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
2019-06-19俞福君雷存喜湖南城市学院
俞福君 雷存喜(湖南城市学院)
新时代、新常态、新技术、新产业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地方高校紧抓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要机遇,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思路引领下,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生态、新大学”发展格局。
一 应用型人才及其特征要素
我国现有12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层次和类型差别很大,培养的人才类型也应各不相同。粗略地可将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指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设计、规划、决策能力和创新精神,从事一线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1]
湖南城市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1234”人才培养体系,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大能力课程模块教育教学,培养具有“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和高素质”四项特质的应用型人才。
“实基础”是指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较深厚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本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应用”是指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利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管理和服务中的现实问题,所学能与从事相关岗位的核心技能有效对接;“有特色”是指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发展潜能和素质等方面有特色,适应一线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岗位需求,深受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好评;“高素质”是指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包括思想素质好,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潜质。
二 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1 大力倡导,国家政策激励与支持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高度重视行业和社会组织在促进产教融合方面的作用,把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把发挥企业的作用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从国家战略看,产教融合成为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路径。从政府治理看,产教融合要形成“政府宏观统筹,企业学校共为主体,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从教育发展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引导企业重视“投资于人”和学校主动“服务社会”的普遍共识,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意见》的出台,为应用型大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2 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实需要
应用型大学培养从事一线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在掌握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具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能力,从而进行岗位创新与自主创业,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2]从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每一项特质可以看出,要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对接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有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施工图”,生产一线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管理岗位需要什么能力的人才,服务部门需要哪些素质的人才,仅靠高等院校一方设计是不全面的,必须有企业和社会的参与,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是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必须有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始终坚持校企互动。一方面,通过互动逐步强化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可度和适应性,提高完善自我知识、能力、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人才培养,可以及时将企业对未来员工岗位需求融入培养过程,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潜移默化给学生,让学生在校培养期间得到企业认可、岗位认可。
再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达成需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四项特质中,“重应用”就是强化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最好的校外实践就是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管理服务一线,以顶岗学习的形式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直接接触,让学生最真实、最直接、最实用地感受实际生产和管理。
3 互利共赢,校企双方共同诉求
企业可以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很多资源,包括最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景、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育人文化和环境等。作为高等学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根据专业特点,寻找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建立育人责任心强、技术水平先进、管理理念前卫的龙头企业或多家企业共同参与专业办学的企业群,共同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联合开设应用型特色课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样,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营利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师资、设备优势为企业服务。通过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相关理论、理念,有机融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直接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将企业员工所需要的企业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接纳学生相对较长时间岗位实践,让学生熟练掌握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和素质要求,这些都是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骨干后备力量的重要举措。此外,高等学校自身所具备的多学科专业优势可以为企业培养高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企业员工提供相关培训,校企联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针对性开展企业技术攻关等,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正如《意见》所指出,产教融合形成“政府宏观统筹,企业学校共为主体,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校企以共同利益为纽带联合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三 推进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共同利益,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深入持久的保障,以深度产教融合推动培养创新人才是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的重要方式。[3]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企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1 校企联合,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研究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吸收企(行)业共同参加,认真分析应用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既要保证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符合国家标准,又要结合用人单位需求,设置紧密对接岗位需求课程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还要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办学支撑企业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备条件的专业可实行3(4)+1培养模式,理论和基本实践教学安排在前3(4)年在学校完成,最后1年全部安排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训练,通过建立有效体制机制,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实践锻炼,企业方负责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导,按企业准员工要求规范管理学生;暂无法实现3(4)+1培养模式的专业,可以探索3(4)+0.5+0.5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安排在企业,毕业综合训练安排在校内,毕业综合训练课题来自生产一线或管理实际,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与毕业综合训练指导。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全程监控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的情况,必要时安排指导教师现场考察指导。
2 对接需求,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
地方高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需求,制定明确的专业设置标准和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积极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湖南城市学院按照“做强城市建设类、做大信息制造类、提质管理和文化服务类、夯实基础类”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目标,整合现有学科专业资源、优化专业结构,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改革,积极进行传统专业改造和应用型特色专业建设。学校现有的51个本科专业隶属7个学科门类,其中工科专业有26个(含传统5个土建类专业),占50.98%。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理、艺、文、教、经多学科协调发展,城市建设类专业齐全的专业布局。
3 设置模块,优化应用课程体系
根据能力要求改革课程模块设置,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三大课程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相适应的课程群。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需求,分级分类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设置可供不同专业选择的课程“套餐”,并在教学案例选择、教学问题设计等方面突出专业针对性和知识应用性。课程整体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共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专业方向)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图1
4 引企入校,搭建合作共享平台
为学生提供优质实践教学平台是校企合作的优先考虑。引企入校一种形式是学校提供场地,企业将同时具备生产和实践功能的实际产品生产线建到学校,实现校企共同管理;另一种形式是共建研发基地(中心)。由企业或学校提供场地,学校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基地。学校安排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就生产技术改进、新产品开发等开展技术攻关。同时,在研发过程中吸收学生参与团队,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
校企合作融合程度较高的专业,校企双方可以依托一个或多个专业共建学院,实行共建共管。根据企业需求,实现整体特定课程模块植入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模块教材,共同完成教材编写和课程开设任务,并负责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实践教学,如我校与华为合编《智慧社会技术与实践》应用特色教材,并已开设相应课程。校企双方共同负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5 强化实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最有效方式和手段。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要对实践教学进行终结性监控,更重要的是进行过程性监控。校企双方通过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共同管理。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实践锻炼,企业方负责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同时,按企业准员工要求规范管理学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适合城市建设应用型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模式——“三环节”管理模式。即在实践教学的准备环节、中期检查环节、实践成果认定环节中融入全面质量管理和PDCA循环的质量控制理念,让学生更加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促使教师事先熟悉实践教学的有关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6 外引内培,加速师资队伍转型
学校转型,教师为本。应用型大学首先要建设一支精通业务、熟悉行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也要熟知行业规范,能够和业界对话。应用型高校教师要做到专业理论、实践能力与教书育人能力三者并重。校企合作一方面是从企业聘请专家、工程师来校授课,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利用企业实际生产岗位,为高校教师“双师双能”培养提供平台。教师在深入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要善于从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单独或与企业方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问题,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服务企业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达到校企双赢。
四 结语
应用型大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专业的设置与改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校内外专业实践平台以及科研平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行业企业参与,使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4]地方高校要加大应用型大学建设力度,全方位实施产教融合,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所在地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