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饲模式下宁乡花猪商品猪的生长肥育性能分析
2019-06-19张四阳喻金娥陈方志任惠波李志强彭英林喻晓丹杨仕柳
张四阳,喻金娥,朱 吉,陈方志,任惠波,李志强,彭英林,喻晓丹,杨仕柳,
(1.湖南省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宁乡 410600;2.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31;3.宁乡市畜牧工作站,湖南 宁乡 410600)
时下,花甲之上的人们怀念儿时的土猪味道。那么,何谓土猪?五千年华夏文明留下的土著猪种也。又何谓儿时的土猪味道呢?学者张伟力“满口都是风味物质的交响曲”所阐述的“肥美”也[1]。之所以土猪味美,是因为生长慢,慢速生长风味物质才得以浓缩和富集。
蓄脂力强、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今人对宁乡花猪种质特点的描述,延安五老之谢觉哉在时于1956年12月4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关于相猪》一文中更直白地指出是“肉香汤甜”[2]。为保证宁乡花猪内在品质,坚持宁乡花猪的历史养殖文化,实施了“配合饲料+青绿饲料”的饲养模式[3]。在回归这一传统饲养理念的基础上,分别于2018年5月4日至9月26日和9月27—28日在宁乡花猪国家级保种场湖南宁乡花猪资源场进行了饲养试验和在湖南现代资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水屠宰线进行了屠宰分析,以探讨限饲模式下宁乡花猪阉猪的生长强度和屠宰性能。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猪及圈栏条件
试猪选自2017年12月29日至2018年3月9日出生的宁乡花猪阉猪84头,饲养于实心地面的双列式、南北向可全敞开猪舍,圈栏紧邻,按走道左右对称每两圈设定为1个重复、共6圈3重复,每圈14头试猪。试猪生长肥育期以体重为调查时点,分别设定为25 kg(试验初始体重)、35 kg、60 kg和75 kg(试验结束体重)。
1.2 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试猪饲粮由风干饲料(精料配合料)和鲜青饲料两部分按原样重量比组成,根据试猪不同体重阶段即相应于前期、中期、后期,精料配合料分别为90%、80%、70%和鲜青饲料分别为10%、20%、30%。饲粮中除添加钙、磷、赖氨酸和食盐外,无其他任何添加物质,详见表1。
1.3 性状分类及调查
试猪调查性状包括体重、料耗和屠宰,性能上主要设日增重、料重比、生长强度、屠宰率等类别。其中,试猪同磅逐一过秤、全群同车一次运抵屠宰仓库,自起运间隔5 h、29 h分别两个批次屠宰。流水线作业,胴体缷头、摘肾、去板油和留蹄、留尾。
1.4 饲喂方式与日常管理
试猪按表1饲粮饲喂,精料湿拌、青料切碎,精青拌和,地面撒饲。日喂3次,每次以8.5成饱(地面饲料舔舐干净、能落睡、但一旦人进舍或有响动即起身张望要食)为度。用自动饮水器自由饮水。圈栏每天上、下午各清扫1次。防疫保健按常规实施。
表1 试猪试验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1.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饲养过程中,2头试猪中途患病于60 kg体重前被淘汰,但其体重数据被保留进入统计。屠宰过程中,因流水线作业把握不当,失去了4头试猪数据。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胴体留蹄、留尾,故增加了白条重量(头与带蹄、尾的胴体重量和)和白条率。统计分析采用了SPSS 12.0版本软件,对相应性状数据进行F检验或t检验,结果用平均数±标准误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重与日增重
饲养试验自试猪平均体重24.79 kg初始入试至78.22 kg试验结束,相应于Ⅰ、Ⅱ、Ⅲ重复,全程饲养期分别为145 d、145 d和142 d,平均日龄分别为253.71 d、242.08 d和235.23 d。该生长期间,试猪的阶段体重和日增重的统计结果如表2。结果表明:1)试猪体重,除初生重外,生长肥育期的4次体重重复间具有极显著差异;2)相应于初生至25 kg、25~35 kg、35~60 kg、60~75 kg、25~75 kg、初生至 75 kg等阶段,日增重分别为 244.18 g、327.60 g、360.37 g、405.49 g、370.50 g、317.84 g。除 25~35 kg、35~60 kg两个阶段重复间具有极显著差异外,其他阶段日增重重复间均无显著差异;3)试猪日龄,重复间具有极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反映了两个方面:一为基于非因子对比试验的考虑,试猪按原圈(而未按体重顺序重新混群)入试编组;二为试猪体重重复间具有明显差异,但其生长态势却基本一致。
表2 试猪体重及日增重
2.2 生长强度
日龄梯级和体重梯级下试猪初生体重、出栏体重,以及初生至25 kg体重阶段日增重等数据统计值列于表 3。应用生长函数模型 a(1+x)d=b[4],求取了全群84头试猪分别以初生重为基点和以初始重(阶段体重的初始值)为基点的日增体重百分率。其中,以初生重为基点的日增体重百分率相应于初生至25 kg、初生至 35 kg、初生至 60 kg、初生至 75 kg等4个阶段分别为3.37%、2.73%、2.09%和1.82%;而以初始重为基点的日增体重百分率相应于初生至25 kg、25~35 kg、35~60 kg、60~75 kg 等 4 个阶段分别为3.37%、1.10%、0.78%和0.59%。很显然,分别由试猪体重4个节点形成了以初生重和初始重为基点的两条生长曲线。前者呈平缓下滑势,后者则呈掉落下滑式。诚然,这是由于前者为固定基点、而后者则为变动基点所形成的。基于这一认识,再分别观察日龄≤240 d、240~260 d、>260 d 和体重≤75 kg、75~85 kg、>85 kg各3个梯级下生长曲线态势,则呈现:1)3个日龄梯级和3个体重梯级下2个基点(初生重与初始重)间与整体(合计)所呈现的平缓和掉落高度一致;2)以初生重为基点,3个体重梯级下的3条曲线从至高点到至低点及其下滑态势几乎完全一致,而3个日龄梯级下的3条曲线态势则显然不同,明显地呈现出生长强度与日龄的负相关性;3)以初始重为基点,也同样地呈现出试猪生长强度与日龄的负相关性。详见表3。
表3 日龄梯级和体重梯级下试猪日增体重百分率
2.3 日采食量与饲料效率
在因以圈栏为单位试猪采食量而无重复内多数据统计量条件下,由精青配比组成的试猪饲粮,逐日记录的采食量经换算风干物和统计,结果如表4。其表明,试猪25~35 kg、35~60 kg、60~75 kg等3个体重阶段和25~75 kg生长肥育期全程的风干物日采食量分别为 1.03 kg、1.20 kg、1.64 kg和 1.30 kg,风干物日采食量占体重的百分率分别为3.35%、2.49%、2.38%和2.52%。由此获得衡量饲料转化效率的料重比分别为 3.17、3.34、3.84和 3.51。基于出栏体重78.22 kg、出栏日龄243.77 d和生长肥育期全程日增重370.50 g而生长肥育期全程料重比3.51的综合分析,毋庸置疑该结果是较为理想的。因为,限饲、限速条件下必然延长出栏期而增加猪群维持需要从而使得饲料效率偏低。然而,该生长肥育全程的料重比也只为3.51,可见其转化效率并非低下。
表4 试猪日采食量与料重比
2.4 屠宰分析与胴体性能
共统计78头屠宰试猪,其中屠宰间隔分别5 h和29 h各屠宰36头和42头。统计结果表明,自起运至屠宰的间隔时间(屠宰间隔)5 h和29 h的试猪日龄和体重分别为 244.44 d、242.67 d 和 80.47 kg、77.69 kg,二者间均无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1)头、舌、心、肝、肾、胃、小肠、大肠、板油、花油等10项重量间隔间分别为4.37kg、0.24kg、0.23kg、1.21kg、0.21kg、0.61kg、1.10kg、1.50 kg、2.57 kg、1.20 kg 和 4.18 kg、0.24 kg、0.23 kg、1.14 kg、0.21 kg、0.58 kg、1.05 kg、1.48 kg、2.56 kg、1.18 kg。该10项重量二者间均无显著差异;2)胴体重、白条重、胴体率、白条率,间隔间分别为55.00 kg、59.37 kg、68.30%、73.72%和 49.26 kg、53.44 kg、63.26%、68.67%。该4项性状,二者间差异极显著;3)胴体斜长和直长,不同间隔间分别为70.67 cm、68.11 cm和68.74 cm、67.07 cm,前者不同间隔间差异显著,后者差异不显著;4)胴体6~7肋间、肩部最厚处、胸腰结合处、腰荐结合处等4个部位的皮厚,屠宰间隔间分别为0.56 cm、0.44 cm、0.63 cm、0.63 cm和0.45 cm、0.37 cm、0.56 cm、0.55 cm,不同间隔间差异极显著;5)相应于该4点部位的胴体膘厚,不同间隔间分别为3.95 cm、4.81 cm、3.18 cm、3.43 cm和3.62 cm、4.41 cm、3.17 cm、3.06 cm,不同间隔间除胸腰结合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3处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进一步观察≤75 kg、75~85 kg、>85 kg等3个体重梯级下的性状数据,屠宰间隔间的差异性相对于总体的间隔差异性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体现出基本的一致性,详见表5。
表5 体重梯级下按时间间隔试猪的屠宰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3.1 限饲模式的可行性
本饲养试验试猪从入试84头至出栏82头,于60 kg阶段淘汰2头。其饲粮采用了精、青搭配方式,相应于 25~35 kg、35~60 kg、60~75 kg等 3 个体重阶段,试猪日采食风干物 1.03 kg、1.20 kg、1.64 kg,折合日采食量占体重3.35%、2.49%和2.38%。在这一饲喂条件下,该3个阶段试猪日增重分别为327.60 g、360.37 g和405.49 g。由此,该82头出栏试猪,生长肥育期全程日增重370.50 g、料重比3.51,从初生至出栏全程243.77日龄、体重78.22 kg,实现了宁乡花猪8月龄达到75 kg标准出栏体重的目标。限饲目的是适应品牌猪肉食用品质上需要具备风味性、安全性这两项前提性条件的需要,一因慢速生长以使风味物质沉积,二因慢速生长不需要添加剂。然而,慢速生长必然延长出栏期,从而提高猪只维持需要所额外增加的饲料投入和圈栏占用两项成本空间。就出栏期而言,虽然不可与世界第一品牌的西班牙伊比利亚黑猪1.5~2.0年出栏期相比[1],但商品宁乡花猪控制8月龄达到75 kg标准出栏体重而言,本限饲模式是可行的。而就基于以代谢体重(W0.75)衡量猪只维持需要的能量分配基本理论而言,宁乡花猪75 kg体重时用于维持的饲料能量占89.65%、而仅10.35%用于生长沉积。正是由于体重越大、饲料能量用于生长沉积的部分越少,从这一点上本限饲模式也是可行的。
3.2 生长强度与日龄负相关性的必然性
在设定的≤240 d、240~260 d、>260 d等 3个日龄梯级内试猪数量分别为36头、33头和15头,相应的平均初生重和出栏重为1.02 kg、0.94 kg、0.99 kg和77.47 kg、81.53 kg、71.67 kg,二者的日龄梯级间无显著差异。然而,初生至25 kg入试前这一阶段的日增重相应为 277.83 g、227.19 g、191.25 g,显现出低梯级日龄明显高于高梯级日龄。而由该84头试猪从初生至出栏共5次体重数据逐一计算其各阶段内日增体重百分率以进一步评估日龄梯级间的生长强度,结果所呈现的是≤240日龄梯级优于240~260日龄梯级、而240~260日龄梯级又优于>260日龄梯级,即生长强度与日龄间显现明显的负相关。这一结果,从理论到实践完全支持了出栏体重基本相近而生长期短者必定生长强度高的逻辑性。换言之,即生长强度与日龄呈负相关性是必然的。由此,该结果所揭示的是,猪只出生后的早期生长发育十分重要。
3.3 屠宰间隔与胴体损失的必然性
试猪的屠宰数据经≤75 kg、75~85 kg、>85 kg等3个体重梯级和5 h、29 h的2个屠宰间隔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体重梯级内、屠宰间隔间的试猪内脏器官、腹腔脂肪等重量无明显差异,但胴体性能上有较多性状屠宰间隔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也是3个体重梯级间几乎无间断地屠宰间隔间差异极为显著的,是胴体率和白条率。仅就整体上自起运到屠宰间隔5 h屠宰的36头和29 h屠宰的42头作分析,试猪日龄和体重二者分别为244.44 d、242.67 d 和 80.47 kg、77.69 kg,经 t检验间隔间均无显著差异。然而,其胴体率和白条率分别为68.30%、63.26%和73.72%、68.67%。间隔29 h相比间隔5 h,胴体率减少5.04个百分点、白条率减少5.05个百分点,经t检验,二者间差异极显著,反映出屠宰间隔直接损失胴体重。
运贮损失是必然的,通常称这一损失为“掉膘”。然而,一般理解上公认的也许是倾向于主要因消化道排空内容物所造成的。曾就在农家传统饲养条件下和猪源地至屠宰地半径80 km内、屠宰间隔12 h的112头宁乡花猪体重损失率6.04%的评定[3]便是基于这一认识所作出的。但经本饲养试验试猪的这一屠宰间隔间的胴体率和白条率的比较,也许其所反映的实质主要的是胴体上的损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运贮的掉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