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雨雅集社考
2019-06-19范志鹏
范志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古籍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民国诗坛新旧交织,新诗虽已萌发成长,而旧体诗词仍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上自领袖下至平民,其宴集唱和、友朋赠答、感事抒怀,无不以旧体诗词为之。相应的雅集结社亦为数甚多,这些社团大部分集中于京津江浙闽粤等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少①据曹辛华先生统计,民国旧体诗词社团数量为483个,“在地域分布上,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份的诗词社团数量排在前几位,湖南、江西、河南、黑龙江、天津等地则排在其次。”见曹辛华著《晚清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的类型、特点及其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今雨雅集社是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成立于西安的一个旧体诗词社团,发起者为周至路孝愉、长安糜国文等人。社员二十余人,社会背景复杂,其社课以诗为主,各体兼备,兼有少量词作,现存社集《今雨雅集社壬戌诗选》。以下主要从社名、社员、社作三方面对该社作具体考察。
一、社名
社名“今雨雅集”,“今雨”典出杜甫《秋述》一文:“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1](P6374)”后人遂以“今雨”借指新结识的朋友。该社主要成员赵继声在《今雨雅集社壬戌诗选序》中说:
今雨雅集社者,乃盩厔路禾父暨京兆糜仲章等,招萍聚青门诸名宿,结文酒之会,消遣闲愁,忘隐见之心,提倡古道者也。以觞以咏,有元嘉乐苑之风流;奚主奚臣,无永明芳林之朝忌。雁塔曲江而外,别续芳踪;杜陵韦墅之间,重寻韵事。申约章于尊酒,征同意于群贤。为期则雪月风花之赏,与时偕行;其地则林亭山水之游,从吾所好。例蠲刻烛,枚速班迟尽厥长;礼等晏毛,王后卢前序以齿。时则折柬飞来,嘉宾萃止;靓装藻野,卉服缛川。郊垧旷而逸兴飞,风日清而人意远。或答鸟歌而繁丝乱响,或按蜨板而新曲低吟。或酒榼琴床之属,席绿草以杂陈;或诗囊画之材,向青山以领取。莫不林壑清其顾眄,烟云荡其胸襟。游意想于古初,奔波涛于腕下。故能琳琅满目,连篇灿珠玉之辉;风韵绝尘,四座拥神仙之气。王逸少兰亭之会,千五载又值三三;石季伦梓泽之游,廿四人犹输两两。甚盛事也,可无纪乎?回溯斯会之成,起自壬戌上巳,讫于癸亥春初。除鸣琴弹棋、雅歌清吹,声影难绘、迹象莫求外,计共选得诗若干篇,志此鸿泥、印诸茧纸,弁言有作,雅命斯承。忆昔时以文会友,曾忝为骥尾之蝇;即今日用短形长,何妨著佛头之粪。虽摛辞之多累,实陈信而无惭。癸亥荷花生日①江南旧俗以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对应到民国癸亥(1923)年,阳历是八月六日。同社鄠县赵继声谨序于长安寓庐。[2](P401)
“青门”原指汉长安城东南之霸城门,后世逐渐成为京师东门的代称,又泛指退隐之地②《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云:“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召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青门外。”。“萍聚青门”则说明社员多非本地人氏,而是流寓或客居于此。这从今雨雅集社的一些社作中即可读出,如唐荣骥《春初喜雨》句云“回首江南家万里[2](P408)”,顾爕光《清明节图书馆即景》句云“高吟有客半江南,胜友如云雅趣探[2](P409)”,冯绳武《送春》句云“十载长安两鬓华,羡君得意复还家[2](P415)”,路孝愉《长安七夕》句云“我客长安二十秋,那堪华发已盈头[2](P438)”,彭昱东《九日登图书馆高台》句云“故园蓴菜忆江城[2](P447)”,可见该社虽僻处长安,社员却来自陕西乃至全国多地,其中南方人也不少。
既云结社,则必有社长或召集人,便于组织社员活动。“赵序”对此泛泛而言,只说“盩厔路禾父暨京兆糜仲章等,招萍聚青门诸名宿,结文酒之会”,可知主要发起人是路孝愉和糜国文。社员毛昌杰的日记中有明确记载:
(民国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即旧历四月二十五日,星期。今日国粹学社延余讲经,以无暇却之。至湖广会馆,今日社中同人会议,公举仲章为社长兼庶务,订每两星期聚一次,地点图书馆、湖广馆两处,早七钟至九钟,晚五钟至七钟,只备茶点,不用酒食云云。[3](P325)
糜国文(字仲章)为社长应无疑问,不过对照《今雨雅集社壬戌诗选》中所收之作品内容,其社集的时间、地点也并不拘泥于既定章程。清明、七夕、重阳等春秋佳日即是雅集之时,地点也不止图书馆、湖广馆两处,西安城南的宋园③宋园是民国陕西名人宋联奎的私家花园,在西安城南大雁塔西南一公里,东依曲江,南望终南,风景佳胜,一度是当时人们郊游的必涉之地。《今雨雅集社壬戌诗选》所收诗直接提及“宋园”者有唐荣骥《上巳后二日社中同人游城南宋园补修禊事》诗一首。也是他们雅集游玩的去处。图书馆,即陕西图书馆,旧址在今西安老城内南院门一带。湖广馆,即湖广会馆,在今西安老城内西南角梁家牌楼一带。
关于今雨雅集社的存续时间,赵序说“回溯斯会之成,起自壬戌上巳,讫于癸亥春初”,即阴历一九二二年三月三日至次年一月左右,为时不满一年。然在毛昌杰日记中,迟至民国十二年(1923)仍有关于今雨雅集社活动的记载:
(民国十二年)十月七日即旧历八月二十七日星期。今为至圣诞辰,孔道会及国粹学深君来越,以读礼不与祭未往。十二钟出门至图书馆,遇芝初,因同往雅集社。共到十余人,仍有隐语之戏,余与爽园各中十余条,余出十余条,猜去半数。毕觐文七律二首绝佳,内“秦地□□仍夏屋,皖江余事纪春灯”、“滑稽颠倒东方朔,影舞□心杜少陵”二联尤雅切而典重,真老作家也。[3](P366)
可见此时该社社集仍在持续,诗艺切磋之外,还有“隐语之戏”即猜谜活动。毕觐文④毕觐文(?—1934),名太昌,字孟和,河南罗山人。清末进士,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宣统间任河南高等学堂监督。入民国,历任河南督署总文案、河南省府秘书长等职,1932年引退后参与编纂《河南通志》。其人其诗则不见于《今雨雅集社壬戌诗选》,可能是后来加入。
二、社员
(一)社员数量
检《今雨雅集社壬戌诗选》,实得作者24人,“赵序”中的说法是“王逸少兰亭之会,千五载又值三三;石季伦梓泽之游,廿四人犹输两两”,金谷二十四友史有明载,“犹输两两”则说明今雨雅集社实际社员数尚不止24人,很可能是一些人的作品未曾选入“壬戌诗选”。
今雨雅集社社员社作一览表
(二)社员生平考述
《今雨雅集社壬戌诗选》是目前能见到的该社惟一的存世文献,其体例是于每首诗题下列作者姓名,而其他里籍、字号等作者相关信息一概未载,这就对考察社员生平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兹仅就其部分重要社员生平考述如下:
范滋泽(1885—?),字润芳,江苏上元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陆军预备大学堂(后改为陆军大学)学习,辛亥革命中为陆军第九镇炮标第一营营长,参加秣陵起义。辛亥后任北京政府参谋本部科长等职,先后授陆军炮兵上校、陆军少将衔。民国二十年(1931)任豫陕晋边区绥靖主任公署参谋长,二十二至二十六年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刘镇华)委员。此时以吴佩孚之荐任陕西督军署参谋长,民国十三年(1924)夏,刘镇华邀请鲁迅先生等赴西安讲学,范滋泽以“督军代表”身份参与接待。②参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亲历记》第475页;陈予欢著《陆军大学将帅录》第647页;单演义编《鲁迅在西安》第215页。
路孝愉(1876-1956),字禾父,法名正戒,陕西周至人。清末入江南武备学堂学军事,毕业后分发江南新军,在军中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中随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民国五年(1916)六月,陈树藩督陕,路禾父应邀返回陕西,先后任陕西督军署宪兵营营长、督军署军务课课长、某师参谋长等职。后脱离军职投身地方慈善事业,先后任中央赈济会委员、华北慈善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和省赈济会副主席等职,在西安等县市设立灾民工读传习所、济生孤儿院和粥厂,救活甚众。民国十六年(1927),与康寄遥等人一起创立陕西佛化社,积极推动佛教和慈善事业。解放后,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省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西安市救济分会副主席、政法委员会委员等职。③参见西安市政协文史委编《西安文史资料》第22辑第212—215页。
糜国文,生平难以确考,毛昌杰《君子馆日记》中多处提及。从赵继声《今雨雅集社壬戌诗选序》称为“京兆糜仲章”,可知其字仲章,长安人。“诗选”录其《长安七夕》句云“长安作客又新秋,五十年来误虎头”[2](P441),可知糜氏时年(1922)五十岁左右。“误虎头”用《后汉书》班超典,借以感慨儒冠误身,文人不能立功;毛氏《仲唐以照片见赠并媵以诗依韵奉答》有句云“抟击鹰鹯满九霄,谁知鸾凤在闲僚”[3](P172),说明糜之怀才不遇,担任的大概也是幕僚杂佐一类的闲职。
范凝绩(1879—1954),字紫东,以字行。陕西乾县人。幼秉家学,博览经史,有神童之称。光绪二十八年(1902)参加七县秀才统考,以第一名入选三原宏道学堂。四年修业期满,被西安府中学堂聘为理化教习,又应邀在健本学堂任教。宣统二年(1910)加入同盟会。西安光复后,秦陇复汉军政府大都督张凤翙任命他为乾州(今乾县)知州兼西路招讨使署参谋。时张云山正与升允大战于乾州,范参赞戎机,协助革命军坚守乾州四个月。民初再任健本学校教员,又任陕西省议会议员、武功县知事、省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民国元年(1912)联合李桐轩、孙仁玉等人在西安秦腔剧社易俗社。历任易俗社评议员、评议长、编审部部长、编辑部部长等职,先后创作大小剧本85个,并撰有《待雨楼戏曲》和《乐学通论》等曲学著作。先后主持编纂《永寿县志》《陇县新志》和《乾县新志》。建国后历任西安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文化艺术联合会委员、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④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乾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乾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32—42页。
毛昌杰(1865—1932),字俊丞,亦作俊臣,扬州甘泉人,清末民国间关中著名学者。少孤,家贫无以自存,奉母往西安依伯父毛凤枝,遂著籍长安。光绪丁酉(1897)科拔贡、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经济特科。先后任教于泾阳崇实、味经、凤翔凤起、三原宏道等书院,陕中名士闻人如于右任、胡景翼、茹欲立、李元鼎、李仪祉等皆出其门。辛亥后,历任陕西图书馆馆长、南京法制院参事,又任关中道尹。民国中陕西省设通志馆续修陕西通志,毛昌杰为总校。毛氏少治《说文》,次及经籍训诂考证,通许郑之学;旁及舆地、水道、子史掌故、文艺词章;以家学渊源,中年后益好研索金石,自致于精,为关中金石学大家。关中乃至国内外公私存藏金石书画,得其题跋者甚多。毛氏邃於学问而不事著述,殁后数年,门人搜集其诗文、日记遗稿付印,题为《君子馆类稿》。①参见毛乃疆等《毛俊丞府君讣哀启》,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赵继声(1871—1924),字鹤皋,陕西户县人,光绪壬寅(1902)举人。入民国历任陕西省教育厅总务科长、代理厅长、陕南道署秘书、汉中银行总理兼商税盐务局长等职,留有《渭滨文存》若干卷。②参见张凤翼撰《河南任用简任职赵君鹤皋墓志铭并序》(故宫博物院、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叁〕下册第366、367页。)按,赵继声卒后,毛昌杰曾为撰写挽联曰:“述慈亲懿行纾孺子哀思墨瀋淋漓独存遗迹;叹今雨不来如秋云易散骚坛牢落又失斯人。”称赵为“今雨雅集社健将”。[3](P408)
吴沧洲(1887—1978),原名斌,字古岳,安徽金寨人,少孤贫,十七岁时依岳父傅云(时任河南新郑县教谕)读书,婚后定居新郑。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开封陆军小学第一期学习期间加入同盟会,后被送保定军校炮兵科学习,毕业后在河南新军任职。辛亥革命中积极参与并组织河南开封、洛阳、新郑等地的革命活动。民国元年(1912)被选为河南省临时议会议员,同年4月任河南都督府参谋处主任参谋。民国三年考入陆军大学学习,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辗转入冯玉祥部,历任陕西督军署参谋长兼卫队混成旅旅长、总司令部参谋长、豫陕宣抚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热河抗日军前敌指挥官。抗战爆发后,吴沧洲奔赴抗日前线,先后任十一集团军少将参军、五战区行营中将办公厅主任。当选第三、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三十六年(1947)当选为国大代表。建国后,历任江苏省文史馆员和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④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南文史资料·第39辑》第77-78页;赵长海主编《河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下册第449-450页。
通过对今雨雅集社部分社员生平考察可以看出,这些人都不是普通的诗歌爱好者,也不是专业的诗人,而是在当时陕西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一定影响力和相当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其身份辗转于官员、军人、学者、文士之间,他们结社吟诗,更多的是借赠答酬唱联络交谊,抒发生逢乱世的感慨和自身抱负未舒的惆怅。
三、社作
《今雨雅集社壬戌诗选》共收录诗词作品147首,五、七言古、近体各体皆有,还有少量词作。其中七律数量最多,七绝次之。24位作者每人多至22首,少则1首,多数是上巳、清明、七夕、重九等春秋佳日登临雅集的社课,一部分是社员之间的赠答酬唱。前者如一批以“春初喜雨”、“留春”、“送春”、“麦秋”、“七夕”等为题的诗词作品。后者如顾燮光有《将之上海留别同社诸君子》2首,范凝绩、赵继声、张海澄各有《和鼎梅留别原韵》2首;陈景燿、赵继声各有《河朔访碑图题赠顾君鼎梅》1首、毛昌杰有《题范润芳兄小照》1首、张骥有《柬毛俊臣孝廉》4首等。此外还有一少部分是无关社集、赠答的作品,如冯绳武《闲居有作》2首、陶凤集《关中怀古》1首、吴沧洲《题照片寄家中》1首、彭济昌《仲冬望前二日感怀》4首等。
少数诗作之后附有评语,似非选辑者赵继声所加,因所录赵诗《河朔访碑图题赠顾君鼎梅》之后恰有评语“布局宽舒,造语坚卓,是颠扑不破之作,佩服无已”[2](P429)云云,显然不可能是赵氏自道。加评之诗在“诗选”中多属上乘之作,如唐荣骥《送春》:
人世繁华梦,回头事已非。为怜芳草色,竟带落花归。赤帝风云迥,青山雨
露违。一年期可待,且去勿依依。[2](P417)
莫非他提前在脚手架上做了手脚?吴国栋说王幸福死了怕是没人来找他的话,曾让李大头双眼放光,现在回想,他莫不是把王幸福作为目标?还有那两份赔偿数额完全不同的合同。我加快脚步。村子里的传言和猜疑像乌云在我脑海里翻滚,他们说,李大头先前是我们镇建筑公司的一名建筑工人,合同工,因为手脚不干净,被开除了,自那以后闯荡江湖,来武汉搞建筑,当工头,在我们村第一个盖起三层小洋房。村子里的人,佩服他的同时,也对他充满猜疑。他当包工头发生过事故,手下死过人,咋还能发财?不赔得蛋皮耷拉凳——裤衩都没得穿?他莫不是靠死人发财?
立意不落前人窠臼,哀而不伤,形神潇洒。评曰“浑成,归韵一联尤佳”,可谓一语中的。又如糜国文《长安七夕》:
火云退尽新凉集,唐宫故事艳今夕。针楼锁户暗生香,宫女如花罗衫碧。闲阶待月月生迟,七孔银针五色丝。天上人间情脉脉,可怜开宝以前时。前后千年等朝暮,银汉双星恒如故。长生殿瓦渺无存,金凤翻飞向何处。而今何处不烽烟,铁马金戈易管弦。旧曲怕闻河满子,新诗齐唱采薇篇。采薇言向南山道,道旁白骨萦荒草。云栈千寻蜀道难,秋风一夕红颜老。长信秋风落井桐,家家乞巧月明中。不知谁似天孙巧,今古年同人不同。我客长安二十秋,那堪华发已盈头。良宵回忆承平事,卧向檐前看女牛。[2](P438)
虚实错落,即事抒情,感慨深沉。而评曰“其兴会处似春江花月夜,其萧瑟处似秋宵风雨夕,王杨卢骆当时体,元白长庆集中寻不得也。盥薇三复,齿颊留芬”,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曹雪芹《秋宵风雨夕》固然是古人绝唱,糜国文此诗形肖神似,亦不遑多让,咏七夕而古今交融之情、家国身世之感,蕴藉隽永。诗属佳作,评也是诗家当行语。
毛昌杰《卜算子·留春》《卜算子·送春》、赵继声《蝶恋花·留春》《蝶恋花·送春》是“诗选”中仅见的4首词作。毛昌杰民国十一年四月十四日日记云“昨夜眠甚迟,枕上作今雨雅集社课,得词二首”[3](P320),即上述《卜算子》2首,可见该社社课体裁并不限于诗,而是诗、词皆可。大概社员中善于作词者不多,故收录亦少。《卜算子·送春》是其中艺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一首:
看遍帝城花,折遍离亭柳,无计留春转送春,此意君知否?但道勿相忘,何必
长相守,且嘱明年及早归,岭上寒香逗。[2](P417)
遣词命意虽不脱前人窠臼,但毛作胜在明白切题而自然流转。除了春秋佳日登临游赏的应景题咏之外,今雨雅集社社作中也不乏家国身世的感怀之作。如彭济昌《仲冬望前二日感怀》:
时逢西历庆年华,金尽床头弗计家。远客久羁儿久病,敢凭诗酒是生涯。[2](P452)
吴沧洲《题照片寄家中》:
一自离家日,于今已廿年。风尘孤剑在,湖海一身单。羞作阮生哭,谁怜范叔寒。聊将真面目,留与世人看。[2](P452)
同样是人生不得意之时,彭则感伤无奈,吴则依旧豪情满怀。再如陈景燿《麦秋即事》:
民困兵愈骄,邦分祸犹剧。漫云饱藜藿,惶恐向旦夕。憔悴虑岁供,流离逼盗逆。大户罹侵攘,仓廪少儋石。小户困胠箧,甕盎无颗粒。皇天眷黎庶,普庆秋熟麦。社翁贺陇亩,馌妇忙阡陌。笠簦力担荷,村巷谋蓄积。悲喜今占丰,愿言减徭役。世乱军需急,人愁糠秕窄。十载告勤劳,无方匡艰戹。储仓输粟缺,战地暴骨白。国本重小民,莫空守图籍。[2](P433)
军阀混战,盗匪遍地,小民遭殃,不但要负荷超量的赋税徭役,还须时时防备盗匪的侵掠,疲于应付,朝不保夕。作者感慨自己虽为官多年,却无救世济民之方,无限同情,以五言出之,尤觉沉痛。
虽然赵继声在《今雨雅集社壬戌诗选序》中声称结社的目的无非是以觞咏“消遣闲愁,忘隐见之心”,但是作为经历了清末民初一系列革命浪潮洗礼的弄潮儿,作为胸怀经世济民使命感的士人,作为新旧文化转型时期的知识阶层,他们的历史命运决定了其诗中除了“风花雪月之赏”和“林亭山水之游”之外,必然还会包涵更多的东西。
小结
上世纪20年代,今雨雅集社地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内地西安,社员不多,存在时间也不长,是民国众多旧体诗词社团中知名度较低的一个。但是通过考察今雨雅集社主要社员的生平和作品,可以发现这群人多是由清入民国的“名宿”,一些有旧功名在身,做过清朝的官;另一些则是各类新式学堂出身,部分还有日本留学的背景;甚或兼而有之。他们在清末即投身于维新和革命事业,多数也参与了民国初年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逐渐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局感到痛心和失望,虽有经世之志,实无匡时之力,亦少济民之方,于是纷纷落下潮头,将注意力转向学术文化、教育卫生、慈善救济等专门事业,先求独善,再图兼济。作为大变革、大动荡时代的深度参与者,其社、其诗、其人,对于研究新旧文学的兴替和转型时期知识人的思想演进历程,自有其不可忽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