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2019-06-18沈珠凤

文教资料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创新策略中职学校互联网+

沈珠凤

摘    要: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的进一步加快,中职学校传统德育教育模式业已难以与社会实际相适应,不符合“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生态变化。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创新进行阐述,为有效提升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学生德育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教学模式    创新策略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中大量信息均会通过各种网络传播渠道进入学生的视野,一些不良信息、思想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等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均未能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及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在德育课堂教学中仍以“说教”形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在枯燥的、乏味的“说教”课堂中失去学习兴趣,难以提升德育教学有效性,无法真正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1]。因此,中职学校德育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与优化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尤显重要。

一、“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1.以往的德育教育模式不易适应社会现实。

以往中职德育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未能有效融入其他学科教育或实践教学之中;难以形成全面的、系统的校内全员德育教育氛围。另外,个别中职德育教师教学模式、方法多停留于宣讲理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引起中职学生的道德情感。这样,就妨碍了德育知识的内化,不易难以形成自觉的品德行为,造成品德知识与行为的割裂[2]。

2.缺乏良好的德育课师资队伍。

虽然,一些中职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却将重点放到重要专业的师资力量培养与引进上,对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如一些中职学校德育课专职教师年龄老化,且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也有一些中职学校缺少德育教师培训或再学习机会。另外,还有一些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缺乏模式意识,一直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教学,进而直接影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质量提升。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德育课堂教学的话语格局。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双方的边界发生了大的变化,不再泾渭分明,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且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信息传播上的身份差异愈来愈小。从某种程度上看,任何学生在某一方面都有可能成为德育课的“教师”,直接造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组织关系中发生了角色“转变”。教师以往教学话语权出现了较大的“动摇”。在“互联网+”背景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业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因此,中职德育教师必须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与职业素养方可转变“无法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问题[3]。

2.“互联网+”背景下压缩了德育教师的“生存空间”。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知识丰富性的特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业已难以成为教师“自导自演”的阵地。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便通过网络接触、了解、学习到更多德育教学最新成果,并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无障碍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德育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替代”效应。因此,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既面临竞争压力,又面临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多方“考评”,欲在这场教与学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创新寻求未来教学发展空间。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1.提升综合素养,重构德育课堂模式。

“互联网+”既是一种新兴业态,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教学必须借助“互联互通思想”“跨界合作思想”“合作共生思想”等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并通过不断尝试、构建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提升德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话语权”、增大自身的“生存空间”。德育教师既可以尝试建立“德育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的高度整合教学模式,又可以尝试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与“互联网”的整合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质量,以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另外,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如职业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专业素养等,并不断尝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网络教学资源、信息交流平台等进行“德育课堂教学”与“自媒体”教学整合,在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德育教学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中职德育“教”“学”质量,并在延伸、增益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上,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4]。

2.顺应“民意”“民声”,积极践行教学创新。

中职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德育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思想、铸造灵魂的重要手段。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必须立足课堂教学目标为基础,坚守德育教育主阵营,不断了解、掌握中职学生的德育学习、践行的“民意”“民声”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也要在尊重学生兴趣、学习特点、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以“授之以渔”为创新原则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教师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践行多種教学模式,并就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与整合,进而才能真正达到创新、提高德育教学质量的目的[5]。“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中职德育教师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在德育课学习、践行中的主体地位,并结合“互联网+”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满足当前中职学生的个性学习与发展需求,为其构建高效的生本课堂教学体系,以此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师在德育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应结合当前学生喜欢利用“微信”进行交流的契机组建“师生交流群”,并在微信群中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思想沟通,并在交流、沟通之余有机地进行思政、德育教学内容融入。教师可以在“师生交流群”中发布一些能够激发、影响学生理想信念、社会公德、健康人格、健康心理的小文章、警示短文,将德育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学生既会接受教师这种“个性化”“生活化”的“潜意识”教学模式,又会在积极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完成拓展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及德育践行。这样既可以增强德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应用效果,又可以发挥促进学生自主践行的作用。

3.借助教学创新,增强德育践行意识。

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认为:“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断汲取更多的养料,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职德育教师在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生活化教育理论,将一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培养学生德育践行意识相结合,进而才能真正发挥德育教学、教学模式创新的作用,使之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将更多思政内容、德育内容在实际生活之中加以践行,最终达到教学模式创新的目的。另外,教师在德育课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家、校”合力作用,实现高效德育渗透。德育教师应通过加强“家班”合作,积极利用家庭德育教育途径构建以学校、班级为主体,家庭为辅的“家、班”德育教育、渗透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家庭德育教育、渗透的直接性、针对性,有效将学校、班级德育教育内容与时效性加以延伸或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家、班”在德育教育与渗透方面的合力作用,最终达到增强德育渗透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职业素养等为教学模式创新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德育学习与践行规律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与优化,并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德育教学资源不断发展中职德育教学的生态性,进而为全面提升德育“教”“学”的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沙刚.浅谈“互联网+”时代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嬗变[J].苏州教育信息化,2017(2).

[2]蔺莉.“互联网+”教育时代下中职德育课有效课堂模式构建[J].中华少年,2017(35).

[3]梁丽琼.新时代中职德育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8(10).

[4]沙刚.“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策略初探[J].苏州教育研究,2016(4).

[5]徐锦丽.探析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以德育工作的育人模式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3).

猜你喜欢

创新策略中职学校互联网+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