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难题与出路
2019-06-18董彦艳
董彦艳
摘 要: 中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的形成、理性选择专业及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还比较淡薄,师资队伍的专业性较差。政府加强对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监督和支持,编制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材,加强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学校与企业、家庭建立合作网络,是化解职业生涯教育难题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个性化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了题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该报告提出如下问题:“如何加强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纽带?在当前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与培训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如何增强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的针对性,让教育更契合青年学子的生活及他们的就业前景?”[1]这些问题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与就业”问题的进一步追问,该报告特别提到中等教育对青少年在未来成功就业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职业生涯教育,特别是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是对该报告之追问的准确解答。然而,针对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明显不足,我们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和探索。有鉴于此,笔者就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难题与出路做梳理与探讨,以期解决问题。
一、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
职业生涯教育指的是在从幼儿到成人的整个教育历程中,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观念及基本职业技能的活动。中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中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的形成
职业意识是指对职业形成理性的认知,包括职业分类、职业环境、职业前景、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认识。当今世界,行业更迭迅速,职业门类层出不穷。普通中学学生所学主要是基础性知识,一些中学生对职业的认识较狭隘,不了解社会上都有哪些职业门类,不了解哪些是“朝阳产业”“夕阳产业”。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和职业体验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类型、职业要求,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观念是指对职业的主观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将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目前,青年群体中出现了部分“啃老族”,毕业之后以各种形式拒绝就业,不愿意进入社会,不愿意接受磨炼。部分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择业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意从事“不体面”的工作等。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和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职业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中学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
(二)有利于中学生理性选择专业
初中毕业生面临着读普通高中还是读中等职业学校的选择问题,高中毕业生面临着高考专业志愿的选择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校仅仅在毕业时临时进行一些指导,无疑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面临选择时仍然无所适从。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高中生填报志愿时并非从自身兴趣出发,存在从众心理,只盯着热门专业,再加上对高校专业缺乏了解,就会盲目填报。等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影响自身发展。中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学生理性选择专业,促进人才合理分流,缓解教育和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合理分工。
(三)有利于中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
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是教育的重要功能。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存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变化。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岗位体验和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走出校园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在工作中建立起与他人的合作关系,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培养社会性。
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职业生涯教育主张对每个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指导,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内涵,它通过让学生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比如,职业生涯教育中会用到许多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测量量表,这些心理测评工具能帮助中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缓和个性發展的冲突,培养未来规划能力,减少选择困惑和迷茫。
二、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难题
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且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我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仍面临着一些难题,主要体现在职业生涯教育政策、意识及师资等方面。
(一)职业生涯教育政策在执行上的缺失
近年来,许多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中学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开展的文件,如:2012年12月上海颁布《上海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行动计划》,2015年3月重庆市出台《中小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纲要》,2015年7月河南省颁布《河南省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15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从上述文件看,上级部门对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已经引起相当的关注,但从实践结果看,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还相当不够。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相关政策大多注重宏观引导,操作性不足;二是学校缺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经验,观望等待较为普遍。教育政策实施是将教育政策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具体化的过程,政策若是没有得到落实,无异于一纸空文。只有把政策文件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实践,才能充分发挥价值。
(二)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淡薄
首先,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中学仍将升学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忽视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在新高考方案即将在全国推行的背景下,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选择能力更加重要,更需要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进行发展规划,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再者,家庭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淡薄。父母在子女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部分家长把教育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一心只想让孩子读“985”“211”高校,成就目标过于狭隘,忽视对孩子终身发展的规划。再加上部分家长工作繁忙等原因,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基本不了解孩子的职业兴趣所在。部分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确定孩子的未来职业方向,缺乏对孩子职业发展的科学引导和探索。
(三)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成功的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专业化的师资。首先,从教师准入体系方面看,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资格证笔试内容中,涉及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学科均不包含职业生涯教育。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中、高中、中职文化课类分别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日语”“俄语”学科[2],而职业生涯教育在这次改革中仍没有被提上日程。其次,从职后培训来看,教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最近发布的关于“国培计划”文件中同样没有“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明确规定[3],培训工作中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几乎没有。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具有明显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工作,要求教师系统掌握“生涯规划”“心理测评”“就业指导”等方面知识,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制约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普及与质量。
三、解决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难题的出路
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大势所趋,鉴于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困难,必须探索加强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出路。
(一)政府加强对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监督和支持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应首先承担起监督和评估的责任。政府对中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并及时纠偏,有利于推动其有序开展并总结经验教训。我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还相当不足,需要广泛尝试和探索,这就需要政府配备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为其提供支持。例如,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要配备职业体验室,购买各行业的服装和工具模型,方便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还要创新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邀请成功人士进行讲座、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因此,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为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编制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材
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必定有相应的教材支撑,目前我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材还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由于职业生涯教育在大多数地区还没有被正式列入中学课程体系,因此中学阶段缺乏对教材的刚性需求,但中学生对职业生涯知识的需求却是刚性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职业生涯教育教材可以以课外读物的形式出现。一方面不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是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缓慢推进。教材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创业素养、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能力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人生观,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了解社会进步带来的产业和职业的变迁,掌握有关职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等。
(三)加强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在职业生涯教师培养方面,可以从职前教育、准入体系和职后培训三方面着手。首先,在职前教育中要注意对教师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让每个教师充分了解中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意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培养,对他们将来的人生规划进行引导。其次,在准入体系方面要制定教师的任职标准和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资格认定,因此可以从专业背景和一些相关的资格能力上进行要求,如中学生职业生涯教师需具备“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人力资源师”等证书。最后,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增强培训实效。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重点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指导。另一方面,在“国培计划”培训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增设“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利用“国培计划”对教师进行按需培训和专项特训。
(四)中学要与企业、家庭建立合作网络
首先,注重与当地企业合作。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网络,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和岗位体验的机会。这一方面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是发挥企业社会效益,提升自身形象、宣扬企业文化甚至是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其次,寻求家长的合作支持。家长的职业类型和职业态度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響,这就需要建立起家校合作网络,具体步骤如下:学校对学生进行大规模调查,了解家庭成员的职业构成,了解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意愿程度,并要求他们选出自己最想了解的几个职业。在对大量信息归纳整理后,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校级讲座的形式,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到学校做报告,与学生交流职业体会,并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明确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53.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 s78/A10/A10_gggs/A10_sjhj/201707/t20170712_309244.html,2017.
[3]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13_329820.html, 2018.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BJA160065)“青少年流动人口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及提升机制研究”及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9〕-JKGHZD-01)“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困境及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