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宝德股份违规披露的诱因

2019-06-18李晓庆

财讯 2019年13期
关键词:股权质押

摘 要:从宝德股份的违规披露出发,运用案例研究法对该事件进行回顾,并从宝德股份运营状况、投融资期限错配以及股权质押视角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宝德股份经营状况不佳、连续多年处于投融资期限错配状态且实际控制人进行了高比例的股权质押,引发公司向市场传达“积极信号”的强烈需求,最终导致了其选择违规披露,打财务作假的擦边球。研究表明,当公司处于投融资期限错配状态时,大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应引起投资者及监管当局的关注和重视,并对相应上市公司持有更谨慎的态度并采取更严格的监督。

关键词:宝德股份;违规披露;股权质押;投融资期限错配

一、引言

财务报表是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及监管当局传达自身营运信息的最重要媒介,因此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是决定经济市场有效有序运行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市场经济逐渐稳定,监管当局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公允性的审查力度和惩处力度也逐渐加大,力求使“虚假陈述”成为上市公司不敢想、不可越的“雷池”。尽管监管当局不断提升对财务造假的惩处力度,仍然有许多上市公司甘冒风险,迎风作案,不惜以牺牲公司声誉为代价,发表虚假陈述或进行违规披露,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现有文献对于上市公司采取虚假陈述和违规披露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主要聚焦于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状况、举债规模等方面,较少关注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个体行为对上市公司选择财务报告陈述方式的影响,也很少将企业投融资状态考虑在内。本文以宝德股份的违规披露作为研究案例,对该公司的运营状况、投融资状况以及实际控制人个体行为进行综合考量,分析其进行违规披露的原因。

二、宝德股份公司介绍及违规披露回顾

(1)宝德股份公司介绍

宝德股份,全称为西安宝德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为微电子及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以及能源设备及石油机械自控系统的设计、生产、销售、维修、改造及服务。自2014年通过并购控股庆汇租赁有限公司,宝德股份开始涉足包括融资租赁、委托贷款、顾问咨询等在内的业务,其与自身的主营业务存在跨领域问题,且随着汇租赁有限公司的发展,融资租赁业务的应收占公司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加。

(2)宝德股份违规披露事件回顾

2019年1月4日,陕西证监局发布公告称,宝德股份对已收的政府补助未进行及时的披露且宝德股份2017年报的净利润披露不精准,导致净利润增加648万元。针对政府补助的披露,宝德股份的子公司湖州庆汇投资有限公司于2017年1月份便收到下拨的财税返还款1,059.60万元,占宝德股份经审计的净利润的16.86%,但直到2017年8月才对上述政府补助进行披露,违反了相关管理规定。针对净利润的披露,宝德股份于2018年6月进行会计差错更正,补提了风险资产减值准备,增加2017年度资产减值损失892.65万元。更正前宝德股份对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不充分,导致宝德股份2017年度净利润增加648万元。最终,陕西证监局依据相关管理爆发,对决定对宝德股份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三、宝德股份进行违规披露的原因剖析

(1)宝德股份运营状况出现严重波动

自宝德股份上市之后公司效益一直不理想,且2012和2013年出现高额亏损,净利润亏损额分别为-1178万元和-1105万元,该亏损额相较于2010年全年净利润871万元,连续两年的亏损不仅使得宝德股份的可持续经营风险激增,还面临退市风险。2013年宝德股份扭转了亏损局面,但盈利水平都较低,2017年调整后的净利润为2953万元,与宝德股份上市年份2009年净利润26832,84持平,且扣除后非经常性损益(包括政府补助、资产出售等收益)后的净利润仅为2009年实现净利润的一半,上述数据表明宝德股份的盈利能力确实堪忧。从举债规模来看,宝德股份2009年上市时资产负债率仅为6.89%,而2015年宝德股份大规模举债,资产负债率骤然上升至77.01%,至2017年底,已经增加至83.89%。在宝德股份盈利能力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宝德股份在2014年并购子公司庆汇租赁有限公司,并大规模举债,可见其确实存在出于担忧主营业务的发展前景,试图通过增收入渠道,帮助企业恢复盈利能力。宝德股份虽然没有在面对上市后经营的困难“坐以待毙”,但是其往融资租赁、委托贷款、顾问咨询等业务方向的转型,也并不成功。从宝德股份在2015年末,帮助庆汇租赁有限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于2017年7月帮助庆汇租赁有限公司设立另一家全资子公司来看,尽管转型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宝德股份对主业外业务并未放弃,甚至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依然对上述业务的发展进行全力支持。从经营现金净流量来看,自宝德股份上市以来,其经营现金净流量就一直是流出状态,但相较于2009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良净额为-2290万元,至2015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已经负值为17.6亿元,可见其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现金流入不敷出的问题。从宝德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来看,为了一定程度上缓解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经营可持续性的质疑度,宝德股份会有较强烈的粉饰财务报表以从账面上提升其营运能力的需求。

(2)宝德股份的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严重

现有研究表明,由于我国的信贷市场存在产权歧视和规模歧视,民营企业能获取的长期信贷资金必然十分有限,主要还是依靠短期信贷资金和替代性的融资来支撑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宝德股份这种小规模民营上市公司来说,通过短期债务来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即投融资期限错配,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中国市场中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根据现有文献较为认可的短贷长投的计算方式,投融资期限错配指标=[购建固定资产等投资活动现金支出-(长期借款本期增加额+本期权益增加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售固定资产等现金流入)]/上一年度总资产,若该值大于0,则上市公司存在短贷长投类型的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宝德股份的投融资期限错配指标进行计算后发现,宝德股份上市以来,一直处于投融资期限错配状态,宝德股份2010-2014年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较轻,指标浮动在0.05-0.18范围内,2015年后该指标最高达到了0.94,大大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随着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的加深,宝德股份须承受较强的偿债压力和滚动短期负债的压力,流动性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都会随之增加。管理层的工作重心不仅是如何逆转企業低盈利困境,还需不断借新债还旧债,还要满足已启动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对企业有限的自有和债务资金进行持续的分配决策,一定程度上消耗了管理层专注于企业经营的精力。此外,由于宝德股份短期债务比重高,债权人通过债务展期谈判,能够对其形成较强的监控约束作用,一定程度上遏制宝德股份的不规范行为,但是当其财务状况比较糟糕时,债务展期会较难通过,因此宝德股份会有强烈的美化财务报表,以满足债务展期隐形条件的需求。

(3)宝德股份实际控制人进行了高比例股权质押

宝德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赵敏,持股比例在2009-2014年间一直是51%,自2015年退持为42.99%,并一直维持在该水平。宝德股份实际控制人于2014年6月进行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通过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质押,为其融资提供质押担保,股权质押的股数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23.11%,占公司总股本的11.79%。自此,其实际控制人便持续进行股权质押和解质操作,大多数是为其融资提供质押担保。一般来说,当上市公司处于经营困难时期时,实际控制人为了保证上市公司不被ST,进而面临退市风险,会发挥对上市公司的帮扶作用,通过拓展融资渠道、追加投资、强化对管理层的监督等方式,对外争取经济资源,对内提高运营和治理效率,从而帮助上市公司度过难关。虽然现有研究对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带来的经济后果持有较为怀疑甚至消极的态度,认为控股股东的该种个体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包括弱化风险承担能力、引发过度投资、进行更高程度的盈余操作、强化控股股东侵占效应等。但从宝德股份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实际控制人进行股权质押,更可能是为了化宝德股份的经济存量为公司从困境重脱身的可使用经济动量,通过获取质押款,维持宝德股份的营运资金需求以及业务转型的投资需求。然而当宝德股份的实际控制人进行股权质押后,一方面要面临质押后股价波动引发的股价崩盘风险;另一方面,还需面临股价下降至平仓线时,追加足额质押物或被强制平仓,进而引发控制权转移风险。从宝德股份最新披露的质押数据来看,其实际控制人于2018年底办理了质押延期购回业务,累计质押的股份总数已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47.15%,占公司总股本的20.27%,相较于2014年首次质押规模增大了一倍。该质押延期购回事件很可能表明,宝德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财务困境。宝德股份是民营企业,没有国有企业在资产保护方面较为严谨的制度,因此宝德股份如果依然不能扭亏,股价持续下跌,那么其极可能发生股价崩盘或控制权转移事件。因此,对于现阶段的宝德股份及其控制人,其存在强烈的向外界传达经营状况改善的利好消息的需求。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宝德股份违规披露案件及背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宝德股份进行违规披露的根本原因是公司运营状况不佳,但重要推动原因是宝德股份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日趋严重且实际控制人质押比例不断增加。对于宝德股份这类民营企业而言,风险承担能力较弱,但已承担的风险水平较高,化解经营危机和风险时可调动的经济资源十分有限,即便有实际控制人的全力帮扶,也很难稳定投资者情绪,找到稳妥的融资来源。因此,宝德股份有强烈的动机进行违规披露以美化公司信息,但这样铤而走险的做法,最终会给企业和市场带来更大的风险,需要监管当局格外的关注和监督。

参考文献

[1]李丹,宋衍蘅.及时披露的年报信息可靠吗?[J].管理世界,2010(9):129-137.

[2]Firth M,Lin C,Liu P,et al. Inside the black box:Bank credit allocation in Chinas private sector[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9,33(6):1144-1155.

[3]白云霞,邱穆青,李偉.投融资期限错配及其制度解释——来自中美两国金融市场的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16(7):23-39.

[4]钟凯,程小可,张伟华.货币政策适度水平与企业“短贷长投”之谜[J].管理世界,2016(3):87-98.

[5]王化成,曹丰,叶康涛.监督还是掏空: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价崩盘风险[J].管理世界,2015(2):45-57.

作者简介:李晓庆(1995-),女,汉族,河南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学校:郑州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股权质押
大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述评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述评
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
股权质押相关法律问题分析及实务参考
终极控制人股权质押行为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大股东股权质押的风险研究
顾地科技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分析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和资金流向以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浅析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质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