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集纳
2019-06-18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在《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年第1期发表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与意义》一文中认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主体已经逐渐超越传统媒体和传统认知范畴,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对外传播效果不再由单一主体(媒体) 决定,而是由多元主体形成的合力决定。也就是说,国家形象的整体建构,不仅需要国家外交、政府外宣、主流媒体的努力,也需要参与其间的各个部分,包括走出去的企业、民间团体、公民个人的共同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不再是媒体或媒体网站单方面的事情,而成为多元主体共同的事情,以媒体为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亦应上升为多元主體的国际传播能力共建。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在2019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历史必然》一文中认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理念,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明所共同主张与倡导的。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人类必须互相保持和谐而生活”,到18世纪欧洲启蒙学者倡导的“世界主义”精神,到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倡导的“世界一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世界各个地区建立的这样那样的共同体,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体现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理念。不仅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有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智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都蕴含着这样或类似这样的历史智慧。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而坚实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美国国际政治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在2019年1月11日中国网发表的题为《中美有竞争,更要合作》的专访中认为:特朗普总统肯定是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这从民意调查中可见一斑。“美国优先”这样的口号,会让所有其他国家觉得屈居美国之下,因此这个口号或许对国内舆论有利,但对于国际舆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口号。因此,我认为,特朗普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根据伦敦波特兰咨询公司发布的一项“软实力30强”指数来看,自特朗普总统赢得大选以来,美国已经从几年前的第一名跌落到第三四名。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陈康令在《人民周刊》 2018年第23期发表的《“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话语陷阱》一文中认为:“修昔底德陷阱”代表了少数西方国家的一种成见,他们认定,中国的崛起会挑战少数西方国家的霸权,全球性冲突因此将不可避免。在目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修昔底德陷阱”受到少数西方国家热捧,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要远远大于其理论意义和学术意义。在国际舞台上,少数西方国家非常善于使用“话语陷阱”来进行舆论打压和攻击,也就是把自身的价值观包装在一个看似中性的议题、理论或者概念里,形成一种隐藏在强势话语背后的陷阱或者圈套。话语陷阱具有迷惑性、隐蔽性、煽动性,极易引发人们就这些议题、理论或者概念展开讨论甚至辩论,从而使其影响不断扩大。
@社会科学报:【吴心伯: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两国合作空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认为:整体来看,中美关系在这40年间一直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两国各自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的变化,以及各自外交战略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也在不断地探索如何扩大合作的空间。从冷战时期的战略合作到后冷战时代的经济、国际事务、全球治理等等,合作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在不断地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出现的新问题,两国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管控分歧。今年以来,美国政府视中国为“竞争者”“对手”和“修正主义国家”,推动美国对华政策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给中美关系带来重大冲击。(2019年1月3日10:40)
@红旗文稿:【史泽华:“一带一路”:新范式何以超越旧思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史泽华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热烈响应。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一套新的国际合作范式正脱颖而出。(2019年1月11日 12:37)
@早报网:【葛来仪:中美关系未来有三个走向】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葛来仪(Bonnie Glaser)预测中美关系未来三种可能走向:第一种,如果中美成功达成贸易协定,减少其他领域的紧张情绪,将推动美国对华政策回归对冲战略,在对华的合作与竞争中更加平衡。第二种走向则是中美之间展开21世纪的冷战,双方在军事上视彼此为威胁,各自扩充军备,在网络安全、太空等多领域展开军事竞争。第三种情况不太可能在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任期内发生,但中美未来可能将达成大战略交易,在西太平洋实力平衡的情况下,找出存在纠纷和具有合作潜能的领域,建立起战略性了解,两国将和平并平稳地在西太平洋过渡到实力平衡的状态。(2019年1月10日 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