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事业带富众乡亲
2019-06-19王修文
文、图/廖 涛 王修文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这是南阳市雅民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昭的梦想,也是她努力奋斗的方向。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我建议,要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培养、认证、激励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绩效考核,让新型职业农民有信心、有能力、有底气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大展才华、大施所能、大显身手,着力解决农村繁荣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赵昭通过一年的广泛调研,带着这个建议参加了今年的全国“两会”。
2008年,24岁的赵昭做了一个让亲朋好友看起来非常冲动的选择:放弃在郑州经营的“生意”,回到南召县太山庙乡冯庄村养牛。在深山里演绎了动人的财富故事,开启了精彩的“别样人生”。10年来,她的养殖场由当初的几十头小牛,发展到如今的年存栏优质肉牛800头,出栏1500头的规模,产值达1500万元。
在河南工业大学读书期间,她偶然在电视里看到日本神户牛肉一斤卖几千块。而她家乡的“南阳黄牛”享誉全球,与价格昂贵的神户黑牛处在相同纬度带上,但不过一斤卖几十块。同样是牛肉,为什么价格相差数十倍呢?这引发了她的兴趣和思索。之后,她注重调查市场、研究行情。通过调查,赵昭认为,南阳黄牛的品质优势和南阳的区域优势叠加,适合发展肉牛养殖业,培育肉牛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考上了大学,走出了乡村,过上了繁华的都市生活,大多数人不愿回到穷山沟里。赵昭说:“当时打工潮兴盛,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每次回到家乡,就感觉相对大城市的飞速发展,家乡越来越荒凉,心里很不是滋味。”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所学专业的思考,赵昭想带领家乡父老乡亲养殖黄牛,不用让他们再背井离乡打工增收。
赵昭深入周边贫困群众家里走访调研
赵昭在养殖场指导贫困群众喂养肉牛
建牛舍,购牛犊。创业之初,赵昭筹措资金养了四五十头牛,她和丈夫自行设计了二三百平方米的牛舍。没技术,没资金,她带着一颗不怕输的心,开始了创业之路。村民议论纷纷:“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可你倒好,又回来山沟里喂牛,咋都恁没出息呢!”乡亲冷嘲热讽,唾沫星子都能把人淹死,但她不为所动。一次,她公公生气撂出一句话:“我看你们养牛就是瞎胡闹!”这句话把她气得泪流不止。夜里,她拉着丈夫跑到村外的田埂上,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哭过之后,她变得更加坚强。没有养殖经验的夫妇俩边学边干,经历了市场波动、疫病袭扰、融资困难的风风雨雨,在磨砺中成长,没有退缩。因不懂养殖技术,一头种牛生病,注射青霉素过敏,价值万元的纯种夏洛莱公牛,在她面前痛苦地死去。为此,她坐车去郑州把图书城里把所有肉牛养殖的书籍都买回来,日夜挑灯阅读,强化学习消化;在网上与养殖专家交流、探讨;奔赴河南省农科院、南阳黄牛科技中心、西北农大等地拜访求经。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熟练掌握了肉牛疾病防治技术。
她坚持选用本地优质的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作为饲料,坚持使用“绿色食料”。她说:“做人要厚道,做生意要讲诚信,不能因蝇头小利而毁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养殖场逐渐步入正轨,规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膨胀。2012年,赵昭创办南召县犇犇养殖专业合作社,接着又成立了南阳市雅民农牧有限公司,“牛倌”越当越有滋味。
创业成功之后,赵昭没有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而是逐步构建起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原来,一头成年肉牛每天产生粪便约20公斤,堆积起来,既污染环境又占用空间,把牛粪作为垃圾处理又会增加成本。赵昭查阅书籍,请教种养大户,咨询农业专家,把牛粪变废为宝。牛粪不仅可以培肥农田,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作为种植菌菇的基料,庄稼产生的秸秆又可以加工成饲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在企业运转越来越顺畅的同时,赵昭购置了机械设备,收购玉米秸秆加工成饲料,收购范围辐射到社旗、方城和宛城区,农户每亩又可多收入200多元。冯庄村有养牛的传统,赵昭把研配的饲料以成本价提供给村民。散养户的牛生病了寻求帮助,赵昭把兽药免费送给他们。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赵昭通过金融扶贫、产业帮扶等,先后带动2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一些在她企业务工的贫困群众一年收入2万多元。
从创立公司到带富乡亲,赵昭一路成长。她常常表示自己是一个职业农民,对国家的“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很多的思考。她呼吁更多有想法、有勇气、有能力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在特色产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新创造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梦想会越来越近,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赵昭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