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气象卫星故事

2019-06-18郭起豪郝静

对外传播 2019年2期
关键词:气象卫星风云气象

郭起豪 郝静

中国风云气象卫星持续成为境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突发性、灾害性和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已成为防灾减灾救灾利器。其在气象、环境、海洋、农业、水利、航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效益显著,惠及中国与世界多国。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重大场合曾谈到风云气象卫星。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大范围会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方愿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2018年7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方愿推动气象遥感卫星技术服务阿拉伯国家建设。

2018年9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愿继续为非洲国家提供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

截至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7颗在轨稳定运行。根据发展计划,到2025年,我国还将发射9颗风云气象卫星。这意味着,未来更多国家和地区将受益于风云气象卫星。

对于国内外媒体而言,风云气象卫星不仅是高科技星,更是“新闻星”“流量星”。特别是随着风云卫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日趋广泛、贡献越来越大,国内外媒体对风云气象卫星的关注热度将会持续增加。

对外讲好中国气象卫星故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结合近年来中外媒体关于风云气象卫星的新闻报道实际,就讲好中国气象卫星故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外媒体风云气象卫星报道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占各种自然灾害71%左右。我国高度重视气象卫星的研发和利用。早在1969年,我国就提出,“要搞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1972 年,研制气象卫星被正式纳入国家计划。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试验应用极轨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如今,风云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WMO)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国际灾害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正在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风云系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观测范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很好的覆盖,成为很多国家开展天气预报、气候预测、防灾减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H星和风云三号D星模型均亮相其中。

与此同时,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的一举一动也成为国内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以及《中国气象报》《中国航天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对风云气象卫星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均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以新华社为例,《为何发射这么多“风云”卫星》《观天象知冷暖,“风云”卫星添“新丁”——解码风云四号卫星》《“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叱咤风云”背后的故事》等报道,反映了风云气象卫星的重大技术突破,讲述了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中国气象报》为例,《“风云”卫星都能做些啥?》《风云四号,看透大气的“小心机”》《风云三号:“人类命运共同体”里的“中国星”担当》等报道,对风云气象卫星进行了专业性较强的解读,增进了社会各界对风云气象卫星的了解。

境外媒体对中国气象卫星也给予高度关注。譬如,2017年9月25日,风云四号A星正式交付使用。微信启动页面在9月25日至28日期间改用一张新的由风云四号A星拍摄的地球卫星图像,引起外媒广泛关注。英国《每日邮报》说,风云四号A星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水平,其成功运行将使中国在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发展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新加坡《联合早报》称,风云四号A星正式交付使用,可实时补偿姿态、轨道、热变形误差,实时对星上数据进行处理,实现了全球首次静止轨道干涉式高光谱大气探测等多项技术突破。2018年6月5日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后,新加坡《联合早报》、俄罗斯卫星网和世界气象组织官方网站均作了报道。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中国向轨道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星,它能对地球三分之一的面积进行气象监测及其数据搜集。风云二号H星将位于印度洋上空,取代在那里超期服役的欧洲气象卫星。

从中外媒体报道情况看,国内媒体对风云气象卫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中央主流媒体对风云气象卫星发展进行了实时跟踪报道。在风云气象卫星发射、在轨测试、交付使用等重要时刻,在风云气象卫星服务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关键环节,媒体不断聚焦风云气象卫星的先进技术,充分体现了风云气象卫星的突出贡献,让公众对风云气象卫星发展更加自信和自豪。境外媒体在此方面报道的体量有所增加,对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发展给予充分认可。世界气象组织官方网站对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发展也颇为关注,且时常有这方面的声音。

二、有关风云气象卫星媒体报道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不管是国内媒体还是国外媒体,涉及风云气象卫星报道的数量、频次显著增加,报道质量有所提升,但报道深度、可读性、表现形式等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一是深度不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涉及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的新闻报道多是聚焦风云气象卫星的技术领先。客观而言,这些报道传递出的信息量有限,缺少足够的深度。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的过去是什么样的?在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射和应用中中国面临的困难到底有哪些?中国科学家是如何攻克其中的难题?要让风云气象卫星持續领先,中国乃至世界的航天、气象等领域还需要做些什么?已有的报道过多地停留于报道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发展的动态性内容,而对于公众关心的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回应相对较少。总体而言,从内容来看,关于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的报道在点上下的功夫较足,但点面结合不够,缺乏全方位的呈现。

二是故事性不强。从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应用实际看,其中有许多值得讲的故事,且不乏有价值的精彩故事。比如,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遭遇地震,当地通信系统中断,由于我国安装的卫星数据广播系统不依赖当地通信条件,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成为尼泊尔震后24小时内抗震救灾的重要保障。再比如,2017年8月中旬,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遭遇突发强降水山体滑坡。灾害来临前,风云二号E星提前捕捉到强降水迹象,随后,及时发出气象预警。根据预警,当地封闭道路、转移游客,避免了人员伤亡。类似的一些故事,只要媒体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并客观真实地讲出来,不会是枯燥无味的,也少不了受众的关注。2018年9月,在超强台风“山竹”影响菲律宾时,菲律宾国家气象局已向中国气象局申请加入《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获取更高频次卫星数据产品。随即,中国调用风云二号F星加密观测,每六分钟更新一张菲律宾周围区域的卫星云图,将风云二号F星、风云三号、风云四号卫星相关监测数据实时推送给菲律宾气象部门,协助其防御台风灾害。在类似的台风灾害面前,中国风云卫星心系菲律宾人民,这其中的故事一定是感人至深的。遗憾的是,对于这些典型性较强的故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都挖掘不够,没能把这样的好故事讲好、讲充分、传播好。

三是表现形式待丰富。近年来,与风云气象卫星相关的微视频、动漫和图解等形式的产品,涉及重大气象灾害的风云卫星监测产品,逐渐走进公众视野。特别是在超强台风、重特大暴雨,大范围雾、霾、沙尘暴和暴风雪等灾害性天气影响期间,诸多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还附带呈现风云气象卫星监测图,图文并茂,有效增强了防灾减灾意识。不过,其表现形式依然存在相对单一的问题。比如,在让人身临其境感受风云气象卫星发射、在空中运行的具体情况等方面还不够,易让人产生距离感。

四是通俗性还不够。风云气象卫星作为中国高科技代表之一,本身容易引发关注。然而,要把风云气象卫星这个本来就相对专业的问题说清楚,往往需要引入专业知识。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向公众解析风云气象卫星的相关知识,需要深厚的功底,既要注重专业性、科学性又不失通俗性。实际上,在涉及风云气象卫星的报道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术语令人费解,容易让人看不下去。

三、对外讲好中国气象卫星故事的建议

第一,把该讲的重点讲清楚。

有关中国气象卫星的报道应着重对外阐述什么问题?不是中国发射了什么气象卫星,其技术有多先进,而是要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讲清楚中国气象卫星为什么技术先进,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获得感,其背后有哪些秘密,包括风云气象卫星发展遭遇的挫折和问题。风云气象卫星从设计到实际应用中,每一个参数的改进、每一个仪器的更新、每一个新产品的推出,都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可以把中国气象卫星“为什么行”讲得更透彻,说得更明白。要重点讲清楚中国气象卫星未来会带给世界什么样的惊喜,尤其是要讲明其带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惠、对发展中国家实实在在的技术援助有哪些;讲清楚中国气象卫星发展为国际气象卫星发展提供的智慧和方案是什么,在世界多国防灾减灾救灾中的独特效用是什么,从而更好地讲清楚、说明白中国气象卫星在国际上应有的大气象和新气象。

第二,把鲜活的故事讲出来。

风云气象卫星肩负着捕捉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蛛丝马迹的重任,但同时也承载着有温度的故事,容易打动人。中国在研发和应用气象卫星方面的典型事例、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那些正在使用中国气象卫星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和事,更容易引起受众共鸣,值得挖掘。普通用户是如何使用中国气象卫星资料的?大家从中获得了哪些益处?国外科学家或受众对中国气象卫星的期待是什么?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老百姓,他们也许对中国气象卫星发展不感兴趣,但他们在遭遇极端灾害性天气威胁时会享受到中国气象卫星成果带来的实惠,也因此与中国有了联系,与中国气象卫星有了“对话”。比如,在风云卫星发展国际咨询会和风云卫星用户大会上,中外专家会为风云气象卫星的应用和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根据这些建议和良策,中国气象卫星做了哪些改进?这些建议的落地情况如何?如果能够顺其自然地把这些事讲清楚,中国气象卫星的故事将会更精彩。

与其宏观生硬地讲中国气象卫星技术有多先进,不如通过实时直播让公众“身临其境”体验卫星发射时的紧张和美妙,不如讲一讲在中国气象卫星帮助下灾害预报预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有了气象卫星台风监测无一漏网,不如讲一讲在国内外共同努力下中国气象卫星的使用状况,不如讲一讲在遭遇重大气象灾害时中国气象卫星等高精尖技术对国内外受众的帮助,用一个个细节从寻常中探寻不寻常,从平凡中寻找不平凡。

第三,把对外传播平台搭好。

中国气象卫星用户遍布海内外,借助亲身参与中国气象卫星应用的用户之嘴说话会有独特的价值。这些用户中有境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普通外国人,也有海外华人。特别是气象卫星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时常参加与气象卫星相关的国际会议、论坛、活动等,能把握海外受眾需求,所讲的中国气象卫星故事更具说服力。实际上,在风云气象卫星用户大会上,这些用户已经在主动讲故事。为此,我们应该为这些用户搭好平台,方便其更好地传播中国气象卫星声音。

此外,在对外传播方面,还要借助新闻报道手段,而且应采取线下活动、大型演讲和短视频等形式。特别是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抓住多个国家代表团到访中国学习了解中国气象或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机会,以及不少国家气象部门与中国气象局合作的机会,深入细致地把与中国气象卫星相关的故事精彩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抓住气象、卫星领域专家学者到国外学习、参加重要会议、开展学术交流等机会,巧妙地讲述中国气象卫星故事。

再有,可与世界气象组织官方网站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等媒体合作,及时发布中国气象卫星官方信息,办好中国气象局英文网站,加快气象对外传播新媒体平台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化国际气象传播格局。特别是在应对外媒有关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的报道时,要把握好时机,主动出击,做到关键时刻不缺位、不失语,从而做好二次传播,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作者供图)

猜你喜欢

气象卫星风云气象
气象树
“风云”眼中的世界
首次成功发射一颗气象卫星
极轨卫星派
中国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气象卫星,助力“一带一路”
营销风云
文章有象
象甲风云
象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