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9-06-18董颖
董颖
摘 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培养主客体的作用,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培养方式,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职能转变,有益于培养出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和社会行业需求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工匠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人才培养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匠精神”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整个社会中掀起一股“工匠热”,“工匠精神”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爱岗敬业到精益求精,从品质追求到创新卓越,从产品的反复雕琢到新时期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使得社会激发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肩负起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责任。以工匠精神为突破口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联系
1.工匠精神的培养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吃苦耐劳、敬业奉献既是中华民族优良作风的传承,又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专注坚持、一丝不苟既是对理想信念的表达和坚守,又是高职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追求;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既是对专业技艺的不断提升,又是新时代大学生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工匠精神的培育属于职业素养的范畴,从主观能动性出发,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竞争力,并且在不断的打磨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引导、思想引领,工匠精神的培养能结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符合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推动工匠精神的创新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任务。当前,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个人素养进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等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推动工匠精神的深入挖掘,对大学生主体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职业素养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培养,有利于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和职业引导,使学生了解形势做出冷静的分析和判断,不断与时俱进、探索创新。
二、一些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尚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的体系构建
对个人而言工匠精神是内化为行动的闪光点,对企业而言工匠精神是灵魂和活标签,新时代召唤新使命,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社会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未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教育系统,工匠精神培养内容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与教育教学内容结合不够密切,甚至未融入技能实训中,对学生的培养和考核更是缺乏专业化的职业素养训练。
(二)教育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中坚力量,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工匠精神教育教学活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的水平不一且部分未达到“工匠”类教师的水平,重理论而轻实践,在专业技能方面缺乏实际体验,因此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停留在理论和浅层次阶段,其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密切
工匠精神培育既要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层面内涵的丰富,又要服务于实践层面的创新;既要注重文化、精神层面等软实力的提高,又要深入专业化、实践化教学中,不断提高两者的契合度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而目前,工匠精神培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密切,部分教师以思政教育理论课为基础,通过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结果却差强人意,有些专业课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行业道德、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导致思想上的偏差。
三、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分析
(一)以校园文化为依托营造工匠精神培养氛围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工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依托,注重个性化培养,从校园环境建设、学习熏陶、日常规范等多方面为契合点,有利于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氛围,从思想上到实践上逐层推进工匠教育的认同感和执行性。
高职院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离不开校园文化,将工匠精神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校园文化的功能,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以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传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形象和风貌,首先体现在校训、校风和校纪的精神培育,以学校的发展史为出发点,以优秀的校友事迹为例,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以彰显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其次促进争创争优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推进主题教育月、弘美大讲堂、学术研讨会、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理解力,提高新时代青年的素养;再次要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匠精神文化宣传,在校史馆、宣传栏、标牌语等传统形式下,开拓微信、微博、微电影、APP等宣传渠道,邀请学生全程参与,以精良的制作和接地气语言记录下学生的真情实感。
(二)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培养主客体的作用
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教育主客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是对教育者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是对受教育者习得和掌握能力的考察,要将工匠精神的内容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充分发挥主客体的作用,创新教育实践,真正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发挥工匠精神培养主体的作用,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营造教学时机,在课程设置中、校园活动中、主题班会中、谈心谈话中适当穿插工匠精神的内涵;准确把握教学力度,在授课时,在实践中,在实习前等场合融入工匠精神实例;深入推进教学深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专业训练,邀请“工匠”类教师或者“工匠人”实践教学传授经验,以打磨学生的意志和耐力。发挥工匠精神培养客体的作用,就要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成长伙伴的力量,使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且有较高的威望,他们有相仿的年龄和相同的知识背景,比教师更了解彼此的喜好和特性。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要鼓励部分同学思进突出,并通过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向更多的同学传播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而产生共鸣,实现青年教育青年。
(三)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培养方式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部的重视,是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修养、素质能力等的专业性培养,让学生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論和方法论的核心课程。若将工匠精神相关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不但能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更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的必修课,高职院校以“概论课”“思修课”“形势政策”为主,其课程体系完备,教学资源丰富,又有较深厚的师资力量作为依托,若能找准工匠精神的切入点加以引导,能在理论层面实现全范围的普及和教学。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描述中可加入工匠精神所包涵的专注、踏实的品格,新时代青年应该有定力、有决心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中可加入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敬业乐业,大国工匠们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如在形势与政策的时政专题教学中可加入工匠精神的创新和影响力,加速经济转型,加快产业调整,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也越来越体现在国际的竞争力上。
(四)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加快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职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要做好人的工作,通过思想层面的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个人的思想发展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职能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时代精神既彰显了传统文化内涵,又融合了红色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实现教育功能转变的有效途径。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之钙,在引导学生汲取养分成为“思想巨人”的同时,更要结合社会需求引导学生成为技术过硬、本领过强且具有竞争、就业优势的实践型人才。应对时代发展需求做好各类实践课程的学习考核,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环节,在日常训练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端正工作态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按流程办事,从日常行为习惯中提高职业素养;做好校企合作的相互衔接,以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性训练,在专业技能、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为学生的“走出去”做好铺垫,企业的后续培养将从实践操作层面既是对学生在校教育成果的检验又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此外,还要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准备,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非理论型、学术型人才,面对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较大,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从技术性、专业性、能力性等方面为学生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实践动力,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爱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17(2):25-28.
[2]曹慧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当代解读:内涵、价值、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08);22(4):42-45.
[3]徐海鑫,朱红.高校思政工作视域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J].高教学刊,2018(16):4-6.
基金项目:2017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课题(课题编号:RJZ2017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