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龄与性别对心脏形态学影响多排螺旋CT测量

2019-06-19徐倩郭志军白泽梅赵宝宏周海涛崔继岩

放射学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腔径线左室

徐倩, 郭志军, 白泽梅, 赵宝宏, 周海涛, 崔继岩

近年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检查作为临床评估疑似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重要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1],同时,利用最佳期相自动选择技术(Best phase)可以精确采集心脏各不同时期清晰图像。本研究通过利用64排螺旋CT Best phase技术获得心脏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图像,分析年龄与性别对心脏形态学变化的影响及其规律。

图1 女,59岁,舒张末期图像,冠脉CTA检查未见异常。a) 心脏左心房最大层面RL径(线1)与AP(线2); b) 利用4个心腔分界线1(前室间沟与后房间沟连线)与2(左、右房室沟连线)为测量基线,左、右心室RL径与AP径(线3-6)。图2 四组健康志愿者:a组(男,年龄≥60岁),b (男,年龄<60岁),c组(女,年龄≥60岁),d组(女,年龄<60岁)。d组左心室在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以及左心房在舒张期明显小于其它3组,收缩期小于a组和b组。两期右心室在60岁以下男性组均大于两个女性组。a) 收缩期; b) 舒张期。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6年6-10月,经行冠脉CTA检查的健康志愿者118例(年龄58.3±9.9岁)。①按年龄分组,60岁以上患者49例,60岁以下患者69例; ②按性别分组,男54例,女64例;③综合性别与年龄因素分为四组,a组(男,年龄≥60岁,20例),b (男,年龄<60岁,34例),c组(女,年龄≥60岁,29例),d组(女,年龄<60岁,35例)。

纳入及排除标准:①图像清晰,无伪影;②经临床综合检查并随访6个月以上心功能正常,并除外可能引起心脏大小变化的疾病,如高血压、肺心病、风心病、肺动脉病变、先心病、心肌病等;③冠状动脉CTA显示主要分支无明显狭窄(狭窄率<30%)。

2.仪器设备及扫描参数

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机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选择冠脉CTA扫描方案,使用扫描床内置的心电临护仪,患者禁食水4~8 h,心率控制在65次/分以下(必要时口服阿替洛尔,12.5~100 mg)。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下方10~15 mm至心脏膈面,在降主动脉设定感兴趣区自动触发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 mg l/mL)60 mL,然后以相同流率注射生理盐水30 mL,流率5.0 mL/s。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机架转速0.33 s/r,准直器宽度40 mm(128×0.6 mm),螺距0.2,standard模式,扫描层厚0.75 mm,以0.625 mm层厚、0.625 mm间隔重组图像。通过西门子最佳期相自动选择软件(Best phase)重组出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的影像,并将图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

3.图像后处理及数据测量分析

图像后处理:采用syngo.via Workstation工作站将所获得重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心脏相关参数测量。图像处理及相关参数测量由3名主治医师经过统一培训后独立完成(采用双盲法),测量结果取其均值。

表1 不同年龄各心腔测量参数对比分析

注:P<0.05示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相关参数测量(图1):①选取轴面左心房最大层面,测量最长径及垂直于长径的短径,分别为左房左右径(LR)及前后径(AP);②运用MPR技术以二尖瓣口为中心,重建出右心房及两心室均为最大的层面作为径线测量平面,经前室间沟与后房间沟作一条直线(线1),左、右心室最远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左、右心室的左右径(LR),右房最远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右房左右径(LR)。经左、右房室沟作一直线(线2),左右心室最远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左、右心室前后径(AP),右房最远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右房前后径(AP);③计算出各心腔LR及AP的乘积;④两条直线线1与线2相交所成左室方向的夹角为左室角(β)。

3.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性别与年龄均衡性检验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按年龄分组及按性别分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按年龄及性别分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标准以P<0.05代表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 果

1.以年龄分组各心腔各期径线参数对比

根据不同年龄把118例健康志愿者分为两组:A组(年龄≥60岁,49例),B组(年龄<60岁,69例)。两组间对性别进行均衡性检验,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826,P=0.363)。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A组左房LR径、左房AP径及左房两径线乘积(LR×AP)均大于B组(P<0.05)。其余各心腔LR径、AP径、两径线乘积(LR×AP)及左室角(β),A、B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舒张期左室LR径两组间比较P值为0.075。

2.以性别分组各心腔各期径线参数对比

根据不同性别把118例健康志愿者分为两组:C组(男,54例),D组(女,64例)。首先对两组年龄进行均衡性检验,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940,P=0.349)。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两心室LR径、AP径及两径线乘积(LR×AP)C组均大于D组(P<0.05)。其余各心腔LR径、AP径、两径线乘积(LR×AP)及左室角(β),C、D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舒张期右心房LR径两组间比较P值为0.089。

3.综合性别与年龄因素分组各心腔各期径线乘积对比

综合性别与年龄因素分组,118例健康志愿者分为4组,对各心腔各期径线乘积对比:a组(男,年龄≥60岁,20例),b (男,年龄<60岁,34例),c组(女,年龄≥60岁,29例),d组(女,年龄<60岁,35例)。60岁以下女性组左心室在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均小于其它3组(P<0.05),左心房在舒张期小于其它3组(P<0.05),收缩期小于60岁以上的男性组和女性组(P<0.05)。右心室在60岁以下男性组大于两个女性组(P<0.05)。右心房两各时期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

讨 论

心脏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心脏各心腔大小及其变化对患者疾病诊断、预后、治疗方案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4]。对于心脏增大的判断最早在胸部X线片上测量心胸比,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都是受限制的[5],也不能准确评估心室容积及左心功能[6]。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是心脏超声检查,但超声检查用时长,检查结果与检查者临床经验、检查手法明显相关[7-8]。心脏MR检查目前被认为是影像学评价心脏形态及功能的金标准,但其费用相对高昂及禁忌症较多难以广泛应用[9]。随着多排螺旋CT设备的不断更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胸部CT在临床疾病检查及肺结节筛查方面均得到快速普及和应用。研究显示带有心电门控的多排螺旋CT广泛应用于冠脉CT检查与心功能的评价[10]。随着心脏与冠脉CT的临床应用不断推广,辐射剂量的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11]。CCTA的飞速发展不仅使患者辐射剂量显著降低,通过一站式扫描还可以获得心肌灌注及冠状动解剖和功能学信息,甚至可以通过3D融合得到心脏的形态和功能[12]。也有学者研究非门控多排螺旋CT判断心功能的可行性[13],其评价效果优于心胸比的评估。Baque-Juston等[14]另辟蹊径,研究测量左心房-椎体横径比值来评价左房大小。但是,目前对于心腔大小的判定缺乏统一的CT诊断标准[15]。但不同年龄与性别对心脏形态学影响是在CT应用于心脏测量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16],本次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利用64排螺旋CT心电门控技术获得心脏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图像,分析年龄与性别对心脏形态学变化的影响及其规律。

表2 不同性别各心腔测量参数对比分析

表3 综合性别与年龄因素分组各心腔各期径线乘积对比

注:标a、c、c、d字母者表示与该字母组组间多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次研究分别对以年龄和性别分组时的另一因素,进行了组间均衡性检验(P>0.05),从而有效避免了两个因素的交叉影响。以60岁为分组标准,A组老年组(≥60岁)与B组中青年组(<60岁),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的左房LR、AP两值,A组均明显大于B组(P<0.05),而其余各心腔的相关测量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当人们步入老年后,左心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由于左心室代偿能力很强,因此这种由于年龄因素导致的左心功能下降,首先可能表现为左心房形态学改变,即各径线增大。以性别分组,C组(男性)与D组(女性)对比分析,两心室LR径、AP径及两径线乘积(LR×AP)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其余各心腔LR径、AP径、两径线乘积(LR×AP)及左室角(β),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进一步探讨心脏形态学变化的规律,本次研究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把118例健康志愿者分为四组,发现60岁以下女性组左心室在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以及左心房在舒张期均小于其它3组(P<0.05),收缩期小于60岁以上的男性组和女性组(P<0.05)。右心室在60岁以下男性组大于两个女性组(P<0.05)。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以年龄分组时,舒张期左室LR值两组间比较P值为0.075;以性别分组时,舒张期右心房LR值两组间比较P值为0.089。与统计学检验标准0.05非常接近。如果增大样本量进行研究,可能出现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此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左室角(β)是指四心腔分界线线1与线2相交所成左室方向的夹角为左室角(β)。以年龄和性别分组时,左室角(β)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主要在于:由于年龄因素主要影响左心房,而左心房位置较高,对左室角(β)影响小;而性别因素主要影响两个心室,两心室同时发生变化时,左室角(β)改变不明显。

总之,通过对多排螺旋CT Best phase技术获得心脏图像进行测量分析,随年龄增大,左房增大较明显,男性两心室明显大于女性。此次研究方法测量的是各心腔外径,因此不能区分心脏改变是源于心腔扩大,还是心肌增厚,但同时有效减少了心脏运动影响及对比剂使用的依赖,因此该方法可用于利用普通胸部CT对心脏增大的估测。另一方面,此项研究样本量较少,尚需增加样本量,进一步测量分析。

猜你喜欢

心腔径线左室
《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团体标准解读
二维超声房间隔平面切面扫查在诊治房间隔缺损中的应用价值▲
咳嗽昼轻夜重或许不是感冒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超声心腔内强回声在胎儿心脏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乳腺实质性病变的MRI定位研究:俯卧位与仰卧位对照
心脏CTA心腔内成像VR阈值不透明度曲线的调制与应用研究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及径线正常值的定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