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数学观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2019-06-18吴道平
吴道平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积极转变现有教育理念,改善现有教育方法,树立新型数学观,对数学教学提出新要求,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互动化、开放化发展。在新型数学观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师不断反思自身教学观念,借鉴新型教学策略,将新型数学观与实际教学经验相结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思维,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预期效果的课堂教学活动。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别从优化教学方法和优化数学教材两方面入手,对基于新型数学观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新型数学观;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6-0242-02
我国相关教育教学法规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基于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基于新型数学观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创建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工并突破现有教材。教师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互动型课堂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愿景;推动现有数学教材的加工、拓展和开放化利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1 树立新型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1.1 创建课堂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
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将不同的知识点与特定生活情境结合,创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生活经验中找到相应的数学原理,对数学知识产生切身体验;然后要演示该教学内容的数学原理,让学生利用数学原理的逻辑思维解释生活中发生过的类似事件,推动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的贴近,并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融入思考情境,让学生带着目的和问题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1];最后,教师要在学生钻研或思考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提示,引导学生的思考逻辑,让学生分析并钻研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并对学生的钻研成果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的思考
行为。
以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统计与概率》为例,教师首先可以提出问题,如“大家今年有没有去动物园?”“动物园中都有哪些可爱的动物?”等问题,引导小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回忆,融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动物乐园的视频,让小学生观察视频中小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并记录下来,视频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举手上台写出猴子、兔子、老虎、大象等动物的数量;最后教师要让小学生选择出哪种动物数量最多、哪两种动物数量相同、哪种动物数量较少,并让学生根据数量对其进行顺序排列,引导学生对动物数量进行两两比较,最终得出猴子数量大于大象数量、兔子数量等于老虎数量的结论,帮助小学生理解“>”“=”和“<”的意义,并掌握这三种数学符号的书写和使用方法,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2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实现互动式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控课堂学习氛围,将互动交流作为教学线索贯穿全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和班级圆桌谈论等形式,促使每名学生都参与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体会知识形成、发展与使用的全过程[2]。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互动、讨论的内容和逻辑,对偏离主题的小组进行引导,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提升自己,达成课时教学目标,同时改变自己,向社会化
发展。
以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空间与图形》为例,教师将班级学生平均划分为若干小組,并分别给每个小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的纸片,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将每张图形折成两部分一样的图形的具体方法;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思路,对表现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没有思路的学生进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进展较快的小组提出更高难度的问题,如将图形按照折线剪开,并在一定时间内拼凑出新的图形;最后,教师要开展全班交流环节,让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对研究成果进行表述,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和研究思维,然后让班级其他同学对该组进行提问,对现有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对几何图形产生初步的认识。
2 树立新型教学理念,将数学教材开放化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系统工具。新型数学观强调数学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在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基础上,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利用现有数学教材,为学生创建富有趣味性的、可操作性较强的、便于探索的数学课堂情境[3]。
2.1 加工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堂情境,结合课时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设计,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锻炼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以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与代数—小兔请客》为例,教师根据课时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利用电脑软件将教材中提供的信息遮去,并让学生统一观看屏幕上被处理过的教材,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找出具体信息;然后教师让学生说出看到的信息[4],如小兔准备了什么食物请客、准备的数量和种类是多少、被客人吃掉后还剩多少等,让学生解决“小兔的苦恼”,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整十数的加减法,并学会其运用方法;最后教师要播放被遮掉的教材信息,引导学生根据刚刚的互动经验和教材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加数”“和”“减数”“被减数”“差”的意义,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加工教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更能够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