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河清:奉献“劳经”终不悔
2019-06-19张佳宁
张佳宁
杨河清,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北京市优秀教师。2000年至2012年,担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第一任院长,后担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在杨河清的带领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于2000年获得全国第二个劳动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2005年,在全国率先开设劳动关系专业;2007年,劳动经济学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进一步成为国家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博士点和硕士点,劳动关系博士点和硕士点。主讲的“劳动经济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主持建设的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建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专业改革试点专业。
恢复高考:厚积薄发 重返学府
作为“双料”老三届,26岁的杨河清幸运地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杨河清至今仍能清晰记得,在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为题,正式宣告废除大学入学的推荐制,恢复停止了12年的考试入学制度。杨河清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从工人变成了大学生,进入了北京经济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之一)劳动经济系。
在恢复高考前,杨河清是北京造纸厂的工人。因为“文化大革命”时只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且离开学校10年,杨河清并没有把握能考上大学,他心理压力非常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如果考不上大学,回厂之后的日子可能会比较难过。但心怀梦想的杨河清还是毅然决定报考大学。这个选择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文化大革命”时,“读书无用论”泛滥。在那些日子里,杨河清却读了一批政治经济学、哲学、史学方面的书籍,虽然其中的内容以他当时的水平并不能完全读懂,但他仍能坚持反复阅读。这种学习习惯的保持也使杨河清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杨河清认为自己考上大学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对他的影响:一方面,是他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毕业于北京大学,从小的家庭熏陶培养了他的人文素养和读书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学习经历,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让他学到了许多有益的知识,更让他形成了热爱读书、坚持学习的习惯。
扎根校园:年轻有为 仕途畅通
“入学之后,同学们都很兴奋,大家都把郭沫若题字的金字白底的校徽挂在胸前,我那个时候经常乘坐无轨电车从学校回家,引来全车羡慕的目光。”杨河清说。考上大学之后的杨河清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重返校园的机会。为了能够充分地学习知识,虽然家住离校不远的王府井大街,但他仍然坚持住校。他的学习成绩很好,毕业论文被评为当年学校少数的优秀毕业论文。
杨河清头脑灵活,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的他,策划、组织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活动。1980年,《大众电影》杂志在“文化大革命”后重新恢复了知名的电影百花奖的评选。杨河清得知消息后联系到了杂志社,表示可以组织大学生来参加这个活动,杂志社十分欢迎大学生们的参与,决定邀请北京经济学院的学生参加颁奖典礼。杨河清推荐了一位女同学代表全国大学生在颁奖典礼上致辞,并为获奖演员刘晓庆献花。电视直播了颁奖活动,在北京经济学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工作方面的优异表现使杨河清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青睐。
毕业时,时任北京经济学院院长袁永熙找到杨河清谈话希望他留校工作,这次谈话决定了他终生的职业发展道路。1938年,袁永熙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新中国成立前曾是中共地下党学生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1957年被打成右派,恢复名誉后,来到北京经济学院担任院长,是一位知识分子,一位老革命家。袁永熙告诉杨河清:“我们缺好的教员,更缺好的大学管理者和教育家,我希望你能留下来。”在袁院长的召唤下,杨河清决定留校工作。
1982年,杨河清留校工作后,很快就担任了校团委副书记;1983年,他又兼任劳动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1985年,他担任劳动经济系党总支书记。刚刚毕业几年的他,很快成为了学校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
那时,杨河清在教学、科研工作岗位上也十分活跃。20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从事就业、人才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人事管理学”“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古代官吏制度”“人事心理学”等课程最早的授课者之一。他担任《中国劳动人事百科全书》副主编,策划、设计、组织撰写了该书,他主编出版了《人事管理学词典》和《实用企业经营词典》,是《人事管理》(1985年)和《人事管理学》(1986年)等教材的骨干执笔人。此外,还合著出版了《中国古代用人趣谈》,参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二十一世纪文库》《企业家丛书》等系列图书的出版策劃工作。
海外留学:开阔视野 学无止境
仕途顺畅、成果显著,但杨河清却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一个特别的机会,杨河清迎来了人生又一次重大的选择。由于当年北京经济学院和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的合作,学校有了每年派遣青年教师去日本留学的名额。杨河清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尝试一下,毅然辞去了党总支书记职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日语强化班。在接下来的10年间,他赴日本留学,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和金融学博士学位。
谈起这段经历,杨河清认为自己的恩师任扶善教授对自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任扶善教授时任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主任,是我国劳动经济学主要创始人之一。杨河清当时担任学校校团委副书记、劳动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开展各种学生活动。“任扶善老师在一次与我谈心时提醒我,你年龄已过三十,必须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你现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必须的,但是国家、学校更需要业务过硬的专业教师,你有这方面的潜力,希望你不要被眼前的忙碌所淹没……”这次谈话对杨河清有很大的触动,也为他出国留学埋下了一颗“萌动的种子”。
自1986年3月派出第一批5名青年教师赴日本流通经济大学学习,截至2019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共派出近40人次青年教师赴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留学,这些教师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学、科研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学校各个学科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杨河清就是这些青年教师之一。
国外的留学经历给了杨河清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少启发,他把一些教育和治学方法带回学校,与同事一同分享。例如:在推行学分制方面,他参与了学校的有关研讨和设计;在研究生培养方式方面,杨河清就受到了日本“家庭式”培养方式的启发,他将自己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定期组织在一起探讨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阅读方法,或是提出各种学术问题供大家讨论。在做这些事情时,杨河清常将学生们邀请到家里,形成一种家庭的氛围。在这个模式下,教师不仅能够全过程掌握学生的研究进程,而且还会在大家庭的带动下,使学生之间增进了解、增进感情、互助互学、共同提高。在一些新观点、新现象出现时,杨河清还会借助微信设置一些讨论话题供大家研究讨论。
日本的留学经历更加拓展了他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杨河清本科期间学的是劳动经济专业,在日本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方向是发展经济学,博士是金融学。交叉学科的研究进一步拓宽了他的知识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不仅帮助他更深刻地认识劳动经济中的一些问题,而且通过硕士、博士的训练也让他在学术方面更加严谨、规范。在后来的科研经历中,他深深地感受到这种跨学科融合对劳动经济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反哺母校:肩负重任 重振“劳经”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理论与应用兼重的学科。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的前身是由原国家劳动部部长李立三同志倡议,于1954年创立的中央劳动干部学校,1984年以前劳动经济系为全国唯一劳动经济学科点。该系是我国最早建立劳动经济专业(1955年)、人事管理专业(1984年);第一批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93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998年);也是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六十多年前,该系第一期毕业学员还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光阴渐逝,光辉不再,有着悠久历史的劳动经济学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在慢慢走下坡路。
1998年底,杨河清从日本回国后,曾受邀到一家国有金融机构做高管。时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95年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合并)校长张理泉找到他做了一次长谈,真诚地挽留并希望他能担起重振学校劳动经济学科的重任。杨河清被打动,再次选择了留校工作,直到退休。2007年,又有一家国有金融培训机构以年薪百万邀他兼职,但是为了建设好刚刚获批的国家重点学科,也被杨河清谢绝了。
1999年,杨河清被任命为劳动经济系系主任;2000年,劳动经济系和人口经济研究所合并组建成劳动经济学院,杨河清任院长。经过不懈的努力,新建的劳动经济学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杨河清带领教师们共同努力,使学校的劳动人事学科重新崛起,再一次站到了全国同类学科的第一方阵中。
杨河清在任院长的十余年期间,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大力引进、自主培养,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打造了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在学校举办的“五个一”工程中,一直成绩名列前茅。在学科、专业创立新点、上层次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成了体系完整、层次丰富、创新引领的劳动科学学科、专业体系。2000年,通过二级学科申报获得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劳动经济学博士点,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障硕士点,他还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专业从二本提升至一本;2002年,获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硕士点;2004年,又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劳动关系专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2003年,劳动经济学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劳动经济学进一步成为国家特色重点学科;2009年,在全国第一批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2011年,成功设立了全国唯一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博士点、硕士点,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期设立了全国首批劳动关系博士点、硕士点。
杨河清主持建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及北京市特色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2年获批为国家级专业改革试点专业。2009年,他主持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及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他主讲的“劳动经济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他主持了10余项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国际合作课题,教学、科研获得政府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其他奖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的教材《劳动经济学》《职业生涯规划》被选为“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003年9月,杨河清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总工会主席的尉健行同志手中接过了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证书;2004年,杨河清被推选担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2006年,又被推选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2015年,当选中国人才研究會副会长,还担任着上述各学会下属十余个二级学会的会长、副会长。2010年,他的论文《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获得由中组部、人社部主办的全国首届人才发展论坛一等奖,时任副总理张德江等国务院领导亲自到会颁奖。
“国家重点学科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申请的过程复杂、艰难,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各种高水平的建设成果,它的申报有许多硬性条件,要在2007年申请国家重点学科,必须在2001年前获得博士点,必须已经获得省级重点学科……得知获批消息的时候我正在江西参加会议,丁立宏副校长给我打电话告诉了我这个好消息,当天我激动了一整个晚上。”在学科建设领域,教育界较为形象的比喻是,获国家重点学科指摘金,获博士点指摘银,获硕士点指摘铜。由此可见,国家重点学科被喻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最高峰”当之无愧。据杨河清介绍,当年,通过二级学科获批的劳动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只有两个:一个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个在中国人民大学。杨河清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是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长达五十多年的历史积淀及不断发展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肯定。
教书育人:雅致风范 呵护学子
“一个尊重你的学生,才是你‘真正的学生。一个受学生爱戴、尊重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的老师。”从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杨河清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帮助、引导,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有可能是毁掉一个学生。成长中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心、鼓励和激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杨河清曾带过两个来自农村的硕士研究生,刚开始她们缺乏自信,但在杨河清的鼓励帮助下,这两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双双获得了学校优秀硕士论文称号,并考上了博士,又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一个成为大学的教师,一个成为国家级研究院的研究人员。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杨河清认为,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杨河清看来,这种人格力量表现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广博深厚的学识。
2018年,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师从杨河清的刘贝妮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她的博士学业,成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的一名教师。她认为杨河清对她最大的影响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杨老師具有批判性思维、思想特别活跃,经常会让我们讨论时下最新的热点话题,慢慢引导我改变了固有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更能全方位思考,是他让我明白科研中保持一颗好奇心的重要性。”“还记得第一次听老师讲课,他在课堂上向我们娓娓讲述了劳动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由此衍生出来的各个新兴的、成熟的、热门的专业,最后,老师出人意料地借用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总结了劳动经济学的学科作用和地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杨河清一直把课堂教学当成一门艺术,他还曾创新采用“双教师对话式教学法”,两位教师在课上对谈交流式授课,同时与听课的学生互动交流,形式新颖活泼,氛围轻松。他还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和交流。课后,他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课题研究和国内外研讨会的机会,一有机会,他就会带着学生去各地调研,开拓视野。
学生们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广阔的知识面与极佳的口才所折服,这个在自己的学科内高屋建瓴的师长,说起其他方面来也头头是道、见多识广、引经据典。杨河清的生活富有雅致的情趣,与学生出差,见到沿途经过风景或者名胜,他会作诗;他也会在中秋之夜把自己创作的诗词发给学生,与学生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问题……
冬去春来,杨河清教过的一届届学生陆续毕业,已经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但他的风采却停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很多学生以各种形式对杨河清表示感谢,但他却总对学生说一句话,“你们是需要呵护的雏鸟,老师的作用就是在你学会飞的过程中保护你、帮助你,希望你们有一天能够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展翅翱翔。”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