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影响下中学语文阅读现状及对策

2019-06-18柳路涛

文教资料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高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柳路涛

摘    要: 本文探究在高考语文阅读试题阅读题量增加、试题涉及面广及思维改变等现状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以通过分析,使中学教师尽快适应高考新变化。

关键词: 新高考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在新高考理念下,语文阅读水平成为语文决胜高考的关键。2018年高考语文的阅读量将近10000字,这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应对。作者力图从宏观的视角及教学实际和所在地区语文教学现状出发,探讨应对新高考的阅读(包括试卷阅读)策略。

一、对新高考的认识

1.要认识明确。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不存在讨价还价或者观望甚至希望不再高考,这是因为“高考不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也没有比它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的选拔方式,高考改革最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因此相当长的时间里,高考会仍然存在”。我们要积极探讨,寻找出路,解决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只要时代需要,就一定要义无反顾地培养为“中国梦”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的有用之才。我们要尽快熟知改革的内容及要求,对症下药,寻找策略。研究现状,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具体办法而不是空谈或者观望。

2.新高考的走向及理念。

高考改革(新高考)的总体思路就是建立基于统一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考试招生制度。一是分类高考,二是多元评价,三是多元录取。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增加“非连续文本”材料。“多一些理性思维,不要停留于叙事抒情”。作文命题两种类型:一是给出的材料多是名言、寓言和哲理故事等,属于哲理类;二是贴近现实的素材,属于时事类。无论哪一类,都是引出话题,需要考生选择和确立写作的题目。基本走向都是论述性的,要展开思路,阐述观点;要围绕所提供的材料,有自己的理解和提升,或者要凝聚为某一观点。这样出题能往理性靠拢,是应当肯定的。有意识地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位。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二、中学阅读教学现状

1.课堂考试化,教学技术化。

按照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种理念、各种模式在语文课堂上精彩地上演着。表面看起来红红火火,也的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起码学生动起来了,教师不再一言堂了。但是,表演的人多,深入者少了,有些人讲赛时是一套,下来后依然故我,因為一个词“考试”。当然,评价机制,即成绩在中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现象直接导致课堂考试化,教师把每一个教学内容与高考对接,决定重点或者直接淡化,这其实是把教学技术化了。至于学生的能力、品德、情感体验、应有的文化素养,因为“考试不考”而被技术处理了,至于经典名著,提也不必提。

2.教师课本化,教育机械化。

在一些教师看来,“吃透”课本是第一位,“吃透”考纲是第二位,然后进行技术处理。但是课本内容是有限的,课本之外是无限的。课本上的课文就像数学上的一道例题,很显然,懂了例题是不够的,要通过例题会做同类的题,这是关键。更何况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特性决定了它应有的特征及作用:人文性重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具性重在语文的实践及运用。如果没有了人文性,那么语文还是语文吗?比如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对于《水浒传》,一些教师仅仅作为文学常识提一提,大量的时间用于对文段及人物形象的程式化分析;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忽视朱自清先生其人及其散文特色的学习。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教学抓课本对考点,私底下评课也是这样。不然,没有了成绩,凭什么说自己是教学的行家里手?另外,从学生角度看,这种枯燥的学习已经不能跟上当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步伐。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物质的步伐早已超越精神的步伐,继续照本宣科,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厌学者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学以致用,无用则学习的积极性从哪里来?

3.知识面狭窄,教学物质化。

教师们以课本为课本,显然面就无形中变小了,培养出的学生当然就更小了,更遑论以经典名著为载体的人文性。部分学生阅读普遍来自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视野狭窄,思维固定,兴趣分数化,方式题海化,答题套路化,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

三、应对策略

针对这次新高考,一些教师如临大敌,阅读量上万,内容包罗万象,不知如何应对。学生更惶然,试卷都读不完,如何答题?语文如何学习?有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没必要过多担心,一切还是可以操作且应对的。

1.针对题量大的问题。

及早训练提升阅读能力是解决题量大问题的最佳途径。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将对整个教育制度包括教学方式方法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对教师而言,明确课程标准是当务之急。只有认真研读,才会明确目的确立目标,制订长远教学规划和计划,有的放矢。一方面及早学习,提升阅读素养,另一方面给学生制订读书目录和读书计划,及时着手,日常训练。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经验,帮助学生读书。要让学生学会多种读书方法:浏览略读速度精读等,读书先读序言目录或者别人的读书心得等,提升读书速度。当然,还要使学生了解掌握不同文体的结构方式及写作方式,掌握各类文章的结构方式与情感信息,尽快抓住要点,掌握关键。跳过不重要的,精读关键的,不必全部精读。除了《课程标准》外,还必须研究《考纲》,正所谓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试卷阅读量大了,考查的深度和难度必然会有所下降,否则,考生全都做不完题,也就失去考试的意义。当然,对于没准备、没积累、没能力者没法完卷,也是其必然。因为高考本身就是选拔性考试,效率是能力的一部分。

2.针对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科书偏重文学,视野不够宽,而且文学教学并非往审美和情感教育方面靠,而是局限于琐碎的分析,这不利于培养现代人才。除了考文学外,今后还会考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基于此,首先今后教学要把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我们一直以来都重视知识忽视能力与文化教育,当然这与考查能力有难度有一定的关系。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文化与品德一直以来都是重点,虽然这种教育封建甚至带有奴性,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素质教育的成功。任何时候都要进行素质教育,当前尤为迫切,即“培养什么人为什么人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就决定了面的问题。况且高考不是作研究,不是让学生学习高难度的动作,仅仅涉及或者了解。这方面的理论性东西我们不缺,缺的只是引导学生去涉猎、去体验,或者去体悟,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国化的人文人格或者展望世界,做好准备而已。

其次,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情感体验训练及人生体验训练。文化重在传承,重在积累。人类之所以走出了蒙昧,正是因为传承。我们要创设多种情境,体验七情六欲,体验各种人生的境地,使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健康,这有利于将来的人生,也能极好地适应新高考。例如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要让学生用革命的豪情感受色彩中的肩负起国家兴亡,改变名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同时拓展延伸到毛泽东的其他诗篇及人格魅力,甚至可以引申到爱国这一主题,让学生站在当时时代背景之下,换位思考体验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与情怀。如教《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情感,让梁启超先生成为立体的人文的梁启超。

再次,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出实际行动,一是改变课堂评价体系,评课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次公开课,而要长期跟踪,综合评价,把是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等新高考理念加进去。二是学校要实际行动起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可以在学校设置电子图书馆,方便學生读书;可以用电子屏在校园展示国内外时事;可以多搞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活动;可以评选学校品德标兵、读书标兵等。三是教师要改变教学行为,把知识性教师变为引领性教师,同时也要多读书,终身学习,帮助学生会读书、读好书,而不是整天研究试题,研究“高考”。

3.关于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问题。

首先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的特征决定了思维是不能割裂的,因为阅读是对各类文章的阅读。进行思维训练并不是让学生去读或者探究康德类的哲学问题,或者阅读这类哲学著作,而是让学生不再停留在单一的文学性的形象思维上。其次,要把这种训练贯穿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大的思维方式约有十种左右(矛盾,现象与本质,数量与质量,普遍性与特殊性,因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分析,内因与外因分析,纵向与横向分析),哪一课适合训练某种思维就训练哪一种。比如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那么郑燮为什么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呢?这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三,可以课前进行5分钟思维训练,学生轮流准备资料,养成习惯,经常实践。第四,多举行一些富有思辨性的活动,比如演讲赛、辩论会等,让学生切身体会思辨的乐趣。第五,推荐一些富有思辨性的书籍让学生阅读,比如文艺评论就很好。第六,可以在班级内组建兴趣小组,进行思辨性训练,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让学生讨论如何快速做好某件事,并进行实践,或者让学生对某件事做预测等。总之,逻辑存在于日常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逻辑,有思辨,只要有心,就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宗兰.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2999819446879.html.

[2]程振理.2011年高考阅读探究题命题探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8).

[3]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gzx.net/gzxkc/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30.

[4]张妍,林峥,王蕊,邢坚,孙宏.语文学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表现与教学建议———以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为例[J].考试研究,2018,6(71).

[5]温儒敏.让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生活[N].中国教育报,2012-08-06.

猜你喜欢

新高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