加心理上的压迫感和紧张感,是不是要在旁边加入鬼火兽的元素(见詹姆斯·达什纳米的《移动迷宫》)等等……
还有想法三,毛毛虫隧道,女孩子最害怕的,从一开始就有无数的毛毛脚从座位旁边缓缓升起,啧啧啧,亲密接触一下那些毛吧,那刺激程度简直是立方叠加……
可以说每个人都过了一把脑洞大开的、虚妄的刺激瘾,这也恰恰说明了我们这个选题有着明显的弱点——主观性比较大,使得整个儿主题显得比较感性。每人对于刺激程度的感受不一样,接受刺激的域值不一样,就决定了我们这个选题里的“刺激”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感受是比较难以量化的。
好在网络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资源,我们可以上网啊。国内这类研究比较少,有的也多半是广告,于是我们去查找国外的资源,找到一些过山车的系数和过山车的样式设计。我真的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过山车样式:坐式、站式、悬浮式,带翅膀和卷曲的,倒挂与开放式的,还有椅子尾巴中空的。虽然千奇百怪,但万变不离其宗。
为了保险,我们还是为刺激程度制作了一份问卷,问卷全名为《过山车惊险程度的有关因素与有关程度》,包括了过山车的材质、乘坐的方式,甚至还有那种人在轨道上面,头朝下的以及人正吊在轨道下的……在短短一周内,我们居然回收了500多份样本——感谢我们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们的支持,这一切拜万能的朋友圈所赐,对我们这样的小项目来说,人数已经够多了!
虽然我们获得了宝贵的关于决定刺激程度的系数,可是问题总是接着问题,我们在如何表达刺激的程度上花了很长时间,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把加速度放进去,人其实是感觉不到速度的,只能感觉到加速度。还有的问题就是调查结果和我们原来的设想产生了分歧,就比如我们原来认为过山车的设计中回环转圈越多,兴奋值越大,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它有一个递减的过程——当转圈到一定程度,你就没什么新奇感了,那么,什么才是最恰当的转圈点呢?
这其实和从高处俯冲下来是同理的。
经过争论和投票,我们最后将决定刺激程度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从下往上的部分是积攒高度兴奋和期待的心理预期,这个过程在速度上如果适当地放缓也会增加对刺激感的期待;从高点俯冲点的秒停顿同时也暗示了俯冲下来的加速度;当然还包括了回环转圈的晕眩值等等……
啊啊最厉害的是,我们居然没有外援指导老师,就我们四人小白帮!
最戏剧化的转折就在我们以为全部完成了项目的时候——最后一天,深夜11点,我们突然发现,我们代入公式算出来的刺激指数排名,和外网投票出来的过山车的排名完全南、辕、北、辙!
我们一下子傻眼了!
晴天霹雳!
而且Q已经被虎妈召唤回家了,怎么办?难道我们要放弃吗?眼看要结束的时候,却很可能要推翻重来,已经是倒计时了……
简直令人崩溃啊!漫咖啡也关门了!
当然,天无绝人之路——
至于说我们如何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在外面的石凳上进行讨论和演算,如何扛住秋天的寒意坚持了半个多小时,然后转战到W家,又如何在厨房里实验鸡蛋从高空落下的快感,打翻了酱油,吃光了蛋糕之类的事,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只能告诉你,凌晨三点半,我站起来觉得头和脚都像是飘着的棉絮,我才体会到什么是“浮尘”——就在那个凌晨,我发了很久都没有发的朋友圈,只有几个字:
终于可以上天了!
结果,我居然收到了好几个瞬间秒回的点赞,啊啊,看来还有比我们更小更白的亲们在凌晨奋不顾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