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马骑士》中豪克·海因的悲剧形象
2019-06-18杜禹
内容摘要:作为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特奥多尔.施托姆后期的重要代表作,《白马骑士》描述了来自施托姆家乡传说中的一位堤长——豪克·海因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施托姆用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记叙手法,成功将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理智与迷信的多重冲突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由于小说叙事结构的复杂性,人们在阅读时往往将分析重点放在了施托姆的记叙结构和叙事话语,而本篇论文将通过对小说中男主人公豪克悲剧命运的分析,通过分析作者在人与自然的斗争这一问题上所持的悲观态度,加深人们对于施托姆后期作品中的悲剧性、时代性和感伤性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施托姆 《白马骑士》 悲剧命运 中短篇小说
一.施托姆中短篇小说特色
在十九世纪,欧洲文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现实主义时期,其中来自德国的作家特奥多尔·施托姆便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在施托姆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的大量文学作品,然而他最主要的创作领域依然集中于中短篇小说(Novelle)。
“Novelle”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词汇“novalla”。原意是指生活以及社会总发生的较小的新鲜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Novella一词第一次在十七世纪末出现德国文坛,标志着中等长度的小说。在现实主义时期,欧洲的印刷技术渐渐成熟,报刊的发行量已经十分可观,因此中短篇小说作为一种最适合刊登在报刊上的文学体裁,达到了发展巅峰,许多作家发展出了不同的中短篇小说理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保罗·海泽的鹰派理论和施托姆的中短篇小说理论。对于施托姆来说中短篇小说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小故事的简单的记叙文,而是“戏剧的姐妹”。同戏剧一样,中短篇小说也有着严格紧密的封闭性叙述结构,故事叙述和小说情节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冲突展开。在我们阅读施托姆的小说的时候不难发现,他的中短篇小说大多遵循着自己的小说理论,有着紧密的叙述结构和完整了故事情节,中心冲突往往沿着草蛇灰线的隐藏线索,在故事的中后部分开始爆发并且达到高潮。
在语言风格方面,施托姆的小说语言风格优美平实,尽管作者并不会在自己的文章中堆砌华丽的辞藻,却往往通过对自然以及环境的描写营造一种柔和浪漫的氛围,文字和语言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小说的内容选择方面,施托姆和大部分诗意现实主义作家一样,着眼于平凡的人民生活,刻意回避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摒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学创作观点,选择平凡的市民、大学生、农民以及手工艺人或戏子等作为自己小说的主角。同戏剧作品一样,施托姆在小说中致力于描写人民生活中家庭、婚姻等平凡却不浅显的问题,尽管题材选择看起来十分平凡,但施托姆小说依然有着一定的思想深度,通过对于平凡题材的描写,施托姆生动刻画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并且对于社会、伦理、教育以及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对于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提出了批判,表现了对于艺术的更高追求。
在风格方面,施托姆的小说可以以1870年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中的作品以《茵梦湖》作为代表作,小说节奏舒缓,情节简单,作者将重点放在描写人物的平凡生活上,语言柔和优美,情感抒发十分含蓄,极富诗意。而后期小说则以本文选择进行探讨的《白马骑士》为例,语言更加深沉有力,气氛渲染较为神秘阴郁,与前期作品侧重于抒情不同,后期作为侧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和情节的铺陈。以及在氛围的渲染,情节的铺垫的帮助下,中心矛盾的爆发和展开,虽然小说诗意不及前期作品,但思想主题更为深刻,更具戏剧性和时代性,这也标志着施托姆小说的成熟和完善。
二.豪克·海因的悲剧命运
《白马骑士》是施托姆一生中最为复杂的一部作品。在叙述技巧方面,《白马骑士》采用了多重叙述结构,其中心情节则是围绕一个名为豪克·海因的年轻堤长的悲剧人生展开的。故事发生在1750年前后,在德国北弗里斯兰地区濒临北海的一个村庄里,豪克是一位土地测量员的儿子,自小就对数学等科学学科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和兴趣,并且认为村中海边的堤岸需要修缮。随着豪克慢慢长大,他也逐渐向自己成为堤长的理想靠近。豪克在老堤长家中做帮工时认识了老堤长的女兒埃尔凯,两人相爱并在老堤长去世后成婚,婚后的豪克最终成功地当上了当地的堤长并开始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修建新堤,在修建过程中豪克与埃尔凯有了先天不足的女儿。随着新堤“豪克·海因大堤”的建成,豪克的人生也到达了巅峰,然而暗藏在豪克和其他村民之间的矛盾却蠢蠢欲动,豪克的身体也在修建堤坝后每况愈下。在故事的最后,由于村民的反对,豪克没有完成对于堤坝上一个缺口的修建。在一场暴风雨中,豪克和他的全家一起葬身大海,豪克一生致力于战胜自然,最终却在斗争中失败。
豪克的一生都在进行抗争,生活在德国北部荒凉的沿海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与海洋的和自然紧密相连,因此人们对于自然充满敬畏,而且迷信思想在当地根深蒂固。豪克一生中在两个层面进行着抗争,对外是作为人类致力于战胜自然,而对内则是作为一个拥有先进思想的个人与村里其他民众的封建思想进行抗争。
1.个人与群体的冲突
在《白马骑士》中,主人公豪克和村里其他居民的冲突是一个贯穿全文的重要冲突。在故事的最开始豪克就表现出了自己孤僻离群的性格特征,同时童年的豪克就已经意识到了堤坝需要进一步修缮并且在家里开始计划着新堤的设计,对于自己理想和目标的坚定也进一步导致了豪克在村中的孤立。在豪克一步一步当上堤长的经历中,作者先后描写了豪克和老人特琳·杨斯、和另一位长工奥勒的尖锐矛盾。当豪克当上堤长后,作为一个个体,他和村民群体的矛盾进一步恶化:“豪克的面前闪过一张又一张面孔,全都那眼睛恶狠狠地瞪着他;他对这些人也恨之入骨,竟下意识地伸出两条胳膊,像是想抓住他们似的;要知道,这些人竟想把他从一个唯有他才配胜任的职位上挤掉啊”。在豪克的成长中,作为一个思想先进的理性主义者多次地质疑上帝的权利,这样的做法和观点和村民们的迷信思想格格不入。新旧两种思想的冲突在修建堤坝时彻底地爆发了,豪克对村民们的迷信思想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他对其他村民说:“住嘴!少宣传你那些异端迷信!”他的做法激怒了其他民众并且进一步导致了豪克孤立无援的处境。在故事的最后,当豪克想要去修缮堤坝上的缺口时,本就对他心怀不满的民众阻止了他的做法,这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在描写豪克和村民的冲突时,施托姆生动地刻画出了两类不同的思想倾向。一方面是主人公豪克理性至上的先进思想。他质疑上帝的权力,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致力于和以海洋为代表的自然力量进行斗争。同时豪克性格孤僻沉默,在面对冲突时选择沉默和回避,不尽力争取群众的支持,以至最后失去了和基层的联系。
而在另一方面是代表着当时德国普遍大众思想的村民。他们信奉过往经验,因循守旧害怕变革,并且对于自然力量充满敬畏,坚持迷信的陈旧思想,认为雾中的幻影是葬身大海的人们的鬼魂,将豪克买下的白马妖魔化为灾难的象征,对豪克的行为指指点点。当堤坝的修建需要资金支持时,只顾眼前利益的村民们阻止了豪克对于缺口的修缮,这体现了村民们目光短浅和贪图小利的性格。而以奥勒为代表的小市民阶级由于嫉妒豪克,多次煽动群众反对豪克,这也是村民们的狭隘性。
通过描写豪克和村民的冲突矛盾,施托姆对当时处在上升阶段的中产阶级群体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豪克·海因最终不仅仅是败在了自然力量面前,同样也是败给了周围群众的恶毒和局限性。作者在小说中展现了对拥有先进思想的理性主义者的同情和怜悯,这体现了施托姆晚期小说的批判性和时代性。
2.人与自然的冲突
尽管豪克作为个体和村民们所代表的群体之间的冲突贯穿全文,但在《白马骑士》这部小说中,中心矛盾却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施托姆的笔下,豪克的悲剧命运是受到自然力量的影响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在外部的叙述中,施托姆就通过使用?觟de(荒凉的),unbehaglich(令人不适的),Wutgebrüll(愤怒的咆哮)等词语描绘出了恶劣的天气和险恶的自然景象,也营造了阴郁神秘叙述氛围。在讲述豪克·海因的故事的时候,作者通过直观的自然描写,结合描写村民对于海洋的惧怕和敬畏,表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在小说中,海洋象征着死亡和灾难。在另一方面,面对以海洋为代表的自然豪克自幼便表现出了自身所具有的的侵略性。而豪克终其一生致力于修建堤坝这个中心情节,也显示了当时拥有先进思想的人们面对大自然时,不再感到恐惧,而是企图战胜甚至控制大自然的思想倾向,这充分体现了施托姆晚期小说中的时代性和进步性。
尽管面对的对手是似乎不可战胜的大自然,豪克却始终没有放弃并且坚持着这一场人和自然力量的较量。豪克的命运不仅仅是对于外界客观强大的自然力量的一次投降,更是一场丰富精彩的人生的惨烈的结局,尽管豪克最后没有战胜自然,但是他留下了为后世造福百年的豪克·海因大堤,可以说,豪克在修建堤坝的过程中时刻准备着承担自己行为所带来的风险。
在刻画以豪克为代表的人和以海洋作为象征的自然力力量的斗争时,施托姆表现出了悲观的态度,同时也赞颂了男主角豪克身上的牺牲精神和坚韧性格。在这一场和自然的斗争中,尽管豪克受到群众的孤立和自身力量的局限,仍展现出了不言败不放弃的高尚品质。同时,通过豪克女儿的先天不足和豪克在新堤修建后患上寒热病的情节,施托姆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认为命运不可战胜的思想主张,深化了主角命运的悲剧性也体现了作者的宿命观。
三.白马在情节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短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创作过程中,作家最常使用的便是象征手法。作者通常会在情节中插入多个象征标志(Dingsymbol),这些象征事物对于主人公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也成为了这一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白马骑士》中,施托姆选取了多个象征事物,其中对于主人公的命运最重要的象征则是在小说的中后部分扮演重要角色的白马。
白马在情节发展中主要的作用在于,它的出现加深了豪克和村民的矛盾。在豪克带着买回的白马回家之前,施托姆设计了一个情节:两个小工在月色里看见了孤岛上有白马的影子,第二天两人去时,却只有马匹的白骨。这为后来的情节和白马的象征意做出了铺垫,当豪克把白马带回家时,两个小工“吓得睁大了双眼,脚下像生了根似的”。豪克买回这匹白马再次触动了思想陈旧迷信的村民们敏感的神经,也加深了豪克和村民群体的隔阂,使他和村民之间的冲突进一步激化。
其次,白马还是文中重要的一个不祥的象征。當豪克叙述自己买马的过程中形容卖马人“冲我狂笑的像个魔鬼”。而小工则将白马形容为“只有魔鬼才骑得”。至此白马象征着不幸和死亡的寓意十分明显了。在另一方面,豪克在买回白马后坚持亲自喂养,并且没有别人能够骑这匹白马。白马和豪克变成了一个整体,并且在结尾和豪克一家一起葬身大海。结合白马身上象征着死亡和灾难的不详寓意,可见白马也是豪克最后的悲惨命运的隐喻。通过白马这一形象,施托姆也营造了一种神秘的叙述氛围,进一步吸进了读者,对于情节的继续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在《白马骑士》这部小说中,作者施托姆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孤胆英雄——豪克·海因。通过豪克面对大自然的抗争,作者表明了自己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的悲观态度。小说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表现出了人类力量的局限性。除了描写海洋的力量,施托姆还通过豪克一家三口遭遇的疾病表现了人类的弱小。倘若面对洪水和海洋,人们还可以选择躲避,那么疾病则是人类无法避免的灾祸。借此施托姆在小说中表现了自己对于宿命的看法,也充分体现了其中晚期小说中的悲剧性。
而在另一方面,通过刻画豪克作为一个思想较为先进的理性主义者和具有封建迷信的陈旧思想的村民之间的矛盾冲突,施托姆进一步完善了豪克的英雄形象,对他身上所具有的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进行了赞颂,也借对于群众的描写对当时处在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这充分体现了施托姆小说的时代性和批判性。
参考文献
[1]Bollenbeck G. Theodor Storm: eine Biographie[M]. Insel, 1988.
[2]Fasold, Regina: Theodor Storm. In: Sammlung Metzler, Bd. 304[M]. Stuttgart, Weimar, 1997.
[3]杨武能. 施笃姆精选集[M].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
(作者介绍:杜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